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96章杀一个不够就杀一片,杀一片不够就全端了

作者:南国的红豆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天气跟蒸笼似的,乌云压得人喘不过气。


    陈安一边刷牙一边吐槽。


    “这鬼天气,害得我一夜没睡好不说,还差点把我腌成梅干菜!”


    马皇后见天阴沉沉的,就没去纺纱。


    听陈安念叨天热,她笑着说。


    “宫里冰室还有些冰块,我让人送来,晚上你和雄英也能睡个凉快觉。”


    陈安赶紧摆手。


    “娘,冰块得放您屋里,哪有儿子凉快老娘遭罪的道理?”


    提起吃苦,马皇后打开了话匣子。


    “早年连饭都吃不饱,哪顾得上热不热,就怕没米下锅……”


    这位史上出身最接地气的皇后,就算当了国母也不爱穿金戴银,没事就用陈安改良的纺纱机干活,跟普通老太太没啥两样。


    陈安听着老娘忆苦,突然嘿嘿一笑。


    “您老好日子过了几十年,眼下要再回去吃糠咽菜,怕是受不了咯。”


    马皇后嗔怪地瞪他一眼,佯装生气。


    “你就这么瞧不上你娘?”


    陈安摆手笑道。


    “哪儿能呢!”


    “儿子是懂人性,老话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瞧瞧这话多明白!”


    马皇后擦脸的手一顿。


    “老话?我咋没听过,你又瞎编呢?”


    陈安当场愣住。


    难道这句千古名言真是自己穿越带过来的?


    正尴尬呢,朱雄英睡眼惺忪地晃了出来。


    马皇后疼爱地揉了揉孙子的小脑袋,然后递去了漱口缸。


    和陈安的懒散劲不一样,朱元璋简直是劳碌命附体。


    天刚蒙蒙亮,五六点就骨碌爬起来,扒拉几口早饭就往朝堂赶。


    要说这早朝,真跟陈安吐槽的那样,看着召集了应天府七品以上的京官,可讨论的全是家长里短的琐碎事。


    真正关系国家命脉的大事,别说拿到朝堂上掰扯,连提都没人敢提。


    在洪武朝,拍板国家大事基本是朱元璋的独角戏,最多也就象征性问问大臣们的意见。


    一般的大事,就交给太子朱标和几位心腹大臣合计着办。


    所以说,这早朝说白了就是个形式,朱元璋用来刷存在感、立权威的工具。


    也正因如此,朱元璋对陈安那些改革建议大多点头称是,唯独提到改革早朝制度,他就直摇头。


    他心里门清,早朝这玩意压根儿解决不了实际问题,但能让他过足权威瘾。


    一想到满朝文武每天都得对他三拜九叩,朱元璋就觉得早起赶朝会那点累算啥,值了!


    而且他还挺享受这过程,既能摆皇帝架子,又能折腾折腾这些当官的,何乐而不为?


    朱标哪能不懂老爹的心思,见朱元璋这么抗拒改早朝,也就没再劝。


    心里琢磨着,老爷子接受不了的改革,等自己坐上龙椅再搞也不迟。


    勤政殿里,朱元璋抿了口参茶,强打精神,盯着诚惶诚恐的徐辉祖问。


    “你的意思是,就光应天府一地搞商税改革,才一个月就收了二十万贯商税?”


    要知道,洪武朝一贯钱就是一两银子,二十万贯就是二十万两。


    虽说洪武十四年国库年收入差不多八百万两,二十万两看着不多,但这只是应天府一个月的进账啊!


    要是推广到全国,那数目不得吓死人?


    可朱元璋毕竟是从乞丐熬成皇帝的主儿,大风大浪见多了,听完这话脸上还是没什么波澜,跟见了金山银山似的眼皮都不眨一下。


    但朱标和徐辉祖就沉不住气了。


    朱标赶紧接话。


    “父皇,商税改革才一个月就见效果了,要是接着改下去,咱大明以后就不差钱了!”


    徐辉祖也跟着说。


    “可不是嘛!这商税改革最大的好处是朝廷多了笔收入,还不是从老百姓兜里掏的,所以百姓也没啥意见。”


    朱元璋不置可否地点了点头。


    徐辉祖又接着说。


    “就是这改革动了不少人的利益,阻力也不可谓不小。”


    朱元璋一听,冷哼一声道。


    “这帮人刚过上几天好日子,就忘了自己以前是穷光蛋了?卖官鬻爵、贪污腐败,啥坏事不敢干!”


    说着,“啪”地把奏折摔在地上,盯着徐辉祖说。


    “有效果就接着干,谁敢挡道,咱就砍谁的脑袋!”


    “杀一个不够就杀一片,杀一片不够就全端了!”


    “咱大明千千万万百姓,死万把个当官的,日子照样舒坦过!”


    这话杀气腾腾的,把徐辉祖吓得够呛。


    他和朱标虽然也看不惯那些勋贵越来越堕落,但也不想看到血流成河。


    杀人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朝堂和国家要稳定,还得靠这些勋贵镇场呢。


    要是全杀了,朝堂上只剩文官,那还不得翻天?


    以朱元璋的脾气,怕是连文官集团都得一锅端。


    虽说当官的没几个好东西,但没了他们,国家咋运转?


    俩人正想开口劝劝,朱元璋一摆手。


    “你们想说啥咱知道,放心,只要他们别太过分,朕念在往日情分上也不会赶尽杀绝,但要是还这么胡作非为,就别怪咱心狠了。”


    徐辉祖赶紧应承。


    “侄儿一定将圣上的话原原本本带到。”


    朱元璋正准备再说点啥,锦衣卫指挥使毛骧拿着一张大字报急匆匆跑进勤政殿,跪地行礼。


    “末将参见圣上、太子殿下。”


    朱元璋淡淡说了声“平身”。


    毛骧起来后,朝徐辉祖拱了拱手,才对朱元璋说。


    “圣上,今早应天府发现一张大字报,内容特别能煽风点火,末将已经派人去查是谁贴的了,因为事不小,安排完就赶紧进宫禀报了。”


    说完,毛骧把大字报递给了旁边的太监,太监又赶紧放到了朱元璋面前的御桌上。


    朱元璋扫了一眼,还是那副波澜不惊的样子。


    想当年,他和陈友谅在鄱阳湖大战时,一度被打得落花流水,却照样镇定自若,最后反败为胜。


    之后挥兵北上,赶跑元朝统治者,夺回燕云十六州,这功绩也就比秦始皇差那么一丢丢。


    所以在他眼里,一张大字报跟闹着玩似的。


    可别人不一样啊。


    朱标站在朱元璋身后,将大字也看了个大概。


    这一看,朱标瞳孔都放大,也顾不上什么父子君臣礼仪,直接把大字报拿在手里。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