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季的午后,先皇大学社会学系的研讨室里弥漫着咖啡的香气。Junior和Dunk面对面坐在堆满资料的长桌两侧,白板上写满了复杂的数据模型和社会学理论的关键词。
“所以,如果我们把社交媒体上的互动模式视为一种‘弱连接’的表现……”Junior用笔尖轻点着白板上的图表,“你的算法能够识别出这些连接的形成规律吗?”
Dunk飞快地在笔记本电脑上敲击着,屏幕上立刻呈现出动态的网络图谱:“完全可以。根据我优化的采集模型,能够追踪到用户从初次互动到形成稳定关注关系的全过程。”
他调出一组数据:“看这个案例,一个用户在Aou学长舞社的视频下留言,然后被其他用户点赞,这种微小的互动就像投入水面的石子……”
“产生的涟漪效应。”Junior接上他的话,眼中露出赞赏的神色,“这个比喻很贴切。所以你的程序能够量化这种‘涟漪’的扩散范围?”
“不止如此。”Dunk兴奋地调整着参数,“我还在尝试加入情感分析模块,能够判断每次互动的情感倾向是积极、消极还是中立。这样我们就能看到积极的互动如何促进弱连接向强连接的转化。”
窗外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雨点敲打着玻璃窗,但研讨室内的两人完全沉浸在学术讨论中。
“有意思。”Junior端起已经微凉的咖啡,“如果结合格兰诺维特的弱连接理论,你的数据模型正好为这个经典理论提供了数字时代的实证。”
Dunk不好意思地推了推眼镜:“其实我就是受到那篇论文的启发。不过在实际编码过程中,我发现传统的社会学理论需要做一些调整,才能适应社交媒体时代的互动特征。”
“这就是跨学科研究最迷人的地方。”Junior微笑着又在白板上写下几个概念,“理论需要实践的检验,而技术也需要理论的指引。你做得很好。”
两人继续深入讨论着数据模型与社会学理论的结合点,时而激烈争论,时而默契地达成共识。
Dunk严谨的编程思维为Junior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而Junior深厚的理论素养则帮助Dunk跳出技术的局限,看到更广阔的社会图景。
讨论暂告一段落时,雨也刚好停了。Dunk一边整理资料一边说:“Junior教授,和您讨论总能让我跳出代码的框架,看到更大的图景。”
“你也让我这个老派的社会学者开始用程序的思维理解社会网络了。”Junior温和地回应,“别忘了,在这个项目里,我们首先是合作者,然后才是师生。”
Dunk认真地点点头,随即想起什么:“对了,Boom学长说今晚大家要去尝新开的船面店,您要一起来吗?”
“当然。”Junior将白板上的内容拍照保存,“不过你要有心理准备,Aou肯定会缠着你问他的舞社视频数据。”
Dunk笑了:“我已经准备好最新的分析报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