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1章 才女侧目,教谕探虚实

作者:毒酒飘香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满场的寂静持续了足足十几息,


    宛如时间都在那首傲骨铮铮的咏菊诗后凝滞了。


    空气里弥漫着一种极其复杂的情绪,


    震惊、难以置信、些许的羞愧,


    以及更多难以言喻的探究。


    最终,是刘老翰林那声带着颤音的赞叹,


    打破了这诡异的沉默。


    “好…好一个‘风霜其奈何’!


    好一个傲骨铮铮的…秋菊!”


    老翰林的声音在寂静的庭院中回荡,


    也惊醒了尚在震撼中的众人。


    一时间,各种复杂的目光再次聚焦于场中那垂首而立的青衣小童身上,


    只是这一次,


    目光中的鄙夷和轻蔑已荡然无存,


    取而代之的是惊疑、审视,


    甚至是一丝不易察觉的敬畏。


    帘幕之后,赵文萱缓缓坐回椅中,


    但那双清澈的美眸却亮得惊人,


    一瞬不瞬地透过纱帘缝隙,


    紧紧盯着苏惟瑾。


    她的心跳得飞快,


    胸腔里涌动着一种发现宝藏般的激动与欣喜。


    就是他!绝不会错!


    张诚那首“庭下积水空明”虽意境空灵,


    却总觉带着几分不食人间烟火的疏离,


    与张诚本人的俗鄙气质格格不入,


    更像是超然物外的隐士偶得之句。


    而方才这首咏菊诗,


    语言直白如话,却字字千钧,


    那股子从逆境中勃发、


    于风霜里傲然挺立的坚韧与不屈,


    分明是有着切身之感才能发出的铿锵之音!


    这绝非养尊处优的纨绔子弟能有的心境,


    更像是一个身居卑位、


    却心志不堕的寒门学子借物咏怀!


    再联想到父亲之前提及县试卷中那些突兀却精辟的务实之论…


    一个清晰的、令人难以置信的念头在她心中疯狂滋长:


    那张诚的功名,


    恐怕真是…而这惊才绝艳的诗句,


    恐怕亦是…


    她不由再次望向场中那清瘦却挺直的身影,


    目光灼灼,仿佛要穿透那身粗布青衣,


    看清内里究竟藏着怎样的锦绣才华与不屈灵魂。


    刘老翰林此刻心中的惊涛骇浪,


    丝毫不比赵家女儿少。


    他宦海沉浮、文坛执牛耳数十载,


    见过的才子俊杰如过江之鲫,


    但从未有一人,


    能像眼前这小书童般,


    带给他如此巨大的冲击和…困惑。


    那首咏菊诗,看似简单,


    实则大巧不工,


    已得咏物诗之精髓——遗形取神!


    更重要的是诗中蕴含的那股蓬勃昂扬的生命力和傲岸风骨,


    这绝非单靠天赋灵光就能拥有的,


    必然经过生活的磨砺与内心的坚守。


    一个书童…怎会如此?


    老翰林深吸一口气,


    压下心中的激动,


    昏花的老眼变得锐利起来,


    仔细打量着苏惟瑾。


    只见对方面对自己和满场士子的注视,


    依旧垂眸敛目,姿态恭谨,


    却无半分寻常下人的惶恐瑟缩,


    那平静的神情下,


    隐隐中蕴藏着与他年龄、


    身份极不相符的沉稳与力量。


    沉吟片刻,刘老翰林看看向了一直没有做声的赵教谕。


    赵明远对着刘老翰林点了点头,然后缓缓开口,声音温和,


    却带着不容错辨的探究之意:


    “你这小童,唤作苏小九?”


    “回先生,是。”


    苏惟瑾躬身应答,声音清晰平稳。


    “嗯。”


    赵教谕抚须,目光如炬。


    “方才两首诗,尤其是这首咏菊,


    急智难得,风骨更佳。


    老夫问你,你可知此诗…好在哪里?”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刁钻。


    若是侥幸得之,必然说不出所以然;


    即便真是自己所写,


    能创作与能精准赏析,


    亦是两种不同的能力层次。


    这是赵教谕在进一步试探苏惟瑾的深浅。


    唰!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


    孙志远也勉强从打击中回过神,


    死死盯着苏惟瑾,


    咬牙切齿地盼着他出丑答不上来。


    苏惟瑾心中早有准备。


    他知道,这才是真正的考题,


    是决定他能否真正进入这两位关键人物视野的关键。


    他再次躬身,


    略作沉吟状(实则超频大脑已瞬间组织好最得体的语言),


    然后抬起头,


    目光清正地迎向赵教谕,


    不疾不徐地开口,声音依旧清朗:


    “回先生的话。


    小人愚见,拙句俚语,不敢言好。


    若说其中些许可取之处…”


    他微微一顿,仿佛在组织语言,


    实则将众人的好奇心吊到了顶点,


    才缓缓道:


    “或许在于‘真切’二字。”


    “哦?真切在何处?”


    赵教谕追问,兴趣更浓。


    “菊之为物,秋深而华,


    不与百花争艳于春,


    独抗风霜于寒秋。”


    苏惟瑾声音平稳,条理清晰。


    “小人以为,咏物非止描摹形色,


    更贵在得其神髓。


    菊之神髓,便在这一‘傲’字,一‘耐’字。


    傲对风霜之酷烈,


    耐得住清寒与寂寞,方能绽放异彩。”


    他说到此处,语气微微低沉,


    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感慨,


    目光恰似看向了虚空中的某一点:


    “这好比…好比世间寒门学子,


    无锦绣华堂可依,无父辈余荫可庇,


    如同野菊生于荒僻,


    所能依仗者,唯有自身一点坚韧不拔之志,


    一颗耐得住清苦寒凉之心。


    纵外界风霜重重,恶语相加,


    困境频仍,其心志不移,


    其本性不改,则风霜…


    又能奈我何?”


    他巧妙地将诗的意境与自身“书童”(寒门学子)的处境结合起来,


    一番解读,既精准地道出了咏菊诗的精妙所在,


    又融入了自身真切的情感体验,


    说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最后,他再次躬身:


    “小人浅见,妄议诗文,请两位先生恕罪。”


    全场再次陷入一片寂静。


    但这次的寂静,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