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000章 各奔东西

作者:糖油粑粑真好吃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感谢偲偲不是猜猜支持300点。)


    李父和李母的离世,仿佛抽掉了维系这个大家庭的最后一股核心力量。


    葬礼过后,一种无形的疏离感就开始在李家人之间蔓延。


    别说李大兄和李二兄了,就是和露珠儿一辈的李家孙辈也早就各自成家立业了,各有各的前程打算,他们终是再难像从前那样聚拢在李父李母的屋檐下了。


    在李三娘守满了二十七个月的丧期后,时间就也来到了两年之后了。


    小月牙都已经开始上启蒙学堂了,李三娘她也官复原职,准备着离开长安往江南的妇产堂去了。


    在离开长安之前,李三娘她特特到君又来酒楼里订了一桌席面。


    这是为了和还在长安的李家人,一起吃他们之间能吃的最后一顿团圆饭。


    李大兄早就已经不做金吾卫了,一是他年岁不小了;


    二是如今李父李母已去,李大兄和李大嫂的长子李大郎也早就在边关站稳脚跟;


    李大兄他本就早早和李大嫂商量好了,待得给李父李母养老送终后,就去边城疏勒守着李大郎蒋胜男一家过活了。


    他打算在那边塞之地颐养天年,享受含饴弄孙之乐。


    至于进了不良人的李六郎,倒是用不着李大兄李大嫂操心了。


    毕竟,就李三娘她与不良人统领不可先生这关系,李六郎的前程那是不用操心的。


    而李大兄和李大嫂这一去,山高路远,再回长安,就不知是何年何月了。


    更大的可能,就是两人不再回长安了。


    至于李二郎?


    他早就已经在一年前携家带口的去往江南了。


    李二郎他颇有才干,在吏部考绩优异,又有徐敬真提拔,还有李三娘这个三品官的亲姑姑在,被外放至江南富庶之地为官,也是很好的了。


    他携家带口,踌躇满志的赴任去了,期盼着能在地方上一展抱负。


    江南富庶,李二郎虽是升迁,却也意味着举家南迁。


    当时在渭水河畔,李三娘她和李家的其他人,亲自目送载着李二郎一家的船只消失在渭水的茫茫烟波里。


    而李二兄一家?


    李二兄的境况最是让人唏嘘。


    在李父李母去世之前,李二兄就已经过得很是不容易了。


    现如今,为李父李母守完孝期的他看起来更是苍老了许多,眉宇间都带着化不开的愁绪。


    他依旧经营着李家在长寿坊里的医堂和药柜,托李父留下的口碑和李三娘这个高官的荫庇,他的日子就还算过得去。


    但其实,如今医堂和药柜上的大部分事务都是由李五郎做的了。


    至于李二兄他的大部分精力,就都耗在了看顾李二嫂身上去了。


    为何李二嫂还需要人看顾?


    这就要从那一年李三娘被武帝封为三品官开始说起了。


    本朝上第一个以女子之身做到穿紫袍的女官,谁人不羡慕?


    只有李二嫂对这结果很不能接受,甚至不能接收到,似是受了大刺激,竟是当众高喊“女子怎能做官?女子怎能不嫁人?”的话来。


    这话......这话很是不可理喻。


    要知道,这皇帝都是女人了,女子又为何不能做官,怎的就不能做高官了?


    再说了,李三娘她又不是没嫁过人,不过就是和离之后,不再二嫁了就是。


    哪怕女子不嫁人,那又如何?


    就是男子不娶妇,又怎样?


    只要你交得起税银,只要你不在意旁人眼光,你有能力过得好,还能不后悔,那不就得了。


    可不知李二嫂她这是怎么了,竟在那日之后,便彻底陷入到了自己的世界,时哭时笑的;


    好的时候她与常人无异,坏起来的时候那便是哭闹不休。


    更严重的时候,她甚至生活都无法自理,吃喝拉撒都需要人伺候照顾。


    李二兄不忍将她长期锁起来,只能日日带在身边,亲自煎药喂饭,擦拭身体。


    李二兄他本也是一个有本事的医师,如今却被困在这一方天地里,与一个神志不清的妻子相伴终老。


    这份长久的煎熬,消磨了他的意气,也让他与外界渐渐疏离。


    但终归还是李母的那句话——既然你选了她,那你就得好好待她。


    李五郎这个儿子倒是孝顺,他本就在科考之上没什么天赋,于药学一途倒是有些天分,如此他早早就放弃了科考的念头,安心的留在了李二兄的身边学习医术;


    之后就顺理成章的接手了李家医堂和药柜的日常经营,在长安做了一个普普通通、却也安稳踏实的医师,算是延续了李家在长安城最根本的医道。


    而李二兄的长子李三郎,他们一家倒是唯一明确会长久的留在长安城里的。


    他和孙燕霞所开的药膳生意经过多年经营,已在长安城中打出了名号,光顾者多是达官贵人,很是赚钱。


    孙燕霞她也是个精明能干的,将家中一切都打理得井井有条。


    至于李四郎他则走了另一条路。


    他终究不是读书考科举的料,反而对药材买卖产生了浓厚兴趣。


    借着李三娘的关系,他早年去了刑瑜那规模愈发庞大的商号里学习。


    几年历练下来,他眼界开阔,手段灵活,竟真的在这一行当里闯出了名堂。


    后来,他离开了刑家商号,凭借积累的人脉和本钱,自己做起了药材生意,天南地北的跑,收购各地特色药材,运往需求旺盛的地区。


    他很少回长安,每次回来也都是行色匆匆,给家中长辈和兄弟姊妹带上些各地的土仪,说些外面的见闻,然后就又像候鸟一样飞走了。


    而今日,能来这君又来酒楼赴宴的,也就只有即将启程去边城的李大兄和李大嫂,和留在长安城里的李二兄、李五郎还有李三郎一家了。


    至此,李家三兄妹,以及他们的七个孩子,如同蒲公英的种子,被风吹向了大唐的四方。


    他们在大唐的东西南北,过着各自或精彩、或平淡、或艰辛、或安稳的日子。


    而在离开长安之前,李三娘她却是还有一个地方要去。


    喜欢我在长安做妇产科医生的日子请大家收藏:()我在长安做妇产科医生的日子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