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6章 伟大思想的萌芽!

作者:饺神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老子诞生了。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父亲老佐为宋国司马,战死于楚国攻宋之战,其母于逃亡之中生下老子,因此老子的幼年经历过动荡。


    他小时候曾在涡水畔观水悟道。


    八岁拜师殷商遗臣商容,学习周礼与自然规律。商容以“舌存齿亡”(喻柔弱胜刚强)启迪其辩证思想。


    后来,他还前往列国游历。


    亲眼目睹了各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乱疾苦,这也形成了他“兵者,不祥之器”的观点。


    公元前551年。


    他担任了周王室的守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的馆长。


    于是他深深研读典籍,不断思考历史兴衰的规律。


    而后。


    在这期间。


    有位年轻人曾两度前来请教他学问。


    这年轻人对后世产生了莫大的影响。


    老子一向主张“无为而治”,批评苛政:“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


    公元前516年,周王室内乱,老子失业了。


    他对周王室彻底失望。


    公元前485年,他骑青牛西行。


    函谷关的令尹喜辞官拜他为师,还强留老子著书。


    于是老子写就五千言《道德经》。


    传说之中,书成之时“青牛长鸣,紫气贯虹”。


    晚年归隐,去向成谜。


    他的著作道德经,却流传后世。


    《道德经》的核心论点围绕“道”展开,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与运行规律,它无形无象、先于天地而存在,却又贯穿一切、支配着自然与社会的演化;


    在此基础上,主张人应效法“道”的“无为”——并非消极懈怠,而是顺应事物本性与规律,不强行妄为,由此实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老子道德经中还蕴含着大量的辩证思想,包含了华夏文明对事物运动规律的朴素认知。


    其核心在于,揭示矛盾的对立统一、相互依存和动态转化,反对绝对化、静态化的认知视角。


    首先,是对立双方的相互依存。


    老子认为世间万物的对立属性(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善恶、祸福)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生相成”的。


    他在道德经中写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指出没有“有”,就没有所谓的“无”,没有“难”就没有所谓的“易”,对立双方互为存在前提,共同构成了事物的完整性。


    这种思想打破了非此即彼的绝对化思维,强调了矛盾的统一性。


    其次是矛盾双方的互相转化。


    老子认为,事物发展到极端必然向对立面转化。即“反者道之动”


    最典型的如“祸福相倚”,“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灾祸中潜藏着福运的可能,福运中也隐含着灾祸的隐患,二者并非永恒固定,而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又如“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事物发展到强盛的顶点,就会走向衰老与灭亡,体现了“盛极而衰”的转化逻辑。


    再者,就是弱能胜刚的辩证智慧。


    老子打破了对“刚强”的绝对推崇,指出看似柔弱的事物往往蕴含更强的生命力,而刚强之物反而易走向消亡。


    他以水为喻:“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水看似柔弱,长久之后却能穿透坚硬的岩石;


    草木初生时“柔脆”,却能生长不息,而枯槁后变得坚硬,反而易折断。


    这种“柔弱”并非消极退缩,而是一种顺应规律的韧性,体现了矛盾双方地位的动态变化——柔弱在特定条件下可转化为战胜刚强的力量。


    此外,道德经还揭示了表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强调“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最直接的看似弯曲,最灵巧的看似笨拙,最善辩的看似木讷。


    指出外在表象与内在本质往往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反对被表面现象迷惑。


    这些辩证思想的核心,是主张以动态、联系的视角看待世界,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转化性,最终指向对“道”——万物运行根本规律的体认,对华夏传统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接下来就是那个,曾两次向老子请教的年轻人的故事。


    公元前551年。


    鲁国陬邑,孔子诞生了。


    孔子,孔氏,子姓,名丘,字仲尼


    父亲叔梁纥、母亲颜氏。


    在孔子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自此他家道中落。


    鲁国是周朝礼乐制度保存最完整的国家。


    世间有言“周礼尽在鲁矣”。


    孔子从小就对礼仪感兴趣,十五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系统性地学习君子六艺,也就是礼、乐、射、御、书、数。


    所以他其实年轻的时候就是一位全能型选手了。


    为了谋生,他也做过大量的基层工作。


    比如当过仓库的库管员(委吏),也负责过畜牧业(乘田),不过他一直在认真学习,也在不断积累社会经验。


    在基层工作的这段人生经历,也塑造了他“重视实践”“接地气”的风格。


    公元前535年,十七岁的孔子向老子问礼,老子告诫他“去骄气与多欲”。


    公元前526年,二十六岁的孔子前往周朝都城再度请教老子。


    老子以“上善若水”来喻示谦逊变通。


    孔子叹服:“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也就是说,他认为老子如神龙般深不可测,超凡脱俗。


    三十岁的时候。


    孔子创办了私学,开始接收弟子。


    他提出“有教无类”,彻底打破了贵族的教育垄断。


    各个阶层的弟子都前来拜师,交纳束脩,跟随孔子学习。


    弟子中有来自贫民的、来自商贾的、甚至来自贵族的。


    他还主张“因材施教”,注重启发式的教育,课程涵盖了君子六艺。


    后来,孔子弟子众多,号称“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孔子思想的核心主张是“仁”与“礼”。


    仁者爱人,强调道德自觉。


    克己复礼,倡导社会秩序。


    公元前501年。


    五十一岁的孔子任鲁国中都宰,推行礼制教化,一年内政绩卓著,四方效仿。


    五十二岁,孔子升任大司寇,摄相事。


    在诸侯夹谷之会时,以武备威慑齐国,逼迫其归还侵占的鲁国土地。


    五十四岁,他推行“堕三都”,试图拆除季孙氏、叔孙氏、孟孙三家的违制城墙,削弱权臣势力。因孟孙氏抵抗失败,引发与三桓的矛盾。


    五十五岁,鲁定公因为接受齐国女乐怠政。


    孔子在失望之下,带着诸位弟子,开始周游列国了。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