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到吃晚饭的时候,陈慧茹也没有回来。
双胞胎姐妹,问了一句,了解到情况后,同仇敌忾,纷纷指责起陈慧茹娘家人。
吃过晚饭,收起晒在院子里的小杂鱼干,几人闲聊了一会儿,便各自洗漱,回屋睡觉。
高玉芳上床后,就要假装睡觉。
下午,姐姐高玉芬明显已经发现了什么,追问了她半天,然而她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玉芳,你是不是跟张向东睡一起了。”
见妹妹装睡觉,高玉芬说话变得更加直接。
下午的时候,她就有了猜测,只是不太确定。
“姐,你说什么呢。”
“我们昨天一晚上都在水产市场卖黄唇鱼肉和鱼胶。”
高玉芳想到昨天晚上的事情,不敢去看姐姐,背过身,鬼使神差地说道:“你要不信,下次就跟张向东一起去市里卖小杂鱼干。”
“去就去,我倒是要看看你们怎么在市里卖小杂鱼干。”
“阿芳,我知道你喜欢张向东,但,也不能随随便便,就让他占便宜。”
“……”
高玉芬滔滔不绝地给妹妹讲起了大道理。
高玉芳嘴上虽然没有说话,心里却在不停地吐槽。
她倒是要看看姐姐跟张向东去了市里,晚上不回来,还会不会这么嘴硬。
通过昨天晚上的事情,她已经看出来,张向东把她们姐妹二人接过来住,就没安好心,明显是早就对她们姐妹动了心思。
刚开始知道张向东的心思,她还有些无法接受。
然而,日久生情,可不是嘴上说说。
日久了是真能生情,特别是对高玉芳这种没有经历过这种事情的小女生来说,第一次更为特殊。
再加上,她现在也觉得她们姐妹二人都跟着张向东,也没有什么不好。
真要各自嫁人,反而会让她感到不安。
刚刚鬼使神差的话,也是她内心的真实反应。
以张向东昨天的霸道,姐姐高玉芬绝对没有任何反抗之力。
到时候,她们有了同样的经历,姐姐高玉芬就没有理由再说她了。
心中想着这些事情,耳边听着姐姐的唠叨,迷迷糊糊中,竟然睡着了。
还在讲着大道理的高玉芬,感受到妹妹均匀的呼吸,声音戛然而止,随后又叹息了一声,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
她基本上已经肯定,妹妹跟张向东发生了关系,这让她有些不知道以后该怎么跟张向东相处……
翌日清晨。
张向东早早起床,来到避风港,开着船去加好油,前往沙坪镇,找到江华,询问二手机帆船的事情。
“向东兄弟,机帆船的事情,哪有这么快。”
“要不我给你先租一艘渔业公司的机帆船?”
“十五六米的,每个月只要一千五租金,二十米的每个月两千五租金。”
“去远一些的海域,随便干上几天,就能把租金赚回来……”
江华拿出一根烟递给张向东,笑着提议道。
“租就算了,机帆船的事情,可以慢慢打听。”
“我这次过来,还有一件事,你这应该能弄到起网机吧。”
最近这段时间,天气都会很好,他肯定还要出海捕鱼,双胞胎姐妹的船上没有起网机,十分不方便。
稍微弄多一点渔获,都要累个半死不活。
买个起网机,就能轻松很多。
“这个还真有现成的,不过是二手的,你要的话给一千块钱就行,我给你安装好。”
“有问题,我负责找人给你维修。”
江华大气的说道。
“那今天就给我安装上吧。”
一千块钱也不算贵,一个新的电动起网机,要两千多块钱,还得弄票,有指标才能买到。
二手的起网机,在别的地方购买,最少也得一千二以上,还没有保障,江华给的这个价格,相当合适。
谈好起网机的事情,江华直接叫工人从仓库把东西抬到张向东的船上,花费了半天的时间,安好。
随后,跟着一起来到海上试了试,确定没有问题后,这才拿着钱回到了家。
弄起网机,耗费了一天时间,回到家的时候,见陈慧茹还没有回来,暗骂了一句拖拖拉拉,早早吃完晚饭,带着双胞胎姐妹和陈丽萍,来到码头收小杂鱼。
台风刚过,渔民们这几天的收获,比以往要好了不少。
小杂鱼也比以往要多。
一晚上的时间,张向东就收了三千多斤小杂鱼。
拉回来,立即招呼村里十几个妇女,寡妇帮忙处理。
折腾到晚上十二点多,才把这些小杂鱼处理干净,分出来。
今天收的小杂鱼中有不少小黄鱼,鰛鱼,巴浪鱼,收购价也要比前段时间更高,平均下来,核算到三分五一斤。
光是收购这些小杂鱼就花了一百多块钱,加上议价买的粗盐,还有人工,核算下来,成本差不多二百块钱左右。
按照平均四斤晒一斤来算的话,这些鱼,能卖四百多块钱,有一倍多的利润。
而且这钱赚得轻松,没有风险。
王秀兰,双胞胎姐妹,干得十分起劲。
第二天,天气晴朗,张向东先是在大队开了个证明,然后搭着刘福庆的拖拉机,来到了县里工商局,办理营业执照。
询问清楚流程,张向东去买了三条牡丹烟,给工商局办事的干部分了几盒,又找到领导,送了两条,当场就得到了领导承诺,一个星期内,就能把证给办好。
同时,提醒张向东还要去办食品卫生许可证,渔业产品收购证。
张向东故技重施,拿着重礼,分别找到这两个部门,快速把办证的事情,跑了下来。
由于他出手大方,有些证明,以及各种需要填写的表,都直接给他包办好了。
这个年代的干部,还是非常朴实,收了礼,是真办事。
忙活了半天,从水产局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三点。
张向东找了个机动三轮车,拉着他来到了县里的造船厂。
他们县里有两个造船厂,一个是国营,一个是集体创办,张向东来的是集体企业的造船厂。
这个造船厂比国营厂要小很多,订单也不如国营造船厂。
不过造的船质量,却并不比国营厂差。
只要给钱,也没有那么多事情,不像国营厂,想要买船,还得大队或者公社出面。
到了造船厂,跟门卫说明来意,便被带到了一个接待室,很快便有一个销售科的中年男子走了过来。
看到他只是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多少有些没有把他当回事儿。
直到聊了一会儿,才重视起来。
详细介绍起,他们船厂能够生产的各类渔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