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32章 考前押题?不,是趋势

作者:毒酒飘香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春闱日期迫近,


    整个北京城仿佛一个巨大的、


    即将喷发的火山,


    压抑着无数躁动与期盼。


    宣南地区的各家会馆、客栈、乃至茶楼酒肆,


    几乎成了各地举子的临时沙龙。


    空气中弥漫着墨香、


    焦虑和挥之不去的讨论声,


    而最核心的话题,


    永远绕不开三个字——押题。


    “听闻石阁老近日重注《春秋》,


    尤重‘尊王攘夷’之义,


    此番经义大题,必出于此!”


    “非也非也!


    贾侍郎务实,去岁江淮水患,


    陛下甚忧,策问恐及水利!”


    “吾以为不然,‘大礼’初定,


    陛下或问及礼乐教化之本…”


    “边关近日不宁,俺答部蠢蠢欲动,兵策亦有可能!”


    诸生各执一词,引经据典,争论得面红耳赤。


    有人捧着不知从哪淘换来的“权威押题秘卷”如获至宝,


    有人四处打探考官近况喜好,


    更有甚者,竟想去钻营考官门路,


    希冀能得到一丝半点的“暗示”。


    整个士林,弥漫着一股投机取巧的浮躁之气。


    苏惟瑾的小院,


    却如同风暴眼中的宁静之地。


    他拒绝了所有不必要的文会邀约,


    对外界的纷纷扰扰充耳不闻。


    苏惟山和小奇偶尔从外面带回各种光怪陆离的“押题”消息,


    他也只是一笑置之。


    “瑾哥儿,您…真不猜猜题?


    外面都快传疯了,


    说必考《禹贡》地理!”


    苏惟山忍不住问道。


    苏惟瑾放下手中那份刚从衙门小吏口中旁敲侧击得来的、


    关于去岁太仓库出入账目的零碎信息记录,摇了摇头:


    “猜题?徒劳无功。


    石珤、贾咏皆非迂腐之人,


    陛下更非庸主。


    岂会出些陈腐旧题,


    让我等揣摩透?”


    “那您这是…”


    苏惟山看着书案上那些写满奇怪符号、


    线条和关键词的草纸,一脸困惑。


    那上面写的既非经义,


    也非策论,倒像是账房先生的流水账和将军的作战图。


    “我不是在押题,”


    苏惟瑾目光扫过那些草纸,


    那是他超频大脑构建的“政治-经济-军事态势模型”的外在投射,


    “我是在预测趋势。”


    超频大脑全力运转,


    不再是记忆和模仿,


    而是进入了更高层级的“宏观趋势推演”模式。


    海量的信息流被调用、整合:


    ——嘉靖皇帝登基以来的所有公开言行(彰显其锐意革新、强化君权的倾向);


    ——“大礼议”的最新动态及余波(清洗旧臣、提拔新贵带来的权力结构变化和政局不稳);


    ——边镇传来的零散军报(蒙古鞑靼部频繁扰边,军备废弛隐患);


    ——漕运沿途的见闻及户部账目碎片(惊人的损耗与效率低下,财政压力);


    ——吏部考核中的某些异常案例(官员贪腐、行政效率低下);


    这些看似孤立的信息点,


    在超频大脑中相互连接、碰撞、衍生,


    如同星图般勾勒出帝国运行中


    最为突出的几个“痛点”和皇帝可能最为关注的“焦点”。


    “陛下少年登基,欲有所为,


    必先巩固权柄,梳理财政,


    整饬武备,安定内外。”


    苏惟瑾低声自语,


    指尖在草纸上划过。


    “故此,策问无论如何变化,


    其核心必不出此数端!”


    他眼中光芒越来越亮,


    推演愈发清晰:


    可能性一:财政改革。


    国用不足,漕运、盐政弊端丛生,此为痼疾。


    陛下若要做事,没钱万万不能。


    策问极可能涉及“开源节流”、


    “清理亏空”、“优化税赋”或“漕运、


    盐法改良”。


    可能性二:边备整顿。


    俺答威胁日甚,九边军镇却积弊已久。


    陛下年轻气盛,恐难容忍边患,


    “整军经武”、“屯田实边”、


    “火器改良”、“边贸互市之利弊”皆可入题。


    可能性三:吏治清厘。


    “大礼议”后官员队伍动荡,新旧交替,


    如何选官、用人、考核、反腐,


    确保政令畅通,亦是当务之急。


    “考成法”、“慎选守令”、“惩治贪墨”、“激励贤能”皆为可能方向。


    甚至,超频大脑还推演出一种较小概率但更具挑战性的可能:


    陛下或许会跳出具体事务,


    询问更深层的“治国之道”或“君臣关系”,


    以考察士子的格局与忠诚。


    方向既定,苏惟瑾立刻行动。


    他不再像其他举子那样去猜具体题目,


    而是针对这三大方向,


    结合石珤、贾咏的偏好,


    开始准备几套深度不同、


    角度各异的“应答方案库”。


    每一套方案,都绝非简单的堆砌典故或空谈道理。


    论财政,他不仅指出弊端,


    更运用超频大脑中的现代经济学原理(用古代语言包装),


    提出“系统化改革”、


    “数据化考核”、


    “激励机制”等核心概念,


    并辅以对太仓库收支结构的推测性分析,


    其深度远超时人“节俭用度”的老生常谈。


    论边备,他超越“修长城、


    练精兵”的常规思路,


    提出“情报网络前置”、


    “机动兵力部署”、


    “以战养战(有限反击)”、


    “技术装备迭代(改良火铳、战车)”


    等更具操作性的构想,


    甚至巧妙地引用了某些鲜为人知的古代战例(得益于大脑庞杂记忆)来佐证。


    论吏治,他则平衡“德治”与“法治”,


    既强调道德教化,


    也设计出更精细的“绩效考核指标”(KPI的古代版)


    和“交叉审计流程”,


    其严密程度令人生畏。


    这些方案,恰似为未知的敌人准备了数种不同的精锐武器和战术,


    无论考官从哪个角度发问,


    他都能迅速调用最合适的方案,


    进行精准、深刻、而又符合规则的“降维打击”!


    当外面的举子们还在为“《春秋》会不会考大题”、


    “水利策问该怎么破题”而绞尽脑汁、


    患得患失时,


    苏惟瑾已经站在更高的维度,


    洞悉了这场考试的本质


    ——它不仅仅是一场文采的较量,


    更是一次对士子是否具备解决帝国现实难题的潜力的考察。


    小奇抄写着那些深奥得让他头晕的策论纲要,


    忍不住小声问:


    “少爷,这些…考官大人能看懂吗?


    会不会觉得太…太吓人了?”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