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上,又是熟悉而繁琐的各种礼节,宋明怀无聊得想打盹。
在宋明怀努力与瞌睡虫作斗争时,大理寺少卿出列了,“皇上,臣有一事禀报。”
闻言,先前怎么赶都赶不走的瞌睡虫顿时烟消云散。
宋明怀清醒过来:好戏开场了。
许辞忧:?
高台上威严的声音传来,“允。”
“近些年来,总是有贫苦百姓反映:富贵人家三妻四妾,他们却无钱娶妻,只能孤独终老。所以,希望皇上能取消一夫多妻制,改为一夫一妻制。”
大理寺少卿的话音刚落就有人出来反对,“皇上,此乃祖上流传下来的规矩,岂能因平民百姓几句无关紧要的话就随意更改。”
“皇上。”有人出来附和,“娶妻这事全凭各自本事,他们自己没本事与制度没什么关系。”
宋明怀侧目看了一眼,站出来反对的两位官员都是家中妻妾成群之人,他在心中轻轻叹了口气:沉不住气,看来很快就能达到目的了。
另一头的许辞忧闻言,瞬间反应过来,“这是你策划的?”
宋明怀:“父皇的命令。”
宋明怀才说完,高台之上便传来了皇帝的声音,“三位爱卿说的都有道理。太子,你怎么看?”
闻言,宋明怀从队伍中走出来,“回父皇,儿臣认为这项制度确实可以改一改。古人云:‘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如今,既有诸多百姓都提出这一点,那我们就该顺应民心,改上一改。”
话毕,大殿之中静了一瞬皇帝的声音才缓缓响起,“确实。”他的目光掠过先前反对的两人,“众爱卿可还有什么不同的见解?”
没有一人应声,就在皇帝准备将此事定下时,最开始出列反对的那人说话了。
“皇上,臣以为,这事仅凭大理寺少卿一面之词过于草率。万物都讲究人证、物证,既说是百姓反应,不知大理寺少卿可有证据?”
宋明怀再次侧目朝他看去:刑部尚书赵羡川,曾与秦王来往密切,尚书之位还是秦王举荐而来的。
“赵大人怎知有没有?”大理寺少卿道:“皇上,人证、物证俱在醉世酒楼,您可派人去寻。”
站在前头的许宸浩听闻那“醉世酒楼”四个字立刻回头看了一眼大理寺少卿:那醉世酒楼不是我们府上的产业吗?他怎么好巧不巧将人安排到那儿去?
好在,醉世酒楼是许家产业这事并没有多少人知道,大家只当是因为醉世酒楼离皇宫最近大理寺少卿才将人安排到那去的。
皇帝就更不用说了,他基本上没出过宫,连城中有哪些酒楼都不知道,许宸浩也没说过,所以,他只是道:“既如此,江公公,你派人去寻吧。”
高台上立在一旁的江公公应声而去。
皇帝:“趁这个空闲,众爱卿便都说说自己的想法,不必在意朕。”
话是这么说,可其他人哪敢不在意皇帝,所以大家非常统一地一言不发。
皇帝说这话本来是打算调动一下众人的积极性,让气氛别这么沉重的。眼见着没人出声,他又开始点名了,“许丞相,说说你的看法。”
被点到的许宸浩愣了一瞬,然后走出队伍,“回皇上,臣以为,几位大人所言都各有利弊,一切全凭您决断。”
皇帝、许辞忧、宋明怀和在坐,不,在站的其他官员对许宸浩说的话只想表示:老奸巨猾。
就他那几句话,讲半天跟没讲一样,啥观点都没说出来。
不过也对,这事但凡长点脑子的人都看得来是跟清欢公王求赐婚的事有关。
清欢公主想嫁给太子,而他女儿正巧是太子妃,无论现在他赞同哪个观点,对他都是弊大于利的,所以这样模棱两可的最好。
皇帝知道他的为难之处,并没有说什么,只是接着点人,“赵尚书,你还有什么想说的一并说了。”
点到了自己,赵羡川只得硬着头皮上,“回皇上,臣以为,祖上定下规矩便是让后世人遵守的,不可随意更改。”
“赵大人此言差矣。”宋明怀骤然开口,“规矩是人定下用来遵守的,也是用来更改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赵大人没听过吗?”
“自然是听过的。”要是这句话他都不知道,那当真是白当尚书这么些年了,“一时没想起来,多谢太子殿下提醒。”
赵羡川赔笑着说完,宋明怀也不回应,只当没听见。就这样,气氛又渐渐冷了下来。
皇帝见此,皱了皱眉头,继续抽“幸运儿”。目光扫到礼部的位置,站在前面一点儿的,有位女官。
他心想着:嫁娶乃男女双方之事,一群大老爷们儿吵半天了,还没有女子出来说什么。便点了一位女官。
皇帝:“文侍郎,你作为少有的身居高位的女官,定是博览群书,不如说说你的想法。”
文妍:……把我捧这么高,不说出点什么明堂都担不起这句话了。
她走出队伍,应道:“回皇上,一夫多妻制本就对女子不公平,臣也是女子,自然是希望能更改一改。而且,这样有助于女子冲破家庭牢笼,投身于国家建设,为国家提供更多新人才。”
虽然说可能有点离谱,但,这是架空,离谱一点也没事的吧?
自我洗脑中……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91章 戏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