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82章 调节心情2

作者:尘埃焰火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3. 场景化练习:在生活中熟练运用


    - 场景1:工作出错被领导批评后


    第一人称想法:“我真没用,又被领导骂了,肯定要被辞退了。”


    第三人称对话:“XX刚才因为工作出错被领导批评了,他现在肯定很委屈、很担心,但领导的批评是为了让他改进,不是要辞退他,他可以先冷静下来,想想下次怎么避免出错。”


    - 场景2:和朋友吵架后


    第一人称想法:“我不该说那句话的,朋友肯定生气了,我们的关系要完了。”


    第三人称对话:“XX刚才和朋友吵架了,他现在很后悔说那句话,也担心影响和朋友的关系,但吵架是两个人的事,等双方都冷静下来,好好沟通一下,说不定就能解决问题了。”


    通过反复练习,“第三人称”对话会逐渐成为一种习惯,帮你在情绪激动时保持清醒,避免陷入自我批判的内耗。


    二、用“身体行动”带动心情转变:让身体成为情绪的“调节器”


    情绪与身体是相互影响的——负面情绪会让身体变得僵硬(比如焦虑时会不自觉地耸肩、皱眉),而身体的微小行动也能反过来改变情绪。心理学中的“具身认知理论”指出,身体的体验会影响心理的感受,比如微笑会让人感到快乐,挺胸抬头会让人更自信。因此,当情绪低落时,不用等“想通了”再行动,而是先通过身体的改变,带动心情的转变。


    (一)“微运动”:用5分钟激活身体能量


    很多人觉得“运动能调节情绪”,但一想到要去健身房、跑几公里,就会因为“没时间”“太累了”而放弃。其实,无需高强度运动,只需5分钟的“微运动”,就能促进身体分泌内啡肽(一种能让人感到愉悦的神经递质),缓解负面情绪。以下是几种适合在生活场景中开展的“微运动”:


    1. 起身走一走:打破久坐的“情绪僵局”


    当你坐在电脑前感到烦躁、注意力不集中时,立刻起身,在房间里走5分钟——可以绕着桌子走,也可以走到窗边看看远处。走路时,注意放慢脚步,感受双脚踩在地面的力度,手臂自然摆动。


    久坐会让身体血液循环变慢,大脑供氧不足,容易让人感到疲惫、情绪低落;而起身行走能加快血液循环,让大脑获得更多氧气,同时转移对负面事件的注意力。比如,当你因为写不出方案而焦虑时,走几分钟后再回到电脑前,可能会发现思路更清晰了,焦虑感也减轻了。


    2. 简单拉伸:放松紧绷的“情绪肌肉”


    负面情绪往往会让身体肌肉变得紧绷——焦虑时会耸肩、皱眉,沮丧时会弯腰、驼背。通过简单的拉伸,放松这些紧绷的肌肉,能间接缓解情绪压力。推荐3个简单的拉伸动作:


    - 肩颈拉伸:坐直身体,将右手举过头顶,手肘向左侧弯曲,用左手轻轻拉拽右手肘,感受右侧肩颈的拉伸,保持10秒,然后换另一侧,重复2-3次。这个动作能缓解长期低头、耸肩带来的肩颈紧张,适合工作间隙做。


    - 腰部拉伸:站立,双脚与肩同宽,双手向上伸直,掌心相对,慢慢向左侧弯腰,感受右侧腰部的拉伸,保持10秒,然后换右侧,重复2-3次。这个动作能放松腰部肌肉,改善弯腰驼背的姿势,让人看起来更有精神。


    - 面部拉伸:闭上眼睛,用力皱眉,然后慢慢舒展眉头;接着用力噘嘴,再放松嘴唇;最后张大嘴巴,做一个“打哈欠”的动作。面部肌肉的拉伸能缓解皱眉、噘嘴等“情绪表情”带来的肌肉紧张,让面部线条更放松,进而带动情绪放松。


    3. 跟着音乐晃一晃:用节奏释放情绪


    找一首自己喜欢的、节奏轻快的音乐(比如流行歌、轻音乐),闭上眼睛,跟着音乐的节奏轻轻晃动身体——可以点头、拍手,也可以扭动腰肢。不用在意动作是否标准,只要能让身体随着音乐动起来就行。


    音乐能直接影响人的情绪,轻快的节奏能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一种与愉悦感相关的神经递质),而身体的晃动则能让情绪随着节奏“流动”起来,避免负面情绪在心里堆积。比如,当你感到压抑时,跟着音乐晃几分钟,会觉得胸口的“沉闷感”减轻了。


    (二)调整环境:用“可控感”缓解情绪焦虑


    很多时候,负面情绪的产生与“环境失控感”有关——比如房间杂乱无章时,会让人感到烦躁;办公室光线昏暗时,会让人感到压抑。通过调整身边的小环境,创造一个整洁、舒适的空间,能给心理带来“可控感”,而“可控感”是缓解焦虑、烦躁的重要因素。以下是几个简单的环境调整方法:


    1. 开窗通风:让新鲜空气“带走”压抑感


    如果待在室内感到情绪低落、胸闷,立刻打开窗户,让新鲜空气进入房间。感受风从窗外吹进来,拂过皮肤的感觉,闻一闻空气中的气味(比如花香、青草香,即使是城市里的空气,也比密闭房间里的空气更清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密闭的空间会让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氧气浓度降低,容易让人感到头晕、乏力、情绪压抑;而开窗通风能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增加氧气供应,同时让视觉上更开阔(能看到窗外的景色),从而缓解压抑感。比如,雨天时,打开窗户听一听雨声,闻一闻雨后的空气,会让人感到平静。


    2. 整理桌面:用“微小整洁”带来“心理秩序”


    不用花大量时间整理整个房间,只需整理眼前的桌面——把散乱的文件叠好,把杯子放在固定的位置,把笔放进笔筒里,甚至只是把鼠标垫摆正。当你看到桌面从杂乱变得整洁时,心里会产生一种“成就感”和“秩序感”,这种感觉能缓解因“环境混乱”带来的烦躁情绪。


    心理学中的“破窗效应”指出,环境中的小混乱会让人更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反之,环境中的小整洁则能让人感到安心。比如,当你因为工作任务繁杂而焦虑时,整理一下桌面,会觉得“任务好像也没那么乱了”,焦虑感会随之减轻。


    3. 调整光线:用“明亮感”驱散情绪阴霾


    如果室内光线昏暗,无论是阴天还是晚上只开小灯,都可能会给人带来一种压抑和沉闷的感觉。这时候,我们可以采取一些简单的方法来改善这种状况。


    首先,我们可以打开更多的灯,让房间变得明亮起来。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室内的能见度,还能让整个空间看起来更加宽敞和舒适。如果条件允许,我们也可以走到阳台或窗边,晒几分钟太阳。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以促进人体合成维生素D,增强免疫力,同时还能改善心情,让人感到愉悦和放松。


    需要注意的是,在晒太阳时要避免阳光直射眼睛,以免对视力造成伤害。可以选择戴上太阳镜或者用手遮挡一下阳光。


    光线对人体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它会影响我们的“生物钟”和激素分泌。明亮的光线能够抑制褪黑素的分泌,这种激素会让人感到困倦和情绪低落。相反,明亮的光线能够促进血清素的分泌,这种激素则会让人感到愉悦和清醒。


    例如,当你在晚上感到孤独和沮丧时,打开房间的主灯而不是只开床头灯,会让你感觉更有精神,情绪也会更加积极。这是因为主灯的光线更亮,能够抑制褪黑素的分泌,促进血清素的分泌,从而改善你的心情。


    喜欢那年那时的青春请大家收藏:()那年那时的青春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