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32章 不是谁都能做生态农场的

作者:疆其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不过仔细查看后,张铭他们还是发现了一点小变化。


    玉米田的部分植株根部,比前天裸露了一些——


    少量泥土被雨水冲刷掉,露出了细细的须根。


    这说明,林枫家的表层土壤还是有轻微损失的。


    但这点损失,放在整个农场的体量里,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甚至说“林枫家最珍贵的表层土壤基本保住了”,也完全没问题。


    可为什么会这样?


    张铭望着眼前郁郁葱葱的农场,满脸疑惑,目光扫过果园、猪圈、田埂……


    很快,他的视线停在了地面上,找到了答案——


    林枫家的每一处角落,无论是果园的树下、猪圈的外围,还是农田的垄间,都覆盖着厚厚的杂草。


    它们像一层绿色的地毯,把整个农场包裹了起来。


    有些地方的杂草甚至长到了膝盖高。


    他们以前不止一次跟林枫提过,除了奶牛牧场需要杂草当饲料,其他地方没必要留这么多杂草。


    既消耗土壤养分,还影响作物通风。


    可林枫每次都笑着摆手:


    “有啥关系嘛,又不碍事,开的小蓝花、小黄花也挺好看的。”


    所以,整个农场里,只有砖铺的小路周围,会被林枫定期用割草机清理杂草,其他地方的杂草几乎是自然生长的状态。


    此刻,这些杂草像是吸饱了水的海绵。


    人踩上去,能感觉到脚下的湿润,仿佛有水流要从草叶间渗出来,可低头一看,草丛里又没有明显的积水。


    就是这些他们在试验田里“必除之而后快”的杂草,在这场暴雨里,成了农场的“守护者”——


    它们拼命吸存了绝大部分雨水,减缓了水流冲刷地面的速度,不仅护住了农田里的作物。


    更保住了杂草下方那层珍贵的表层土壤。


    想通这一点,张铭赶紧招呼学弟学妹们围过来,指着地面的杂草,详细解释林枫家农场能躲过一劫的主要原因:


    “你们看这些杂草,它们的根系盘在表层土里,像一张网一样把土壤固定住。”


    “叶片和茎秆又能缓冲雨水的冲击力,还能储存水分。”


    “咱们以前总觉得杂草抢养分,却忽略了它们保持水土的作用,这次真是受教了。”


    张铭的话音刚落,所有学生都陷入了沉思——


    他们在课堂上学过“植被保持水土”的理论,可真到实践里,却下意识把杂草归为“有害物”。


    直到亲眼看到林枫家的杂草在暴雨里发挥的作用,才真正明白“生态平衡”的意义:


    那些看似无用的杂草,其实是农场生态里不可或缺的一环。


    有个学妹蹲下来,轻轻拨开杂草,看着下面湿润却紧实的土壤,小声说:


    “原来不是所有杂草都要清除……林大哥这是用最‘笨’的办法,做了最有效的水土保持啊。”


    其他人也纷纷点头。


    以前觉得林枫种地“随心所欲”,现在才发现,他看似不管不顾的背后,其实藏着对自然规律的尊重。


    余思往皱着眉想了很久,终于忍不住开口,语气里满是困惑:


    “那……杂草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啊?”


    他的疑问说出了所有人的心声——


    刚刚看到的、听到的,几乎和他们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完全相悖。


    他们平时接触的农田,老师教的农业理论,都在强调“要尽最大可能清除地里的杂草”。


    因为杂草会和农作物争抢养分、空气、阳光和水分,甚至可能滋生害虫。


    市面上五花八门的除草剂,也正是为了“消灭杂草”而存在的。


    可现在看看林枫家的农场,那些曾经被他们视作“农田祸害”的杂草,却在暴雨里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甚至说它们“拯救了农场”都不为过。


    这种强烈的反差,让他们对“杂草”的认知彻底乱了。


    张铭看着身边一脸迷茫的学弟学妹,语气变得格外认真:


    “其实,自然界里存在的每一种生物,不管是杂草、昆虫,还是咱们种的农作物,都有它的价值,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关键看放在什么环境里,怎么去利用。”


    他蹲下来,轻轻拨了拨脚边的杂草,继续解释:


    “咱们试验田讨厌杂草,是因为试验田的目标很明确。”


    “就是集中养分给特定的作物,追求单一品种的高产。”


    “杂草在这里确实会抢占农作物的生存空间,影响试验数据,所以要清除,这没错。”


    “但咱们枫哥家的农场,走的是‘生态路线’。”


    “他需要这些各种各样的杂草——有的杂草能固氮,帮土壤补充养分。”


    “有的杂草根系发达,能固定土壤、保持水土。”


    “还有的杂草开花后能吸引蜜蜂、蝴蝶,帮农作物授粉。”


    “这些杂草共同构成了一个小的生态循环,反而能让农场更稳定。”


    说到这儿,张铭顿了顿,话锋一转:


    “‘生态农场’的概念,很早以前就有了,你们在课本上应该也见过。”


    “可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真正能坚持做下来的农场却少得可怜?”


    他看着众人疑惑的眼神,语气里不自觉带上了几分怅然:


    “很简单,因为等待‘生态平衡’的时间太漫长了。”


    “从种下第一棵草、第一棵树,到形成稳定的生态循环,可能需要三五年,甚至十年八年。”


    “这期间,农场的产量可能不高,收益也不稳定,很少有人能扛得住这份‘慢’。”


    “其实,正确的方向很早就有人指出来了。”


    “如果更多农场愿意走生态路线,不光农场本身能可持续发展,周边的土壤、水源、空气,整个区域的生态都会跟着改善。”


    张铭的声音轻了些,却带着沉甸甸的无奈:


    “可这个世界上,99%的人都放不下眼前的短期利益。”


    “他们更愿意用除草剂换今年的高产,用化肥换快速的收益。”


    “而不是去‘赌’一个可能需要很久才能实现的、更美好的明天。”


    风轻轻吹过,带着杂草和泥土的清香。


    学生们看着眼前郁郁葱葱的农场,再想起课本里那些关于“生态农业”的理论,第一次真切地明白:


    原来农业不只是“种庄稼、收粮食”,更是在和自然打交道。


    尊重自然规律,有时候比“改造自然”更重要。


    而且,他们也想到了自己——


    第一年跟着张铭来林枫家农场帮忙时,他们每个人心里都揣着一个“生态梦”。


    想亲手打造一个不用化肥、不用农药,完全模拟自然生态的纯天然农场,让作物顺着自然规律生长。


    可后来见多了试验田的高产、市场对“快速收益”的追捧,这份初心渐渐被藏到了心底。


    直到今天看到林枫家农场在暴雨后的模样,才猛然想起自己最初的心愿。


    而眼前的农场,早已悄悄完成了第一步进化——


    它不再是单纯“种作物的地方”,而是形成了一个能自我调节、自我保护的小生态系统。


    一行人沉默地跟着林枫,慢慢在农场里走,目光扫过挺拔的小麦、挂着水珠的南瓜叶、路边肆意生长的杂草,不知不觉就走到了果林边上。


    刚靠近果林,就听见一阵热闹的声响:


    林枫家的大公鸡正昂首挺胸地走在前面,身后跟着一群大鹅和鸭子,迈着步子在果林里“探索”。


    暴雨冲出来的小虫子、落在地上的野果,都成了它们的“战利品”。


    整个家禽群亢奋不已,鸭子的“嘎嘎”声、大鹅的“啊啊”声混在一起,尖锐又热闹,甚至在山林间传出了回声。


    这份鲜活的生机,让刚才沉重的气氛瞬间消散不少。


    张铭看到迎面走来的林枫,当即高高竖起了大拇指:


    “枫哥,你家这农场是真的厉害!这场暴雨就是块‘试金石’,谁好谁坏一测就知!”


    林枫也笑得眉眼舒展,农场没事,比什么都强。


    他挠了挠头,语气里带着点庆幸:


    “我也是第一次觉得,当初回来开农场前,花大价钱请生态规划师做的那套方案,真是太值了!要是没按那方案留杂草、挖排水沟,这次肯定扛不住。”


    张铭却摇摇头,眼神格外认真:


    “方案再好,也得有人能坚持执行才行。换成其他人,就算拿到一模一样的规划,也未必能像你这样一一做到。”


    他顿了顿,指着果林里穿梭的小鸟,又补充道:


    “就说那些虫子、耗子,还有到处飞的小鸟。”


    “刚开始的时候,它们肯定糟蹋了不少作物吧?换成别人,头疼之下,第一反应就是喷农药、下鼠药,图个清净。”


    “可只要农药一用,刚有点苗头的生态平衡就会立刻崩溃,杂草会死,蜜蜂会走,连土壤里的微生物都会被杀死,之前的努力就全白费了。”


    旁边的学生们也纷纷点头。


    他们还记得,农场刚起步时,经常看到蔬菜叶子被虫子啃得坑坑洼洼,刚成熟的西红柿被小鸟啄得乱七八糟。


    那时候他们都急坏了,不止一次劝林枫:


    “要不别死磕生态农场了,用点低毒农药,损失能少很多。”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