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7章 没经验就别瞎建议了

作者:少侠留步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此时天气还算可以,李建军去村支书家中报备了一声后,就请了几个7熟悉的村民,在自家的旁边空地上,重新弄了两个木棚屋,再搭一个灶台。


    也不需要建多牢固,就暂时能遮风挡雨就行。


    以后没用了,还可以用来做堆柴禾杂物,让院子更加干净整洁。


    然后选了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就把一家老小搬移过去。


    刘翠兰对于盖房子还是挺积极的,这老房子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从前也是这般修修补补的,挺了一年又一年。


    过去都是她负责维护这老房子,李建军一直当个甩手掌柜。


    如今老了有些力不从心了,没有想到这个混账儿子变得上进了,竟然还知道关心家中基建,她自然是要双手赞成。


    这房子也没打算标新立异,尽力做到坚固的同时,还保持着和渔村差不多的样式。


    在这个年月,做事总是要收敛一些的,不然容易被当做出头鸟弄死。


    李建军的想法很简单,在原有泥巴墙内侧或外侧,加钉一层铁丝网,再把黄土,细沙,水泥,麦秸秆等混合物,抹在上面。


    这个步骤最难的,就是弄到水泥。


    眼下这种乡镇是买不到的,他也不强求,寻了个替代品——石灰和草木灰。


    这些东西,寨子里随处可见,倒也唾手可得。


    将这些材料搅和在一起,这外墙就解决了。


    屋子里的地面,用泥土的话很不方便,容易看起来很脏。


    将其挖下浅浅一层,先用海沙与黏土混合,铺于地面做基层处理。


    然后再搞些天然石板,用黏土铺陈。


    这种石板,在这个海蛎湾屯子也比较常见,主要是这个地方三面环海,背靠岛屿,取材方便。


    只不过,一般人家不咋用石板修建房屋,最多的用处,可能就是人死后立碑用。


    主要是这玩意儿是石匠用手工雕琢打磨出来的,费时费力,价格自然也就高了去,大约一块就要3-5毛。


    李建军不心疼钱,将地基测量了一下,估摸着需要800块石板,合着240块钱。


    以现在的人工速度,一天最多也只能打磨出来一两块,远远达不到他需要的量。


    所以,他只能把整块石板的要求,换成零碎石块,只要是一个厚度,平整的就行。


    到时候将其凌乱地铺起来,再用黏土加上海沙填充缝隙,就能让这个地面变得美观又实用。


    如此一来,不光屋子里的环境得到改善,院子里的也要改。


    有的地方,用碎石板铺出小径,有的地方用海沙混着贝壳铺陈。


    只要下雨天不再踩烂泥,此时辛苦一下也是值得的。


    这般预算下来,光是买石板就把他之前卖带鱼的钱消耗干净,远远还不够的。


    他还要想办法弄到钱,很快就有了主意。


    最近天气好,村子里会组建大家伙儿出海捕鱼。


    此时已经把准备工作做好了,剩下的就是出发了。


    李建军去了一大队,把队长王明给找到。


    “队长,我有得到可靠的消息,咱们隔壁村的人,今儿个也要出海,他们会在10点的时候,往东边的渔场捕捞。”


    王队长有些好笑的道:“人家去那个地方近,这有什么好奇怪的。”


    “行啦,你也别瞎琢磨这些啦,这不是你一个新船员该操心的事。”


    他就差直白地说,李建军经验不足,就别瞎建议了。


    过去,李建军干得最多的话,也只是在码头那里,做一下装卸工而已。


    出海的活儿即危险又刺激,轮不到他这么干活不认真的人。


    李建军有些急了,他可是知道这邻村的人会有多大的运道。


    对方只需要花一个小时就能赶到那个渔场,然后会爆仓啊,只一次,赚到的就足够村子里的人吃半年的。


    他们所在的海蛎湾屯子,离着这个渔场有两个小时的航程。


    说实话,确实是远了一些,王明根本没考虑过。


    这大海那么大,去哪儿捕捞不行,非得跨地区和人争?


    这年头,大家伙儿都难,为了一点资源归属,是很容易争斗起来的。


    这么冒险的事,光是想想就要规避开才是。


    李建军也不藏着掖着了,把那个爆仓的秘密说了出来,然后道:“咱们的人集合好后,大概在8点能准备时出,然后,10点前就能赶到目的地截胡。”


    “等到那邻村的渔队出发的时候,我们已经满载而归。”


    “你要是不放心的话,咱们还可以绕个远路,不与这些人碰面,神不知鬼不觉的就回来了。”


    那些人不会知道他们在哪里捕捞到的鱼,就算知道了,也只会说他们走了狗屎运,这海上的资源,也没说哪个渔场就是哪个村的,人人可以凭借手段自主捕捞。


    听到说干一票能吃半年后,这个人如果说不心动,那是假的。


    村子里的船只,大大小小的都有。


    有10艘比较传统的,是靠人力扳浆的大拉网船,也叫三叶板,需要10人一起划桨才能驱动,船舱里能载重5吨左右的渔货。


    还有30艘挂网船,因为其外形类似鞋子,本地人一般叫花鞋,载重只有1吨,只需要2人作业。


    还有好些奇奇怪怪的船,比如铁脚子网船,扒网船,张网船,算下来,出一次海的话,能有200人出动。


    这已经是整个渔村能摆出来的最大阵容了。


    既然会爆仓,就不能有留下遗憾,王明很快就把其余的几个小队队长找了来,和李建军一起密谈这件事情的可操作性。


    来回四个小时的航程,花鞋船上的人到底要不要跟着跑这一趟。


    海上风大浪大的,小渔船合适近海活动,没法去远海,被丢下的可能性很高。


    李建军看中的是30艘的数量,算下来就是30吨的渔货,如果不要的话,这种机会很难再有下一次。


    于是,提了一个建议,让花鞋船和他们的三叶板船兵分两路行动。


    花鞋船可以从一个海沟那里穿行过去。


    那个地方出了名的狭窄,只有这种小船才能轻松自由出入。


    在这一片海滩,这个海沟还是比较出名的。


    只不过如此一来,很有可能会让他们多划半个小时的船,对体力要求十分大。


    但其实比起收获而言,这种消耗真的太值得了,反正小船也不参与捕捞的过程,等他们赶到,正好让人把捕捞到的鱼货转移到花鞋船上。


    然后,把这个船员和三叶板船上的换一下,不至于太过辛苦。


    这个提议很快就通过了,但是对于能不能爆仓众人心里是没底的,李建军的口碑不太好,万一是耍着他们玩的,那可就……


    李建军也算是尝到了一下自己酿的苦酒了,直接把村支书拉来,给自己立下了保证书。


    如果他所言有虚,那他以后把村里最脏最累的话,比如掏茅厕等,干上一辈子。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