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31章 会试主考定,阵容细解读

作者:毒酒飘香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二月的北京,寒风依旧料峭,


    但一股躁动的热流已在无数赶考士子心中涌动。


    春闱之期日益临近,


    最大的悬念——会试主考官人选,


    终于伴随着礼部衙门前张贴的煌煌告示,尘埃落定。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


    瞬间飞遍了宣南的每一条胡同、


    每一家会馆、每一处茶馆。


    苏惟瑾正在小院中揣摩经义,


    苏惟山几乎是一路小跑着冲了进来,


    气喘吁吁,脸上又是兴奋又是紧张:


    “瑾哥儿!定了!


    主考定了!


    正主考是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石珤(bǎo)石阁老!


    副主考是吏部右侍郎贾咏贾大人!”


    来了!


    苏惟瑾眸光一凝,放下手中的书卷。


    超频大脑瞬间启动,


    白驹过隙间化身被触发的精密仪器,


    庞大的历史数据库与近期搜集的京城情报飞速交叉检索。


    石珤?贾咏?


    与他潜意识里某个模糊的历史记载(蒋冕、石珤、毛澄)略有出入,


    但大体脉络吻合。


    或许是时空细微的偏差,


    或许是因他这只蝴蝶翅膀的扇动?


    不重要。


    重要的是当下既成的事实。


    “还有呢?


    同考官(分房考官)都有谁?


    知贡举(总务负责)是谁?”


    苏惟瑾追问,细节决定成败。


    苏惟山努力回忆着告示上和听来的名字:


    “同考官…


    有翰林院的马汝骥马学士、陈沂陈学士…


    还有好几位,记不全了。


    知贡举好像是…


    礼部的毛澄毛尚书?”


    毛澄!


    这个名字让苏惟瑾心神微震。


    这位在“大礼议”中坚决反对皇帝的大礼观,


    因而失势的礼部老尚书,


    竟被安排负责会试总务?


    这其中平衡与制衡的意味,耐人寻味。


    “详细说说外面士子们都在议论什么?”


    苏惟瑾沉声道,走向书案,铺开纸笔。


    苏惟山定了定神,忙道:


    “茶楼里都炸开锅了!


    说石阁老是成化年的老进士,


    学问是极好的,


    但…但性子古板,最重经义根基,


    厌恶花里胡哨、离经叛道的文章。


    都说这次经义文章,


    必须做得四平八稳,


    引经据典,错一个字都可能坏事!”


    “那位贾侍郎呢?”


    苏惟瑾笔尖飞快记录。


    “贾大人…说法就多了。


    有说他学问不如石阁老,


    但为人活络,是嘉靖元年才升上来的,


    据说…据说和宫里某些大珰(太监)


    以及新崛起的张璁、桂萼几位大人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


    都猜他可能更看重策论,


    尤其是…是否能揣摩圣意,切合时务。”


    信息汇总完毕。


    苏惟瑾闭上双眼,


    超频大脑以前所未有的功率运转起来,


    将所有关于石珤、贾咏、毛澄以及已知同考官的信息碎片调动、整合、分析:


    石珤,北直隶藁城人,


    成化二十三年进士,


    历任翰林、礼部,性格刚直,


    学术上倾向于程朱理学正统,


    文章风格沉稳厚重,


    厌恶“险怪奇涩”之文。


    政治立场上不属于杨廷和核心圈,


    但也绝非张璁一党,


    算是相对正直的守旧派。


    其取士偏好:


    根基扎实,文风端正,严守义理。


    贾咏,河南南阳人,弘治九年进士,


    吏部干吏出身,精明圆滑,善于钻营。


    其升迁轨迹在嘉靖元年后明显加速,


    与议礼新贵集团存在潜在利益交换可能。


    其取士偏好:


    策论需言之有物,


    最好能关注陛下正忧虑的实务(如漕运、边备、财政),


    且观点不宜过于激进,


    但需显示出“为君分忧”的倾向。


    毛澄,知贡举,虽掌实务不直接阅卷,


    但其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政治信号,


    可能会在流程和氛围上施加影响,


    确保会试不至于完全被一方势力把持。


    同考官马汝骥、陈沂等,


    多为翰林院清流,学术严谨,


    但需关注他们与石、贾二人的关系亲疏。


    无数信息流奔涌、碰撞、推演…最终,


    一套极度精准、极具针对性的备考策略在苏惟瑾脑中清晰成形!


    他猛地睁开眼,目光锐利如炬。


    “惟山,将我之前所有的策论练习稿都找出来!”


    “小奇,重新研墨!”


    “惟虎,守住门,天塌下来也别让人打扰!”


    命令短促而有力。


    苏惟山和小奇立刻行动起来,


    他们能感觉到,


    自家瑾哥儿进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专注状态。


    苏惟瑾迅速抽出一叠稿纸,


    那上面是他练习的各种策论题目。


    超频大脑如同最高效的编辑器,


    开始对这些文章进行“手术式”修改。


    针对石珤的偏好:


    所有经义部分,引据务必更加精确到朱注原典,


    措辞愈发稳重,杜绝任何可能被理解为“奇巧”的比喻和联想。


    文章结构回归最经典的起承转合,


    不求惊艳,但求无懈可击,


    如同老僧坐禅,稳如泰山。


    针对贾咏的偏好:


    策论部分,保留“切中时弊”的核心分析,


    但将“官督商运”、“海运试探”等过于扎眼的激进建议,


    巧妙转化为“加强漕运监管,


    厘清损耗”、“于近海稳妥处试行新法,


    积累经验”等更显“老成谋国”的表述。


    同时,在文中适当增加“仰赖陛下圣明”、“伏乞圣裁”等体现忠君思想的词句,


    并将解决问题的最终希望归于“朝廷德化”、“陛下英断”。


    他甚至根据贾咏的籍贯和可能的人际网络,


    在论述漕运时,


    巧妙地加入了对河南地区粮仓存储、


    运输环节的一些正面肯定(贾咏可能乐于见到),


    而对某些争议较大的环节的批评,


    则模糊了地域指向。


    这绝非简单的迎合,


    而是在深刻理解考官心理和政局风向后的精准微调。


    是在不牺牲核心观点的前提下,


    为惊世骇俗的思想穿上了一件符合当下审美和规则的“得体外衣”。


    笔尖在纸面上沙沙作响,速度快得惊人。


    一篇篇经过精心“伪装”和优化的文章新鲜出炉,


    它们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