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1章 号舍之内,暗度陈仓计

作者:毒酒飘香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县试考棚的号舍,


    活像一排排密不透风的鸽子笼,


    低矮逼仄,每间宽不过三尺,


    进深仅四尺,高个子的考生连站直都难,只得蜷缩其中。


    这“鸽子笼”以砖木简陋搭成,


    一排数十间,巷陌纵横,仅容一人通过。


    每间号舍内只有一块凹凸不平的木板充作桌案,


    一个摇摇晃晃的小马扎,


    以及墙角那个散发着刺鼻异味、


    供考生方便的痰盂。


    这便是大明科举最底层的竞技场


    ——童生试第一场,县试的考场。


    童生试乃科举进阶之始,


    分为县试、府试、院试三关。


    这第一场县试,由本县知县主持,


    连考五场,每日一场,黎明前点名入场,日暮交卷。


    首场最为关键,


    考四书文两篇、五经义一篇,


    中者方可参加后续场次。


    而“君子不器”正是首场的四书题之一,


    看似简单,却最考较考生的见识与文思。


    苏惟瑾本无资格踏入这考场。


    他身负“贱籍”,按律不得参与科考。


    然而,张家——本地颇有势力的豪绅,


    为了那个不学无术的嫡子张诚能顺利过了这科举第一关,真是煞费苦心。


    张老爷早已用大把银钱铺路,


    打点了县衙上下。


    他们寻了个由头,


    将苏惟瑾冒籍在张家一个远房亲戚名下,


    身份文牒做得天衣无缝,


    又使钱让书办在登记造册时做了手脚,


    准其入场,却暗中记下:


    此考生成绩单列,


    不参与评等排名


    ——换言之,苏惟瑾只是個影子,


    考得再好,功名也不会落在他头上。


    这一切,只为将他变成张诚案头的一支“活笔”。


    是以,才有了眼前这精心安排的场面。


    苏惟瑾按照事先打点好的安排,


    果然被分在了张诚右侧的号舍。


    两人之间只隔着一道薄薄的木板墙,


    底下还有条宽不及掌的缝隙,


    专供传递物品


    ——自然是给那些“有心人”行方便的。


    张诚腆着肚子,


    费了老牛劲才挤进自己的号舍,


    那身新做的绸缎直裰立刻蹭上了一层灰。


    他嫌弃地呸了两声,


    又紧张兮兮地左右张望,


    活像只偷油吃的老鼠。


    直到瞥见隔壁苏惟瑾那瘦削的身影也安顿下来,


    他才稍稍松了口气,


    肥脸上挤出个油腻的得意笑容,


    用气音哼道:


    “算那书办懂事…喂,苏小九,给老子机灵点!”


    苏惟瑾没理会他,


    自顾自地将考篮放下。


    空气沉闷污浊,


    混合着陈年墨臭、汗臭、


    尿溺的骚臭以及一种难以言喻的、


    几乎凝成实质的紧张感。


    他深吸一口气,


    强迫自己忽略这令人窒息的环境不适,


    将笔墨砚台一一取出,摆放整齐,


    动作沉稳,不见丝毫慌乱。


    超频大脑已进入待机状态,


    好似上紧发条的精密仪器,


    只待题目触发。


    不多时,沉重的梆子声“咚——咚——”响起,


    似如敲在每位考生的心尖上,


    预示着考试正式开始。


    甬道尽头传来脚步声,


    有差役举着高高的题目牌在各排号舍间的狭窄通道缓慢走过,


    确保每位考生都能看清。


    那木牌上,浓墨书写,


    赫然正是本次县试第一场的四书题——“子曰:君子不器”。


    题目传来的一刹那,


    张诚那边立刻响起一阵窸窣抓挠声,显然是急了。


    这题目看似简单,实则内涵深远,


    绝非他那个被酒色掏空的脑子能瞬间理解的。


    “喂!听到了吗?


    君子不器!快!快写!”


    张诚压得极低却又急不可耐的声音从板壁下传来,


    伴随着一张小纸条和一块上等徽墨被从缝隙底下飞快地塞了过来。


    苏惟瑾面无表情地捡起纸条和墨锭。


    超频大脑瞬间启动!


    “君子不器”…


    出自《论语·为政》。


    孔子说,君子不能像器具那样,


    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表层释义,君子应博学多才,


    不局限于一门一艺。


    深层引申…君子之道,


    在于体用兼备,道术合一?


    不,这还不够!


    超频大脑疯狂运转,


    无数相关的经义注解、


    历代大儒的阐释、


    乃至超越这个时代的思想火花激烈碰撞!


    电光石火间,


    一个更为大胆、


    甚至有些“离经叛道”的切入点已然成型:


    君子岂止不应局限于“才艺”之器?


    更应超越“形而下”之器,


    直指“形而上”之道!


    君子当“器”而不“器”,


    即具备经世致用之才能(器),


    却不被具体才能、职位、


    乃至时代局限(不器),


    心中常怀大道,


    能以不变应万变,融汇贯通,


    乃至…推动时势!


    这个见解,已然带上了几分心学“致良知”的影子,


    甚至隐约触碰到了后来“经世致用”实学的边缘,


    放在嘉靖初年,绝对算得上新颖甚至大胆!


    用来帮一个纨绔子弟考县试,


    简直是杀鸡用牛刀,


    但唯有如此,


    才能既确保文章出彩高中,


    又能埋下他想要的“伏笔”!


    思路既定,苏惟瑾眼中精光一闪,


    毫不犹豫地铺纸磨墨。


    那块张诚贡献的上好徽墨磨出的墨汁,


    浓黑润泽,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松烟清香。


    他下笔了。


    笔走龙蛇,文思如江河奔涌,倾泻而下。


    超频大脑精确控制着腕力,


    每一个字的架构、每一笔的走势,


    都经过了微调。


    整体上看,字迹工整规范,


    符合科举要求,


    但细看之下,


    笔画间却透着一股与他平日里刻意表现的“螃蟹体”截然不同的风骨力道,


    只是在起笔收锋处,


    又巧妙地融入了几分刻意模仿张诚那浮躁笔意的“抖擞”和“稚嫩”。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