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551章两万兵力守三十万大军进攻半个月?

作者:南国的红豆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失落归失落,朱元璋还是赶紧问出了关键问题。


    “陈大人,咱现在明白了,你是想通过咱确保徐达会看你的信,你究竟想跟他说些什么?”


    陈安见郭老爷瞬间变得严肃起来,也理解对方的顾虑。


    毕竟徐达官职太高,对方担心惹祸上身。


    他不再端着架子,直接说道。


    “也不是不能让你知道,其实就是想给徐帅提个建议。”


    话音刚落,陈安走到主位高台前,拿起指挥棍,指着地图上标注旸谷的地方。


    “本官会以八百里加急奏报朝廷边关军情,同时给徐帅写信,让他的增援大军别来江浦关,建议他率军从旸谷卫出关。”


    “旸谷卫是大明最北的边关,从那儿出关往西,几天就能绕到王保保大军后方,到时候咱们就能把他的三十万大军困在江浦关下全歼!”


    朱元璋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却也认为太过理想化。


    他走上高台,指着地图分析道。


    “理是这个理,可咱觉得不切实际。”


    “陈大人,从旸谷绕到江浦虽只要几天,总行军却得多耗半个月。”


    “江浦富庶,北元占了既能过冬,还能撑数年军饷粮草,更关键的是,江浦关一破,他们南下就顺多了。”


    “正因江浦富,北元散部才抱团,王保保才凑得出三十万大军,如今他有三十万兵,各部齐心,加洪武五年败徐达的威名,战力远非您两万江浦驻军能比。”


    “守住关等徐达来已不易,按您的建议,这两万兵得多守半个月,能撑住吗?”


    陈安不得不承认,这位郭老爷果然是跟着朱元璋混过的人。


    他仍记得有人对朱元璋有过这样的评判:古往今来善于统兵作战者,李世民当属第一,其次便是朱元璋。


    能和李世民相提并论,军事能力绝非浪得虚名。


    虽然朱元璋在治国方面有短板,但打仗绝对是一把好手,当过他亲兵的人,确实有当参谋的本事。


    只不过这位参谋对江浦驻军的了解太少,严重低估了他们的实力。


    毛骧在一旁看着,只见朱元璋和陈安面对面站着,眼神交锋,谁都不肯服谁。


    陈安凝望着朱元璋的双眼,眼神深沉而坚定。


    “本官信江浦的儿郎,信本官花大价钱给他们换的装备,更信那二百四十门新式洪武大炮!”


    新式洪武大炮?


    朱元璋一听到这六个字,当即想起当初在兵工厂见的实验场景。


    光是九十门齐射,就震塌了围墙!


    他震惊地问道。


    “二百四十门?”


    “江浦关四卫驻军,依朝廷规定只该配一百二十门!你这哪里是换装备,分明是私自扩充军备!这可是死罪!”


    死罪两个字,他说得格外沉重。


    毛骧为陈安狠狠捏了一把汗。


    私自给军队扩充军备,绝对是必死无疑的罪名!


    可陈安却一副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样子,说道。


    “那又怎么样?”


    他再次拿起指挥棍,重重地砸在地图上北元临时首都哈拉和林的标记上。


    “北元皇帝就在那儿等着,等着团结的大军攻破江浦关,等着把华夏大地变回他们的大元!”


    “本官也在等,等打败团结一致的他们!”


    “在本官看来,唯有等他们全抱团再击败,才有价值!要是任由他们部落分散,朝廷这次伐鞑靼、下次攻科尔沁,就算北伐十次,也难让他们彻底臣服!”


    “我们必须实打实打败团结的他们,才能打怕他们、让他们再也抬不起头!”


    “只要江浦关下败北元,徐帅就能进军哈拉和林,哪怕长途奔袭,也能追着败军打,运气好还能在那儿找到传国玉玺!”


    听到传国玉玺,朱元璋和毛骧都瞬间精神振奋起来。


    陈安接着讲起传国玉玺的往事。


    元至元三十一年,传国玉玺曾在大都出现,被权相伯颜买走。


    有传说伯颜把收缴的各国历代印玺都磨平,分给王公大臣刻私章,传国玉玺恐怕已经遭到了破坏。


    可陈安却不相信这种说法。


    “就算伯颜是头蠢猪,也该知道传国玉玺的重要性!只要运气好,肯定能在哈拉和林找到它!”


    朱元璋听得连连点头。


    他对传国玉玺可是梦寐以求!


    陈安说完这些,神色淡然地说道。


    “只要能打赢这场仗,能找回传国玉玺,就算因为多造了一百二十门大炮被圣上赐死,我也无怨无悔!”


    朱元璋看着如此淡然的陈安,越看越觉得顺眼。


    此刻他彻底认可了马皇后的话。


    陈安真是个为了大明能豁出性命的人!


    他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


    只要能打赢这场仗,能找回传国玉玺,你多造一百二十门炮就不算罪过!


    咱……不!咱说到做到!


    下定主意后,朱元璋也有了盘算。


    他会给徐达写信,也会给朱标写一封。


    徐达看到郭峰这个名字,肯定会采纳陈安的建议,还会把这件事奏报给朝廷。


    为了防止朱标不同意,他得给朱标也写封信,让太子无论如何都要支持这个作战方案。


    “好!”


    一声应和落下,朱元璋重重拍了下大腿,眼中透着赞许。


    “好一位为国家舍生忘死的陈大人!你只管把内容说出来,咱来写!”


    陈安见郭老爷这么爽快,笑着点了点头。


    没过多久,四位将军赶到了指挥室,众人一起商议了联合布防的细节后,将军们便匆匆赶回了各自的防区。


    第二天一早,陈安给朝廷的军情急奏,还有托付郭老爷写给徐达的信,都装上了快马,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往京城赶去。


    午饭后,那座悬挂着江浦欢迎您字样的牌楼之下,朱元璋一行人身后多了足足十大车货物。


    对朱元璋而言,江浦县水稻总产量的底细他已彻底摸清,接下来只需静静等候陈安上缴农业税收。


    到那时,根据农税数额的多少,再决定是给陈安升官晋爵,还是将他押入大牢!


    当然,除了这件关乎陈安命运的事,他还得尽快返回京城主持大局。


    虽说他心里清楚,陈安的军情急奏一旦送达京城,太子朱标必定会派遣徐达率军前来增援,李善长等人也会尽心处理相关事务。


    即便皇权与相权之间暗中存在博弈,但在军国大事上,他们还是会守住基本底线。


    可军国之事毕竟非同小可,他不在京城坐镇,总觉得心里不踏实。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