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赛当天,会场人头攒动,空气里弥漫着肉眼可见的紧张。各校的精英们或低头默念,或最后检查设备,或与队友低声交流,气氛凝重得仿佛能拧出水来。
时序和云隙穿着统一的队服,出现在会场时,吸引了不少目光。时序自不必说,俊朗清冷的外表和早已传开的名声让他一直是焦点。而站在他身边的云隙,不再是那个容易被忽略的“吊车尾”,她眼神明亮,脊背挺直,带着一股沉静而自信的力量,与云涯站在一起,竟有种奇异的和谐与般配。
他们很快找到了自己的展示区域,开始进行最后的设备调试。流程一切顺利,直到评委轮换到他们的展位前。
为首的是一位神情严肃、眼神锐利的中年男教授,他拿起项目说明册,刚翻了几页,眉头就皱了起来。
“这个数据融合算法,”他指着其中一页,语气带着质疑,“我记得上个月在《国际智能系统》期刊上有一篇论文,提出了类似的核心构想。你们如何证明你们的原创性?或者说,你们如何确保没有……受到启发?”
这个问题极其尖锐,几乎直接指向学术不端的边缘。周围其他参赛者和评委的目光也瞬间聚焦过来。
时序的心猛地一沉。这正是之前“技术争议”电话的延续!他们果然在评委里也做了手脚,或者至少,影响了某些评委的先入为主的看法。
就在时序准备开口,用严谨的技术术语进行反驳时,云隙却上前半步,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尊敬而不卑怯的微笑。
“老师您好,您提到的应该是Dr. Smith团队的那篇论文吧?”她语速平稳,清晰,“我们仔细研读过那篇论文,他们的核心构想确实精彩,但主要解决的是多源异构数据在理想信道下的融合问题。而我们的算法,重点在于解决非理想环境下的动态自适应与容错问题,这是两个不同的应用场景和优化方向。”
她一边说,一边熟练地调出准备好的对比分析图和数据模型,投射到旁边的显示屏上。
“您看,这是Dr. Smith论文中的模型边界条件,而这是我们在实际测试中遇到的环境噪声和信号衰减数据……我们的算法在这里,引入了全新的自适应滤波和置信度加权机制,完全是为了应对现实中的复杂情况。这部分核心代码和理论推导,是我们独立完成的,相关证明我们已经提前提交给组委会审核并通过了。”
她侃侃而谈,逻辑清晰,证据确凿,不仅化解了质疑,更是顺势突出了他们项目的创新点和实用价值。那份从容自信,让原本严肃的评委眼中都闪过一丝惊讶和欣赏。
时序在一旁补充了几句关键的技术细节,两人配合默契,天衣无缝。那位提问的评委仔细查看了对比数据,脸上的质疑渐渐散去,取而代之的是认真思索的表情。他点了点头,没有再纠缠这个问题,转而开始询问其他技术细节。
一场潜在的危机,被两人联手,化险为夷,甚至变成了展示项目深度和团队能力的契机。
后续的演示和问答环节异常顺利。他们精心准备的项目,以其独特的创新性、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完美的现场演示,征服了在场的多数评委。当最后一位评委离开他们的展位时,时序和云隙对视一眼,都在对方眼中看到了如释重负以及……胜利在望的曙光。
他们不知道的是,在会场的某个角落,通过内部监控画面注视着这一切的时知愿,面无表情地合上了笔记本电脑屏幕。他精心设置的障碍,似乎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而更远处,通过助理汇报得知现场情况的时崇远,只是淡淡地“嗯”了一声,看不出喜怒。但在他面前摊开的,正是时序他们项目的简要介绍。
[让我康康][让我康康]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35章 赛场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