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30章 织网京师,建模风云局

作者:毒酒飘香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小院的灯火常常亮至深夜。


    苏惟瑾面对那篇可能惹祸的漕运策论,


    并未急于修改,


    而是做出了一个更根本的决定


    ——在落笔之前,


    必须先彻底看清这京城棋局的每一颗棋子,每一条脉络。


    闭门造车,无异于盲人摸象。


    超频大脑最强大的,


    并非仅是记忆与运算,


    更是基于海量信息进行模式识别与推演的能力。


    而此刻,他最需要的,正是信息!


    “惟虎哥”


    次日清晨,苏惟瑾将孔武有力的族兄叫到跟前。


    “瑾哥儿,有啥力气活?”


    苏惟虎搓着手。


    “不是力气活,是精细活。”


    苏惟瑾递过一小袋碎银子。


    “你去买几身半旧不新的棉布袄子,


    要像是常在外头跑生活的。


    从今天起,你不是举人老爷的族兄,


    你是刚从通州漕船上卸完货、


    在京城找零活干的退伍老军余。”


    苏惟虎愣了一下,随即眼睛发亮:


    “嘿,这个俺在行!俺们都是军戶出身。


    俺爹当年就在卫所当过差!”


    “要的就是你这股劲儿。”


    苏惟瑾叮嘱。


    “去京营附近的茶馆、兵卒常去的酒铺,


    听听他们抱怨什么?


    军官们最近忙什么?


    营里可有啥调动风声?


    还有各衙门口等差事的小吏,


    他们消息最灵通,


    听听他们聊各部堂官的老爷们最近脸色如何?


    哪家侯府伯爷家又有什么新鲜事?


    记住,只听,不问,


    偶尔搭句腔,


    抱怨两句粮饷物价就行。”


    苏惟虎听得连连点头,拍着胸脯:


    “瑾哥儿放心,包在俺身上!


    保证谁也看不出破绽!”


    他本就带着几分军户子弟的粗豪气,


    换上旧袄,混入市井,简直是如鱼得水。


    打发走苏惟虎,苏惟瑾又铺开信纸。


    他需要更高层的信息渠道。


    首先给南京的文徵明去信,


    问候近况,请教书画学问,


    末了才似不经意间提及已抵京,


    深感帝都气象万千,人物风流,


    不知近日京中翰苑有何新鲜诗文、雅事趣闻?


    文徵明交游广阔,虽远离中枢,


    但其友人门生遍布京华,


    从文艺视角往往能窥见别样风情。


    接着,他修书给南直隶提学御史周孚先,


    恭敬汇报已安顿,正全力备考,


    感谢老师昔日栽培,


    并请教经义上几个疑难问题。


    周孚先作为学官,


    对科举动态、


    可能出任考官人选的学术偏好,


    必然有内部消息。


    最后,他再次恭敬地给座师翟銮府上递了帖子,


    并非求见,只是呈上一篇精心准备的时政策问文章,


    就漕运、边备等议题请老师指点斧正,


    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朝局动向的关切与迷茫,姿态放得极低。


    这是一次小心翼翼的试探,


    既显示好学,也观望翟銮的反应。


    与此同时,苏惟瑾本人也开始低调地参与一些士子间的文会。


    他不再像在金陵那般轻易显露锋芒,


    大多时候只是安静聆听,


    观察哪些士子言论激进,


    哪些背景深厚,


    哪些又与朝中官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超频大脑如同一台高精度录音机,


    记录下每一个名字、每一次争论、


    每一个可能透露背景的细节。


    信息开始从不同渠道汇涌而来。


    苏惟虎那边收获颇丰,


    他混迹市井,带回来的消息杂乱却鲜活:


    “瑾哥儿,京营的弟兄们在抱怨,


    说开春了操练更苦,上面查得紧,


    像是要有什么大动作…”


    “茶馆里听个小吏说,


    户部最近为漕粮损耗的事头疼,


    好几个主事被骂得狗血淋头…”


    “还有个顺天府的差役喝多了吹牛,


    说昨天帮某侍郎家公子摆平了桩风流官司,


    花了这个数…”


    他伸出五根手指。


    文徵明回信很快,洋洋洒洒谈论书画后,


    末尾提了几句:


    “…京中近日文会,多咏瑞雪祥瑞,


    然亦有忧国之士,


    私底下作《流民叹》,颇辛酸。


    翰苑诸公,似多缄默,


    唯见新贵门庭若市…”


    隐晦地指出了清流失势、


    议礼新贵得意的现状。


    周孚先的回信则更务实,


    解答经义后,笔锋一转:


    “…春闱在即,主考人选,


    阁部争执不下。


    然无论谁掌文衡,经义根底为重,


    时政策问,须把握分寸,


    言之有物且不逾矩,


    方是稳妥之道…”


    几乎是明示他收敛锋芒,稳健为上。


    而翟銮府上,依旧没有召见的意思,


    只是派人送回了他那篇文章,


    上面多了几句精辟的批注,


    尤其在“海运试探”旁批了“言之过早,


    徒惹争议”八字,关切之余,


    警示意味亦十分明显。


    无数的信息碎片


    ——某官员的喜好、门生故旧的关系网、


    近期奏疏的大致内容、


    京城米价油价的细微波动、


    甚至某位尚书家老太太做寿的排场…


    这些看似毫不相关的庞杂信息,


    被源源不断地输入苏惟瑾的超频大脑。


    大脑开始全功率运转!


    不再是单一处理经义文章,


    而是进入了更复杂的“情报分析与政治建模”模式。


    信息被飞速分类、清洗、去伪存真。


    交叉比对:


    京营操练加紧+户部为漕粮头疼+陛下近期关注实务→可能朝廷有意整顿漕运或边备?


    关联分析:某官员门生近期活跃+其政敌奏疏被留中不发+其家眷采购奢华→此人可能正得圣眷,或掌握对手把柄?


    模式识别:多位清流官员称病不朝+议礼新贵频繁被召见+市井流传陛下对旧臣不满→“大礼议”清洗仍在继续,


    政治风向明确偏张璁一派。


    渐渐地,一张无形而复杂的“京师人际关系与政治态势模型”开始在苏惟瑾的意识中清晰起来。


    谁是核心决策者?


    谁是得势派?


    谁是失意者?


    哪些议题敏感?


    哪些领域可能有变?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