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你还好吗?”看着平日里总是活泼得不像样子的七七这会儿居然这么安静,夏琳很关切的问。
“我还行,伯伯开车开的稳,所以我不是太难受。”七七转头看向夏琳,摆了摆手道。
“难受了就说啊!别不好意思!”坐在前面副驾驶的吴阿姨也回头冲着七七说,言语间透露出长辈对晚辈的关心和照顾。
“好的!谢谢吴姨!”
夏天的上午,炎热还没有笼罩这个小镇,银灰色的小轿车在新修好的乡村水泥路上飞驰,两边的行道树迅速后退,而夏琳和林七七在家长们的陪同下向前方行进,沿着道路延伸的方向,往前,往前,离开了小镇。
在这个科技尚不发达的时代,导航软件还未传入落后的小镇,小镇的人们更多靠的是自己的切身经验,还有就是随机抓取一个路人问路。即使有些时髦的人已经开始使用导航软件,但是因为操作的难度以及对它真实性和可靠性的怀疑,导航软件也没有普遍化。
所以说,外出,尤其是出远门,对于这时的普通人来说真的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在这个十八线小城市里,每个人都在努力工作和生活,读书、上大学被视为以后能相对轻松生活的最佳途径,因此被大家非常看重。这里总共有三所叫得上名字的高中,按照其实力的大小从高到低依次是一高、二高、三高,当然这些都是人们给它们取得易于辨认的外号,人家都是有正经名称的。而初中部正是最好的高中——一高的附属中学,每年都会有至少八百名学生通过中考入学一高。
而且民间盛传一句话——考上了初中部基本上就相当于考进了一高,也就是半只脚踏进重点大学的校门了。所以,初中部的受欢迎程度可想而知。
“叔,初中部是在新一高那里吗?“夏琳爸爸常年在外务工,所以他并不清楚初中部具体在哪里,车刚驶进城区就询问七七爷爷。
不过这问题对于走南闯北的七七爷爷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可算是问对人了!“不是,不是,在老一高,挨着老城墙那边。”七七爷爷一边说一边指方向。
“是从这里拐弯吧?”
“对!就是这儿!”
“好!”
马上就要到了,不知道初中部会是什么样子,七七心里想到。同样的,夏琳也是忍不住好奇:“古城墙?初中部挨着古城墙吗?”
“对,初中部以前是一高的校园,后来一高搬走了,初中部开始在这里办学校,它校园有一片的墙是以前的城墙。”
“噢噢噢,原来是这样啊!”夏琳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一边说着一边点头。七七也在旁边附和,原来是这样呀。
汽车往前开了没多久就越走越慢,为什么呢?因为今天好多家长开车来送孩子,大家都挤在一块儿去了。眼看前面几乎完全堵了起来,夏琳爸爸当机立断——不往前面开了,找个停车位先把车停好,然后大家一起步行过去。后来证明这个决定非常明智,因为当拿着大包小包行李的七七和夏琳一行人越往前走,发现那简直是水泄不通,幸亏没有把车开进来!
路边不仅有送孩子上学的家长开来的汽车,也有小贩摆的地摊,卖文具的、牙膏牙刷、毛巾洗脸盆的等等,应有尽有。看着这里这么多的小摊,七七爷爷忍不住对七七说:“早知道不用那么着急买,你看,这里都有卖的。”的确,七七也点头附和。
他们随着人流往前走,时不时在汽车和小摊的缝隙中穿插行走,终于到了校门口。气派的大门敞开着,对今天到访的每一个人都表示欢迎,一眼望去还能看到校园里面种的高大的梧桐树的绿色身影。
原来这就是初中部啊!七七、七七爷爷、夏琳、夏琳爸爸妈妈都在心里发出感叹,毕竟大家都是第一次来,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耳听不如眼见嘛。
“走,进去!”七七爷爷中气十足地道。尽管七七和夏琳各自都背着一个大书包,手里还提着小包,七七爷爷和夏琳爸爸妈妈扛着大件行李,但是这依旧阻挡不了众人高兴地进到校园里面。在地上箭头的指示下先来到了报到处。
“你好同学,你叫什么名字?”报到处一位穿着雪白衬衣的女老师和蔼得问道。
“老师,我叫夏琳,她是林七七。我们都是今年的新生。”夏琳抢先回答。
“老师,请问我们被分到了哪个班啊?”七七紧随其后提问。
“别着急,让人家老师慢慢查一下。"吴阿姨努力安抚这两个激动的小姑娘。
“好的,我来看看分班名册啊,别着急。”
“夏琳,哦在这里,你在19班,还有林七七,找到了,你在6班。”女老师指着名单告诉她们。
“咋没有分到一班!”七七爷爷感叹道。
“就是啊,分到一起还有个伴。”吴阿姨也认为如此。七七和夏琳也是不太高兴。
“唉没事,只要在一个学校,在不在一个班都一样”,夏琳爸爸说,“你们两个还是得好好学习!”
听了夏琳爸爸的安慰,七七和夏琳也只能接受了现实,一起点头表示一定会在新的学期里加倍努力的!
“对啦,得和你们说一下,1至16班在对面那个校区,17至20班在这个校区。”女老师又补充了一句。
“行,我们知道了,谢谢老师!”吴阿姨替大家向老师道谢。
“那咱们分头行动吧,我们两个去送琳琳,把她的行李放在寝室里面,叔你去送七七,咱们最后在停车的地方见吧。”夏琳爸爸提议。
”好。“七七爷爷也非常赞同。
一队人马自此掰成两半,一队朝南,一队朝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