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03章 文萱来信,纸短情长

作者:毒酒飘香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金陵城的喧嚣与沭阳县的震动,


    如同两道汹涌的暗流,


    在苏惟瑾不知情的情况下澎湃激荡。


    而他暂居的悦来客栈客房,


    却仿佛一方独立的天地,


    静默中酝酿着下一场风暴。


    案头,堆叠着愈发高耸的经史子集;


    墙角,那只盛放银两的小木箱也已半满,


    “玉衡皂”带来的财源细水长流,


    支撑着他体面地在这留都安心向学。


    苏惟瑾埋首书卷,


    超频大脑以最高效率处理着海量的信息,


    为即将到来的春闱做着最后的冲刺。


    这日午后,窗外秋阳正好,


    蝉鸣已歇,只余清风拂过竹叶的沙沙声。


    苏惟山轻手轻脚地进来,


    脸上带着一种奇特的、


    混合着恭敬与窃笑的表情,


    手里捧着一个扁平的、


    以青绫细细包裹的方胜。


    “瑾哥儿,”


    他压低声音,像是怕惊扰了什么。


    “沭阳来的信,是…赵教谕府上送来的。”


    苏惟瑾从书卷中抬起头,


    目光掠过那方胜。


    青绫素雅,边角熨帖,


    系扣处打着一个精巧的同心结,


    透着一股不同于寻常书信的细致与用心。


    他心中微微一动,面上却不动声色,


    只淡淡道:“放着吧。”


    苏惟山“哎”了一声,


    小心翼翼地将那方胜放在书案一角,


    又偷偷觑了苏惟瑾一眼,


    这才憋着笑,蹑手蹑脚地退了出去,


    还贴心地将房门轻轻掩上。


    屋内重归寂静。


    苏惟瑾的目光却再也无法完全聚焦于书上的文字。


    那方青绫包裹的方胜,


    像一枚投入静湖的石子,


    在他心湖里漾开圈圈细微的涟漪。


    他放下书,静坐片刻,终是伸出手,


    将那方胜取了过来。


    入手微沉,触感细腻。


    解开那精致的同心结,


    展开青绫,里面露出一封素笺。


    信封上是清秀婉约、


    却带着几分风骨的小楷,


    只书“苏惟瑾相公亲启”,


    并无落款,但字迹他认得


    ——是赵文萱的。


    抽出信笺,一股极淡雅的、


    熟悉的冷梅幽香若有似无地飘散开来,


    与他记忆中那间萦绕着墨香与茶香的书房气息悄然重合。


    展信读之,开篇是得体而真挚的祝贺:


    “惟瑾相公青览:金陵捷报传至沭阳,举县欢腾。


    闻相公高中解元,蟾宫折桂,


    名动江南,萱虽深处闺阁,


    亦不胜欣喜雀跃。


    相公之才,皎如明月,


    终破云翳,大放光华,


    此实乃天道酬勤,可喜可贺。”


    言辞克制,保持着大家闺秀的端庄,


    但字里行间流淌出的那份由衷的喜悦,


    却透过纸背,清晰可感。


    接着,笔锋轻轻一转,化作含蓄的关怀:


    “金陵繁华,远胜沭阳,


    然则春闱渐近,京师路遥,


    相公孤身在外,万望善自珍重,


    勤勉之余,亦需顾惜身心。


    寒暑交替,切记添减衣物;


    饮食起居,勿要过于简薄。


    闻北地风沙甚于江南,


    行程之事,宜早做筹划。”


    似如春风拂面,细腻温存,


    每一句叮嘱都落在实处,


    没有丝毫虚浮客套,


    显是真正用了心思的。


    信至末尾,墨迹似乎略深了些,


    笔触也显得更为凝练,


    附上了一首精心所作的五言小诗:


    “潜鳞栖沚水,偶闻金陵潮。


    风雨催鹏翼,云程路迢迢。


    但秉凌云志,莫畏九天高。


    愿祈清风力,送君扶摇翱。”


    诗题《闻捷有感》。


    这首诗,巧妙至极。


    通篇未提一个“情”字,


    却将少女的心事婉转道出。


    “潜鳞”暗喻他昔日困顿,


    “金陵潮”指他名动江南,


    “风雨鹏翼”既言科举之路艰辛,亦含关切之意。


    “凌云志”、“九天高”是鼓励更是期许。


    最后两句“愿祈清风力,送君扶摇翱”,


    更是将那份欲助不能、


    唯愿默默祝福的复杂心绪,


    表达得含蓄而深情。


    她以鲲鹏喻他,期盼他展翅高飞,


    却又隐含着一丝怕他飞得太高太远、


    自己无法企及的淡淡忧思。


    苏惟瑾手持信笺,久久未动。


    超频大脑早已将信中文辞诗句解析得透彻分明,


    其中蕴含的欣赏、关切、鼓励、


    乃至那一丝若有若无的倾慕,


    他都清晰地感知到了。


    一股难以言喻的暖流,


    悄然浸润过他因连日苦读和算计而略显冷硬的心田。


    在这远离故土、周遭尽是利益交织的留都,


    能收到这样一封纯粹而雅致的来信,


    犹如沙漠甘泉,珍贵无比。


    他眼前仿佛浮现出赵文萱灯下提笔,


    凝神构思,娟秀的字迹一笔一划落在纸上的情景,


    她那白皙的侧脸或许还微微泛着红晕。


    沉吟片刻,苏惟瑾铺开新的宣纸,研墨润笔。


    他并未急于回复,而是闭目思索。


    超频大脑中无数诗词歌赋流转,


    最终,他决定不应完全模仿对方风格,


    而是以自身心境回应。


    笔尖落下,墨迹酣畅:


    “文萱小姐雅鉴:惠书奉悉,再三捧读,感念殊深。


    金陵喧嚷,忽闻乡音,如聆清梵,慰藉良多。


    蒙小姐吉言,惟瑾侥幸中式,


    实赖师友扶持,皇恩浩荡,岂敢自矜?


    春闱在即,自当兢兢业业,不敢有负期许。


    小姐叮嘱,谨记于心,


    必当慎寒暑,节饮食,以求全力赴考。”


    回信先是诚恳感谢,回应关怀,态度谦逊而得体。


    随后,他笔锋亦是一转,附上一首应和之诗:


    “蓬蒿栖鸾影,忽乘江海潮。


    风雷虽动翼,根骨念旧坳。


    岂惧青冥远,长空正可遨。


    但得蟾宫信,共话桂华韶。”


    诗题《次韵谢沭阳友人》。


    他的诗,气象更为开阔。


    “蓬蒿鸾影”自谦亦暗合昔日,


    “江海潮”对应“金陵潮”,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