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86章朱元璋拿酒的动作熟练的让人心疼

作者:南国的红豆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朱元璋哼了一声。


    “一点世面都没见过,出去别说是咱儿子。”


    马皇后瞪了朱元璋一眼,转而温柔地对陈安说。


    “娘知道你一时接受不了,身份可以不公开,娘就想陪着你。”


    莫名其妙成了皇子,换作别人早就乐疯了,可陈安却犯了愁。


    皇子身份意味着荣华富贵,却也失去了自由。


    他从二十一世纪穿越而来,只想把大明变得更像家乡,这需要权力,可一旦认祖归宗,他就再也当不了亲民官。


    他望着窗外的夕阳,心里跟打翻了五味瓶似的。


    有得必有失,这皇子的金饭碗,他还真不一定端得下。


    朱元璋一家子哪个不是人精?


    陈安那点小心思早被看穿了。


    马皇后疼儿子疼得恨不得把星星摘下来,不就是暂不认亲嘛,多大点事?


    朱元璋更佛系,反正这儿子能折腾是真,把勋贵文官佛道全得罪了也是真。


    这要是突然亮出皇子身份,还不得把仇家们吓得集体夜不能寐?


    再说了,朱元璋还指望着陈安当工具人呢!


    皇子出面办事太扎眼了,还是七品官身份好使。


    朱标见状,立刻笑嘻嘻的道。


    “既然娘都发话了,那五弟的身份就先别公开吧,要是五弟真去就藩了,那谁来帮我扛政务?”


    “四弟在北疆镇守,五弟在中枢立威,我守好朝堂,这才是大明铁三角嘛!”


    说着,他又对朱棣关切道。


    “四弟在燕京风吹日晒的,真是辛苦了。”


    朱棣也是个会来事的,立刻接了话。


    “跟大哥比,我这算啥!”


    “对了五弟,四哥求你个事……”


    陈安自然知道朱棣指得是张玉伤人那事,可他却摇了摇头。


    “四哥,不是我不给面子,咱得守大明律啊!”


    “要是咱老朱家自己都不把律法当回事,这江山还能稳当吗?”


    “张玉该咋判咋判,我保证不冤枉人!”


    马皇后秒懂儿子的心思,开口打起了太极。


    “话是这么说,但张玉怎么也是你四哥的老部下,要是能让被害人消气,事不就好商量了?”


    既然马皇后都发话了,这事就算有了转机。


    晚饭端上一筐玉米棒子,除了陈安和小娥,其他人全看傻了。


    朱元璋更是双眼发亮。


    “这就是你说的亩产千斤的宝贝?”


    亩产千斤?


    听到这四个字,朱棣和李文忠惊得差点把筷子都咽下去。


    要知道,当时粮食亩产才几百斤,这玩意儿要是推广开,大明百姓还能有饿肚子的机会?


    朱棣赶紧抓起一个问道。


    “这是个啥东西啊?”


    “玉米棒子呗!”


    朱雄英抢答道,他虽说没吃过,可之前总听陈安和小娥提起。


    所以他早就等不及了,捧着根玉米棒子,烫得直吹气也要猛啃,一口咬下去,吃得眼睛都眯成了条缝。


    朱元璋也抓过一根玉米棒子咬了一大口,眼睛立马亮了起来。


    “嘿!这玩意儿又香又糯的,跟大米白面比着也不差啊!”


    “你看这颗粒长得多结实,还特别耐旱,要是能在全国种开,咱大明老百姓可就饿不着肚子了!”


    他嚼着玉米,突然又抬头问陈安。


    “小子,这玩意儿就只能煮着吃吗?”


    “嫩玉米煮着吃最香甜,等它长老了,玉米粒就会变干,也就成了种子,到时候得磨成玉米粉才能吃。”


    陈安解释道。


    朱元璋一听这话,瞅着筐里的嫩玉米,脸瞬间涨成了紫茄子。


    “你个败家玩意儿!这都是要当种子的,你咋提前掰了吃呢?!真当家里有金山银山啊!”


    “你大哥天天为了救济灾民,头发都愁得发白了,你倒在这儿糟践粮食!”


    陈安的白眼都快翻上天了。


    “您老刚才啃得可是比谁都香!”


    马皇后立刻护犊子。


    “几根玉米棒子算啥呀?”


    “安儿今年可是让江宁县可着劲儿的种这玉米呢!还有红薯、土豆、南瓜,眼瞅着就该收了!”


    “要是秋天大丰收,粮食准能堆成山,到时候想糟践都糟践不完!”


    朱元璋瞅着老伴儿,一脸无奈地叹气。


    “你就可劲惯着他吧!”


    “咋了?这是咱亲儿子,我不惯着谁惯着?”


    马皇后腰板挺得倍儿直,说得那叫一个理直气壮。


    旁边的几个人早就按捺不住了,抄起玉米棒子就啃了起来。


    刚咬第一口,他们就瞪圆了眼!


    嘿!


    这新玩意儿又香又甜的,果然比老庄稼好吃!


    李文忠好奇追问来历,陈安便胡诌道。


    “在松江府跟南洋商人买的。”


    听了这话,大家也没怀疑。


    毕竟那时候海外来啥都不稀奇。


    朱元璋吃完喊着要喝酒,陈安吐槽道。


    “我的好酒早被您老给偷光了!”


    结果朱元璋熟门熟路的摸进书房,从书柜暗格里掏出几瓶酒来。


    这操作熟练得让人心疼,看来是没少干这事。


    陈安捂脸。


    “我的珍藏啊……”


    酒过三巡,陈安跟朱棣说。


    “四哥,你回燕京时多带些种子,北地干旱正好种玉米。”


    他是真的被马皇后的唠叨,朱元璋的刀子嘴豆腐心,以及朱标的兄弟情给暖到了。


    特别是朱元璋,要没他暗中撑腰,自己早被那些个官场老油条给撕了。


    朱棣点了点头。


    “就怕北边太冷,这玩意儿扛得住不?”


    陈安拍着胸脯保证。


    “耐寒耐旱!”


    “还有土豆、红薯,全是高产王炸,老百姓吃饱了饭,谁还想造反?”


    这话真是说到根上了。


    从古至今,老百姓闹事大多是饿急了。


    要是玉米红薯土豆能推广开,大明百姓顿顿有饱饭,那江山还不跟铁打的一样稳固?


    毕竟对咱华夏人来说,能吃饱饭比啥都强!


    地球人按干饭方式分三类。


    种地的、打渔的、放牧的。


    咱华夏虽有超长海岸线,却妥妥是种地专业户。


    谁让九州大地气候宜人适合种庄稼呢?


    不过这片土地也挺难,旱灾水灾轮着来,北边还有匈奴、突厥这些游牧流氓时不时南下抢饭吃。


    中原王朝要是给力,就把他们揍得往西跑,结果这些游牧民族到了欧洲又成了上帝之鞭。


    比如匈奴和突厥,把欧洲人打得怀疑人生,蒙古人更狠,直接当起了文明收割机。


    有人说华夏没成海洋民族是因为保守,这纯属扯犊子!


    咱地大物博,何必冒死出海讨生活?


    欧洲人搞航海那是饿的,贵族想买咱的瓷器茶叶,陆上商路被奥斯曼堵了,才不得不走海路。


    大航海让他们赚翻了,完成了原始资本积累。


    陈安这社畜懂历史规律,知道大明要发展就得抢在欧洲人前开启大航海。


    离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还有近百年,时间够!


    咋搞呢?


    他打算靠人口逼朝廷搞航海。


    先让人口爆炸,多出来的人要么造反,要么出海讨饭,朝廷不想被推翻就得开辟新航线。


    所以眼下,他要做两件事。


    第一,搞高产作物让人口暴增。


    第二,发展海洋贸易让大家知道海外是沃土。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