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17章 名帖破局,胥吏偃旗鼓

作者:毒酒飘香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沈香君的提醒言犹在耳,麻烦便如预料般找上门来。


    这日晌午,苏惟瑾正在院中指点儿位族弟功课,


    却见彭久亮急匆匆赶来,


    胖脸上没了往日的红光,


    倒是堆满了焦急与汗珠。


    “东…苏相公!”


    彭久亮压着嗓子,


    也顾不得礼数。


    “不好了!


    工坊那边来了几个府衙的差爷,


    说是奉什么户房典吏之命,


    要‘核验物料’、‘抽查账目’!


    领头的那个姓钱的书办,


    脸拉得老长,说话阴阳怪气,


    横挑鼻子竖挑眼,


    不是说咱们蜂蜡来路不明,


    就是怀疑皂角粉里掺了泥沙,


    硬说账目不清,要封库查账!


    这…这分明是来找茬的啊!”


    苏惟瑾放下书卷,面色平静。


    超频大脑瞬间将此事与沈香君前日的提醒


    ——“应天府衙某位师爷的舅老爷”、“金玉皂”——联系起来。


    果然来了,手段并不高明,


    无非是胥吏惯用的借职权刁难、敲诈勒索,


    试图拖垮甚至逼停“玉衡皂”的生产。


    “莫慌。”


    苏惟瑾声音沉稳,


    带着一种奇异的安抚力量。


    “他们可曾索要银钱?”


    “那倒没有明说,”


    彭久亮擦着汗。


    “但话里话外那个意思…


    就是不给好处绝不罢休!


    还暗示咱们的买卖‘不合规矩’,


    得重新打点各个关节…


    苏相公,这可如何是好?


    这帮胥吏,阎王好见,小鬼难缠啊!”


    若是明刀明枪的商业竞争,


    彭久亮自认还能周旋一二,


    但面对官府胥吏的刻意刁难,


    他一个商人顿时没了底气,


    这是千百年来深入骨髓的畏惧。


    苏惟瑾沉吟片刻,问道:


    “可知那户房典吏姓甚名谁?


    与那钱书办关系如何?”


    “打听了,那典吏姓赵,


    听说是个老油条。


    钱书办是他手下得用的。”


    彭久亮忙道。


    “赵典吏…”


    苏惟瑾脑中飞快检索。


    停云水阁文会后,


    他曾与徐明轩深谈过一次,


    徐明轩作为本地官宦子弟,


    对南京官场底层人事略有提及,


    似乎说过户房有个赵典吏,


    颇贪小利,但更是个滑不溜手的老吏,


    最会看人下菜碟。


    心中有数,苏惟瑾便有了计较。


    他并不打算亲自去与胥吏理论,


    那太掉价,也容易授人以柄。


    更不能直接给钱,那会助长其气焰,后患无穷。


    他转身对侍立一旁的周大山道:


    “大山哥,换身体面衣裳,


    拿上我的名帖,


    再去我书箱里取那份翟学士上次文会后的批注手稿副本,用锦盒装好。”


    周大山虽不明所以,但执行力一流,立刻照办。


    苏惟瑾又对彭久亮道:


    “彭掌柜,你先回工坊,


    稳住那几位差爷,好茶招待着,


    只说东家正在筹措‘核验’所需的一应文书,


    请他们稍候片刻,万万不可起冲突。”


    彭久亮虽心中忐忑,


    但见苏惟瑾如此镇定,


    也像是找到了主心骨,


    连忙点头哈腰地去了。


    不多时,周大山换了一身新做的青布劲装,


    显得精干利落,手里捧着一个锦盒。


    苏惟瑾取过自己的名帖,


    上面端正写着“嘉靖元年南直隶乡试解元苏惟瑾”,


    又取过一张素笺,略一思索,提笔写道:


    “学生苏惟瑾顿首,偶得佳酿,


    惜恩师远行,不敢独享。


    闻赵公雅望,特遣仆役奉上,聊佐清谈。


    另,仆役家中薄产偶遇琐事,


    恐扰清听,万望海涵。”


    写罢,吹干墨迹,连同名帖一起递给周大山。


    “大山哥,你去应天府衙户房,


    寻那赵典吏。


    不必进衙,就在左近茶楼候着,


    托衙门口相熟的门子递个话,


    就说翟学士门生、今科解元苏惟瑾仆役周大山,


    奉家主之命,有薄礼与口信呈予赵典吏。


    他若出来,你便如此这般说…”


    苏惟瑾低声嘱咐了一番。


    周大山听得眼睛发亮,连连点头:


    “明白了!瑾哥儿放心,


    俺老周保管把事办得漂漂亮亮!”


    他虽憨直,却不蠢,


    尤其擅长执行这种“以势压人”却又不失礼数的任务。


    且说那赵典吏,正在衙内捧着紫砂壶假寐,


    听得门子回报,心里便是一咯噔。


    “翟学士门生”、


    “今科解元苏惟瑾”,


    这两个名头砸下来,由不得他不重视。


    翟銮是京中大员、本次南闱主考,


    苏惟瑾是其钦点的解元,


    风头正劲,将来前途不可限量。


    这等人物,岂是他一个小小典吏能轻易得罪的?


    他连忙整理衣冠,来到衙门外茶楼。


    周大山早已候着,见他出来,


    不卑不亢地上前行礼,


    递上名帖、素笺和锦盒:


    “小的周大山,奉我家苏解元之命,


    给赵爷问安。


    我家相公说,偶得两坛金华老酒,


    一坛孝敬翟学士,一坛留下自用。


    相公感念赵爷操持地方辛苦,


    特命小的送来一坛,


    并翟学士平日批注文章的手稿副本,


    请赵爷代为品鉴指正。”


    说着打开了锦盒,


    里面果然有一份字迹苍劲的手稿(实乃苏惟瑾自己抄录的备考笔记,但足以乱真),


    旁边还放着一封红纸包着的银锭(约十两)。


    赵典吏一听“翟学士批注手稿”,


    眼睛都直了!


    这可是接近座师级别文宗墨宝的途径!


    对他这种底层小吏来说,


    简直是镀金的圣物!


    再看那十两润笔(实则就是贿赂),


    分量也不轻。


    更关键是那素笺上的话——


    “偶遇琐事,万望海涵”,


    这是分明有所指啊!


    他立刻联想到方才钱书办被他派去查一个据说很赚钱的香皂作坊…难道…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