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联系厂家了,差不多要两个月左右。”
赵振快速回道。
对于李解放交代的事情,他一直都很上心。
虽说他在水泥厂占的股份很少,但厂子一旦运转起来,所创造的价值,只会比自行车厂更大。
别说他能拿到的分红比例不高,但赚的肯定不会少。
所以他对李解放交代的事情,格外的上心。
“时间上刚好,厂子捡起来,设备也到了。”
李解放点点头,他对赵振的办事能力还是放心的。
当初决定分一部分股份给赵振和刘钊,其实还是很合算的。
至少在这种小事情上,省去了他很多麻烦,只要他把控好大方向,剩下的事情都可以交给赵振和刘钊去做
这个年代崛起的草根,一开始都没有所谓的团队意识,大多数也不知道团队的重要性,基本上大小事务都是一手抓。
这样的好处是执行力很强,不需要通过层层传达,往往一个决定,能用最快的速度去执行。
但弊端是随着企业不断的扩张,就会有些后继乏力,执行力上容易出现的混乱。
毕竟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且大多数也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不可能把所有事情都考虑的周到。
有团队就不同了,不说集思广益,至少能避免出现一些常识性的错误。
李解放拉上赵振和刘钊一起入股水泥厂,其实就是想要提前组建自己的团队。
经历过后世洗礼的他,对于团队的重要性太清楚了。
当然,赵振和刘钊只是他初步选定组建团队的人选,至于这两人最后能不能成为他团队的核心成员,最终还是要看这两人的能力。
顿了下,李解放接着说道:“进度可以慢一些,我还是那句话,安全一定要放在首位。”
厂子还没建起来,真要是因为监管不力出了什么意外,影响可是很大。
不单单是对他有影响,张建设也必然会受到影响。
这也是李解放一再强调安全第一的原因,必须要让赵振重视才行。
不仅是赵振,工地上的所有工人,都必须要重视安全,才能确保不出意外。
“好,我会亲自在盯着,主抓安全这一块。”
听到李解放凝重的语气,赵振认真的点点头,答应下来。
李解放接着又交代了赵振几句要特别注意的,随后去找了张建设。
“什么时候回来的?”
张建设见到李解放很热情,亲自给他倒了一杯茶。
如今他主导的工业园,已经处于筹建阶段,这对张建设来说,是不小的考验。
李解放算是他筹建工业园的先锋,对于水泥厂的建设,张建设也是非常看重。
他这几天正准备等李解放回来,具体的了解一下。
“昨天才回来的。”
李解放回了一句,不等张建设询问,他主动说起了这一次回四九城发生的事情。
“张大哥,看上面的意思,应该是已经默许放开了经济,咱们这边也要加快进度才行。”
柳正南能在四九城附近投资,可见上面对经济的管控,再次放宽了很大的曾策。
虽然暂时还没有具体的文件出台,最迟年底应该就会有正式的文件下达。
“你看得很透彻,上面确实已经开始筹备招商引资的事情了,第一批的试点城市有四个名额,我这些日子正在全力争取,可惜第一轮筛选就被刷下来了。”
张建设语气中满是遗憾,不过也没办法。
义乌虽然交通便利,私人作坊数不胜数,但终究还是比其他城市差了些底蕴。
李解放眉头一挑,显然没想到,上面已经开始商议选定城市作为经济改革的试点。
比起原本的时间线,好像要早了一年。
难道是因为他佟学贵的仕途发生了变化,引发的?
按照原本的时间线,至少要等到明年年底,才会选定四座城市作为经济改革的试点城市。
但不管什么原因引起的,他知道自己必须要更快的积累原始资金才行。
“张大哥,工业园的进度,看来要加快才行了。”
李解放压下各种心思后,沉声道:
“按照水泥厂这边的进度,过完年应该就能正式生产了,我准备在你规划的工业园区,在开办一个厂子。”
张建设顿时来了精神,问道:“你准备投资什么产业?”
对于李解放的眼光,张建设不会有任何的怀疑。
有了李解放带头入住刚规划的工业园区,能起到一个很好的带头作用,张建设显然会全力支持。
“我准备开办一个无线电厂,生产电视机。”
李解放说了一下自己的想法,顺嘴提了一下黄兴的事。
他回老家之前,黄兴曾主动找他,想要让他找张建设帮忙。
李解放当时给出的解决办法,是让黄兴把一部分的业务外包出去。
他的想法是借助这个机会涉足电信产业,为将来做收购提前做准备。
但得知上面加快了经济改业的步伐,他之前的计划就要改一下了。
直接去找黄兴合作,在工业园投建一个新厂子,利用老厂子的资质,申请产业升级,就能直接涉足高端的电子制造。
生产电视机放在这个年代,是门槛极高的制造业,不是有钱就能搞起来的。
毕竟这个年代的技术人才非常稀有,在加上特有年代的特殊体制,想要挖一些懂技术的高端人才,只是给钱,没有编制,很难能挖到人。
铁饭碗在这个年代,才是大多数人认可的主流职业。
招收不到人才,厂子建的再好也没什么用。
而黄兴管理的厂子,虽然算不上什么大厂,但至少能给编制。
而且在申请各种帮扶政策上,显然也有更大的优势。
最重要的是,有了这个国企做背书,可以省去很多苏那几。
商场如战场,可不是单纯的说说,那是真的残酷无比。
这也是李解放的自行车厂,明明可以扩建,提高产能,他却一直压着,不让赵振和刘钊扩建的原因。
自行车厂如今的产能规模,不会给国企带来任何的竞争压力,反倒是弥补了市场的一部分短缺。
但真要是抢了那些国企的生意,你就看会不会有人来找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