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时,族伯并没有将这个警告放在心上,他只抱着照顾族人的心思,一心想要为李明全一家减轻负担。
哪里想到,人家拿着全村的捐款后,第二天就回到了家中,那钱也没有几分是花在这个大儿子身上,日子还和从前一般,该吃吃该喝喝,好似要重新再生个健康的儿子。
至于几个悲惨的儿子,虽然哭天抹地地咒骂一通,却没本事给孩子报仇,只能把这些拖油瓶四处乱塞。
这个亲戚家塞一个,那个亲戚家塞一个,就连李建军家也没放过,也想塞进来。
可惜,李建军态度很恶劣,如果两口子非要来找事儿,他也不介意再干一架。
两口子惹不起他,就只能捡比较软的杮子拿捏了。
于是,那大儿子很快就被两口子送到了族伯的家中。
原因嘛,就是怪族伯把钱送去太晚了,大儿子已经治不好了,他得为孩子的余生,负责。
族伯从来没有被这么不要脸的人缠上过,有理也讲不清,二婶的嘴皮子似刀,能把人气疯。
他就是多余的同情这一家人,然而,现在想把这个大儿子丢出家门也是不可能。
对方只是瘫痪了,嘴巴还在呢,为了赖在其家中,先是各种甜言蜜语地哄着。
见不奏效后,每天杀猪般地乱叫,说族伯如何虐待,要把他害死等等。
可恶的是,这家伙从生下来就是被惯着长大的,三天两头就吵着要吃肉,不然就饿死自己,让族伯遭受全村人的唾骂。
族伯不想担这样的污名,只能找落牙齿往肚子里咽,将其责任揽了下来。
而这,原本是上一世李建军的遭遇。
他为什么恨李明全一家,就是由此而来的。
还好,这大儿子瘫在床上四五年后,将自己胡吃海塞地弄成个大胖子,在一天晚上胃烧后食物反逆,很不幸地窒息而亡。
这一世,还会不会这般早死,李建军不知道,反正,得罪他的人,这辈子都别想有好报。
此时,不提这些糟烂的事,他正忙着请人重新修建房屋,对照的就是李明全家那栋拉风的石头房子。
屋子里的那套旧家具,早已经当垃圾一般,赔付给他们家了,以后两家隔着一二十分钟的脚程,是真的再也不会有一丝交集。
破土动工的那一天,他特意去买了两串鞭炮放了起来,噼里啪啦地惊动了村子里的人。
看热闹的多,但想帮忙的却没几个。
大家伙儿和李建军一家的交情交不是很深,有很多人还是停留在他做个烂人的记忆里。
但没有关系,李建军也不需要他们,很早已经请了镇上的几个泥瓦匠人前来帮忙。
村里的人只会打渔,对修石头房子并不擅长,他们就算想帮,李建军还不敢要呐,毕竟他的要求和传统的泥巴房有些区别,不是随便一个人就能办到的,还需要点实践技术。
要求高,就只能找专业的人来搞。
不过,村里的大娘,他还是雇佣了两个,专门来给这些修房师傅煮饭的。
他要赶工期,把这个房子尽快修好,在天气寒凉下来前,就能搬进去住。
这一年的冬天会来得早一些,他还有很多的事情需要处理。
比如,囤积过冬的物资。
村子里的人有水性很好的女人,会去浅滩或近海的地方采集珍珠贝,大多是白碟贝,也有比较珍稀的珠母贝,收购价格是挺贵的,完全靠采蚌人的运气。
唐小青出了月子后,村子里的女人们就来约她了。
而她也有些蠢蠢欲动,想把小七丢给婆婆刘翠兰带,自己去干点活,贴补家用。
毕竟,现在海上风平浪静的,不趁着这个时候大捞特捞,等沿海冰封,可就啥也没有了。
李建军自然是不同意。
海里下水太过危险,主要是伤身体。
唐小青作为一个需要哺乳的女人,没有什么比带好几个女儿更重要的。
“媳妇,以后挣钱养家的事情,由我来操心即可,你安心在家带孩子比什么都强。”
见唐小青还想反驳,他又继续道:“我准备给大丫,二丫,三丫报名上学了,现在不过是九月,学校正好开课。”
“她们三都没啥基础,估计只能安排去上一年级,正好也有个照应。”
“你辛苦一下,帮她们三个缝一个书包吧!”
李建军竟然要让孩子去上学,这多少让唐小青有些意外。
村子里的男娃也有上学的,但是女娃娃上学的,还真的没有听说过。
她在心里雀悦了一会儿后,这才道:“孩子上学了,总不能还一直叫着小名吧,你给取了大名没?”
“这个自然,我都想好了,我叫李建军,你叫唐小青,咱们的七个女儿自然是要沾着一点,才像个一家人,分别是李青菱,李青歌,李青罗,李青荷,李青悠,李青洲,李青流。”
“最后一个字,合起来是‘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的意象。怎么样?很美吧!”
这个名字竟然还暗含诗情画意,一听就特别有学问,一点也不像个泥腿子能想出来的。
“建军,你咋想到的这名字?好听是好听,这也……太不像咱渔村的人了。”
不知道的,还以为是城里来的大小姐呢。
那些女娃子都叫什么海英,渔妹,海玲,渔雪……多好记啊!
李建军这个人,连字都写得歪歪扭扭的,就是个文盲,这是咋开窍,想出这种名字的?
李建军自己还真的没有这个本事,他最多就是能看懂一些文字。
没有文化的苦,他已经吃了一辈子了,他的女儿不能再走自己的老路。
所以,这些日子,他没少求人帮忙,这个名字,是特意寻的学校里一个退休的老教师,帮忙取的。
说起来,这人原本和李建军没有交集,是他这一次出海,在渔船上认识的对方小舅子。
七拐八弯地和这个老教师扯上关系,这才请动对方,取了这些名字。
唐小青不懂什么诗词意境,跟着李建军念了几遍后,发现也还算朗朗上口,也就由得他去了。
她一个妇道人家,反正也不懂这些。
李建军却又突然迸出来一个重磅消息:“媳妇,等到了冬天,咱们村会有扫盲班开课,到时候,咱们两个都要去学习。”
“啥?我学那能做啥?这不是白耽误工夫嘛!”
“不不不,这个非学不可,你要是不学,以后去了那大城市里,连厕所的门儿在哪个方向开,你都摸不着,会被人笑话的。”
李建军可不想等到他们老的时候,唐小青却像个睁眼瞎一样,什么家用电器也不会用,出门不会扫码,电话不会打,然后被时代给遗弃。
文化不需要多深,好歹得脱盲才行。这是最低的要求了。
如果上进一些,自学点高等课程,以后高考恢复了,也大着胆子的去试试,说不定就能甩掉渔民的帽子。
重活一世,一家人齐心协力共进步,谁也别掉队,再趁机搞点时代的红利,这辈子的幸福指数定然飙升。
李建军计划的热血沸腾,转过身一看,唐小青早已经听得迷迷糊糊的,靠着他的肩膀睡着了。
算了,还是别逼着了,顺其自然吧,只要对方还在自己的身边,大不了,他辛苦一些带着就好啦。
夕阳的余光中,二人并肩地坐在一棵老树下,远远地就能眺望到一片蔚蓝色的大海,美得就像是一幅画。
如果能忽略掉小七撒在腿上,那一泡热乎乎的黄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