李红嫁过来后,连着生了六个哥儿姐儿,王老太看李红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日日责骂李红没用,连个儿子都生不出来,让她出门都抬不起头。
李红也不是个乖乖站着挨骂的性子,因此两人动不动就吵架,闹的人尽皆知。
在李红生下蛋娃后,王老太心里舒坦了,这几年两人吵架的次数比以前少了很多。
这一代只有一个男丁,王老太自然不要命的宠,那是恨不得摘星星月亮,导致蛋娃长成了一个任性的独食子,说要啥就非得要啥,有吃的玩的一个人独占。
李红和王木多次觉得这样不多,想管管,但每次都以王老太心疼告终。
吴小满记得,在蛋娃两三岁的时候,有次吴铁山外出回来,带了一些羊肉,何月将羊肉炖了,香味飘出来后,他们在院子中都能听到蛋娃在隔壁闹腾着要吃羊肉。
闹了一会儿之后,他们就没听到声音了,本以为是王老太将蛋娃哄好了。这念头刚起,蛋娃就晃晃悠悠推开了他们的院子,来他们家里讨羊肉吃。
那时蛋娃两三岁,小小一只说话带着奶气还是有些可爱的,加上何月和李红关系好,何月没想太多,就给蛋娃拿了一块羊肉让他啃。
但从这之后蛋娃就像是找到了地方,每次吴小满家吃肉,他闻着味儿就过来了。吴小满家的肉也不是大风刮来的,哪能此次这样。
吴小满当时年纪也小,被这样占便宜很生气,在蛋娃又一次过来时,把他凶跑了。
蛋娃回去后哭闹不止,王老太也不客气,隔着院墙骂他们“小气鬼,孩子能吃多少”。还是李红从地里回来,听到王老太骂吴小满一家,一问才知道王老太经常教唆自己儿子去隔壁要肉吃。
李红气的不行,当时就和王老太吵了起来,后来气性上来,两人还打了起来。王木从地里回来后,才将两人拉开。
次日李红拿着肉条去吴小满家道歉的时候,脸上还是被王老太抓出的一条条血印。
从那之后,王老太不敢让孙子来吴家讨肉,但每次吴家吃肉,孙子一闹,她就骂着让李红去买肉,蛋娃如今在家里是愈发任性。
隔壁的闹剧还未停下,只听李红嚷着要打蛋娃,但是被王老太拦住。
王老太骂骂咧咧:“我怪孙不就是想吃点肉,你不去买,我自己去买,我就要给我宝贝乖孙做,你们谁也别想吃一口!”
李红气急:“你做,有种你给他做一辈子,死孩子,我看你也不稀罕桑葚,别吃了,给你哥哥姐姐吃。”
隔壁院子又传来一阵哭声,李红可不会去哄,自己拉着绿竹、红竹吃桑葚,只有王老太一边哄蛋娃一边骂李红。
吵闹渐渐落幕,一笼包子也吃完了,除了李水连、李水心,其余人人都没吃饱。
第二笼包子很快也熟了,吴小满拿了一个,有些吃不下,掰了半个给一旁急着吃的大黄大黑,吃完了剩下半个。
-
吴小满坐在尚学塾内院,听着柳夫郎和其他几位妇人夫郎聊天。
上个月柳致远、张云和尚学塾其他几位学字去府城参加府试和院试,这几日他们陆陆续续回来了。
今年去了五个人,只有柳致远一人考上秀才,而且名次还不错,柳白十分高兴,选在今日办了秀才宴。
李浔将消息带回家后,吴小满就给了他银钱让他置办礼品,他自己是没想着要来的。
但是之前李浔打架,吴小满带人来赔礼时,柳夫郎见了吴小满一面就对他印象深刻,这次特意叮嘱让李浔带着夫郎过来。
吴小满只能没办法拒绝,便和李浔一起过来,想着也能见识一下这秀才宴。
柳夫郎热情招待了吴小满,但今日他忙得很,和吴小满聊了几句就忙着招待其他客人了。
来参加宴席的妇人夫郎基本上都是镇上地主或者富商家的媳妇夫郎,大部分年纪比柳夫郎还大,少有几个是参宴的妇人夫郎带来的哥儿、姐儿,或学堂中学字的媳妇夫郎。
他们聊的内容不是自家老爷如何如何,就是自家儿女如何如何,然后再互相虚伪的夸赞。
吴小满听的无聊,坐在一旁默默地吃着糕点,这宴席上的糕点还是很好吃的。
吃着吃着,就听他们聊到了李浔,吴小满竖起耳朵。
“柳夫郎,你看我家巧姐儿,今年也有十四岁了,该说亲了,你帮帮忙,看看这学堂中有没有学问好的书生郎,给我家巧姐儿寻摸一个。”妇人说着,喊了吴小满那边的一个姐儿到她身边。
“巧姐儿模样真是端正。”刘夫郎先是夸赞了一句,才继续道:“我寻摸寻摸,有合适的就去找你。”
旁边另一位夫郎:“我倒是听说柳先生最近收了一位学生,年仅十岁就考上了童生,今年才十三岁,学问好着呢。”
周夫人哼了一声:“学问好有什么用,不就是一个倒插门的,能有什么出息。”说着,还睨了吴小满一眼。
吴小满听的生气,本来人家喜庆的日子,周夫人瞪他,他都没打算多计较,但这人真是得寸进尺。
他也学着周夫人看了她一眼,然后轻蔑地笑了下:“真是狗嘴吐不出象牙,我看周宝仁满口脏话的毛病都是和夫人您学的吧,有这样一个母亲言传身教,怕是一辈子都考不上秀才,劝你们也别费劲了。”
周夫人气急:“你……你说谁考不上呢!”
吴小满:“你儿子,周宝仁。哦,对了,听说他前段时间被打了,是不是也是这张嘴惹得祸呢。”
周夫人气极,想要动手,刘夫郎及时拦住了他,劝他消消气,别和小辈计较。然后笑着朝吴小满道:“小满,你帮忙看看前院他们结束了没有。”
实际上,柳夫郎心中觉得这周夫人真是没事找事。
吴小满离开后,有人暗中打探这说话的哥儿是什么人,听到是招了李浔做赘婿的哥儿,便也觉得周夫人没理。
虽然他们中许多也看不起赘婿,但也不会当着人家夫郎面蛐蛐。
就是觉得可惜了,好好一个书生,竟然去当赘婿,对方还是一个比他大好几岁的哥儿。
庆祝难免要喝酒,但李浔年纪小,柳白和柳致远拦着,没人劝他喝酒,因此宴会结束,大家都醉醺醺的,只有他最是清醒。
吴小满看他清醒,也放下了心,赶着牛车带人回家。
路上,吴小满问:“听柳夫郎说,柳秀才不去县学,要去麓山书院读书?”
李浔点点头:“嗯,麓山书院比县学好很多,夫子对师兄寄予厚望,自然送他去好的书院。”
吴小满若有所思:“那你若是考上秀才,我也送你去麓山书院读书。”
吴小满前世也听过麓山书院的名声,当时周家也想送自家子弟进去,但麓山书院收学生严格,或者通过每年书院的考试,或者考上秀才。
既然大家都抢着去,肯定是极好的。
李浔摇头:“小满哥,不用,今日问了师兄,说麓山书院一年束脩就得十两银子,加上其他费用,一年至少二十两。”
吴小满晃了一下,差点没赶稳牛车,这束脩咋就这么贵!
吴小满歇了心思:“这我还真供不起,算了,等你考上再说。”
-
芒种过后,地里的小麦由绿变黄,一天一个样,很快,望水村的麦子陆陆续续成熟了,黄灿灿一片,村里人都趁着天气好赶紧割麦子。
今天雨水多,麦子长得好,大家跟货有劲,到处都充满了丰收的喜悦。
尚学塾的学生有村里的,有镇上的,即使是住在镇上,大部分人家也都种地,因此尚学塾也放了十五日麦假,让学生回家帮忙抢收。
吴家除了何月不能过于劳累没去地里,可以说是大大小小齐上阵。田多任务重,吴小满提前找了几个短工,不然只有何平三人加上吴小满他们,家里的麦子得好多天才能收完。
但天气不等人,说不定哪天就下雨了,他们不敢拖太多天。
上午的时间过半,太阳悬在半空,越来越热,吴小满将衣袖卷起来,想散散热,但麦芒扎人,没一会儿他的胳膊上就被划出来几道印字,刺挠的很,又不敢抓,汗液流在上面还火辣辣的。
没办法,吴小满只能将袖子放下扎紧,忍耐着热气。
一旁,李浔打着赤膊,哼哧哼哧的割麦,别看李浔只有十三岁,是个书生,但干起活来可是相当带劲,不比吴小满割的慢。
再远处,周小毛和几个短工也是打着赤膊,他们割的更快,比已经远远将吴小满和李浔甩在了后面。
吴小满看他们的速度,不得不感叹,男子和哥儿体力还是有些差距。他在村里算是哥儿里面长得高体力好的,但还是比他们差了一截,而且男子似乎不怕麦芒扎人,他羡慕极了。
在他们身后,李水连和李水心一人拎着一个篮子,跟在他们后面捡麦田里遗落的麦子。
正忙活着,何平、刘大河赶着牛车过来,两人刚才已经往家里送了一车麦子。
牛车赶到地头,两人就叫喊他们过来喝点水。
车上载了两桶绿豆汤,是何月在家熬的,放在水井里冰了半上午,带过来还带着凉意,十分解渴。
吴小满先给李水心舀了一碗,她年纪最小,捡了半上午麦子,脸上热的红扑扑的,抱着一碗绿豆汤咕咚咕咚没一会儿就喝完了。
喝完绿豆汤,大人们又开始割麦子,这麦子还是得尽快割完,万一下雨泡了发霉,今年就白干一年了。
吴小满让李水心坐在一旁的树荫下玩一会儿,热着就不好了。至于李水连,他坐下没多大一会儿,就站起来继续捡麦子了。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21章 望水村21(捉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