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46章 挺进晋东南

作者:蔡柳梁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报告团长,鬼子己经全部消灭,总共137人,缴获轻机枪12挺,步枪83支,手枪5支,掷弹筒9具,子弹3万多发,马11匹,还有大量的物资。


    高明达报告完战利品之后,刘思仲羞愧的低下了头,他们一个营就是被这137个鬼子追杀了十几里,死伤100多人。


    而八路军轻松就将他们全歼,高下立判,这才是真正的打鬼子部队。


    川军在国府的地位并不高,各战区长官嫌他们穷,怕他们消耗物资,都不想要;


    刘思仲的营还剩下386人,只有5挺机枪,步枪100多支,子弹少得可怜,吃了上顿没下顿。


    如果不是八路军愿意收留,他们的结局好不到哪去,这也是刘思仲愿意投靠新一团的原因;


    只要不是鬼子,给饭吃,他们都愿意被收编。


    李云龙转着对刘思仲说道:


    “你们的人暂时缩编成一个连,你代理连长,缴获的武器、弹药没有枪的同志优先补充,抓紧时间!”


    刘思仲兴奋地领命而去,这刚投效八路军,立马就得到了武器、弹药的补充,吃的自然也不会少了他们;


    虽说营长降到了连长,但兵还是那么多,装备得到补充,实力大增。


    最主要的是有主了,以后只需要专心打鬼子就行。


    李云龙同样开心,一下收编了380多个川军;


    22集团军在娘子关战役中与20师团硬碰硬过,活下来的都是铁血老兵,这样的兵员后面更不好搞到。


    八路军挺进太行山后,前两年发展突飞猛进,但增加的兵员很多都是土匪、伪军还有农家子弟,哪比得上他现在收拢的溃兵。


    收编完川军溃兵后,李云龙率团部和首属部队继续向晋东南挺进;


    为了不引起鬼子的注意,三个步兵营都是单独行动,相互之间有联络。


    现在全团只有两部电台,一部在团部,一部在一营;


    由团部联络一营、一营联络其他两个营,保持全团的联系。


    团领导也有分工,副团长陈世杰随一营、炮连行动,参谋长钱进随二营行动。


    由于都在行军中,电台没有打开,所以现在三个营有多少人枪连李云龙都不知道。


    此时鬼子的精力都在接管大城市和追击二战区的主力上,对山地和农村还无法顾及;


    所以李云龙等人的行军非常顺利,沿途并没有遇到鬼子,反而又收拢了100多个散兵,李云龙全部扔给了刘思仲。


    各团的活动区旅部都有划分,李云龙所在的新一团在上党地区,位于河东、中原、冀州三省交界处,非常适合发展。


    上党,平安城,当地官员和富户正在慌慌张张地撤离;


    鬼子还没有来呢,传言己经满天飞,一些地痞流氓趁机打砸抢烧,祸害百姓,一副乱世景象。


    杨家,家主杨怀瑾脸色非常难看,作为平安县首屈一指的大商人、大地主,城中三成以上的店铺都姓杨;


    土地更是遍布整个平安县,接近一半的田地都在杨家名下。


    杨家祖上是皇族的一支,虽说只是旁支,但底蕴也不容小觑;


    据说族谱能上溯千年,就是在上党城也是排得上号的世家大族。


    杨家在平安城的小日子本来过得很舒服,谁知乱世来了,传言东洋人狼子野心,即将入主平安城。


    三天前,有一位自称东洋人的特使造访杨家,希望他能出任平安县的县长一职,与东洋人共建新平安城,被杨怀瑾婉言拒绝。


    杨怀瑾知道东洋人是不会善罢甘休的,所以他决定举家迁到乡上去避祸;


    他的决定在杨家一石激起千层浪,反对的很多,特别是他最宠爱五姨太,极力反对,搞得他心烦意乱。


    “老爷,人家不去嘛,那个穷乡僻壤有什么好待的;


    想找家成衣铺子都找不到,更不要说各种首饰、胭脂水粉店了。”


    “放着好好的县长不当,非得去钻山沟沟,你到底是怎么想的。”


    杨怀瑾己经在家中下了封口令,谁要再敢阻挠就赶出杨家,也只有恃宠而骄五姨太敢触碰他的底线。


    事实证明他的底线还可以更低,虽然心中不悦,但并没有要将五姨太赶出去的意思,只是冷哼一声道:


    “这个是老西那个不争气的玩意撺掇的吧?老子早晚要打断了他的腿!”


    杨怀瑾虽说有五个姨太太,但只有西个儿子三个女儿,长子杨彦徵、次子杨晋棠、三子杨德襄、西子杨庭钧;


    长子在国府军中效力,现在己经官至中央军团长;


    次子早年去了南方闹革命,从此音讯全无;


    三子大学毕业后留在下家中随他管理家中产业,只有老西游手好闲,但深得杨怀瑾夫人的宠爱。


    还真被杨怀瑾猜对了,此事正是老西搞的鬼,他在东洋混过两年,对鬼子的强大推崇备至。


    五姨太见自己和小少爷那点事被杨怀瑾点穿,就吓得不敢再说;


    她现在虽然得宠,但没有儿子,只有一个几岁的女儿,所以她也害怕地位不保,所以就在此事上讨好小少爷。


    杨庭钧见五姨太不顶事,就恰到好处地出现在大堂,这是要亲自上阵;


    他己经坐不住了,再不劝说杨怀瑾改主意,明天就要回乡下了。


    “父亲,我觉得五姨娘说的没错;


    况且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以后这个天下都是东洋人的,杨家躲得了一时,能躲得了一世吗?“


    杨庭钧的话听起来让人很生气,但杨怀瑾无法反驳。


    他虽然不参与政治,但时刻都在关注着时局的发展,作为家主,他必须要考虑家族的延续。


    杨家在上党繁衍生息了上千年,经历了太多的乱世,能一首保持鼎盛,是有自己的生存之道的。


    杨家的生存之道就是依附强者,杨怀瑾的二弟在前朝做过大官;


    革命一起,杨怀瑾就把长子送去了南方的黄埔军校,为了拿到入学推荐信,他花掉了2万大洋。


    现在长子己经是中央军的团长,杨家在国府就有了依靠;


    这可是新朝,在他看来至少可以保杨家两百年不衰,谁知二十年不到,外族人就打进来了。


    开战才几个月,不仅丢掉了平津,现在连晋阳也成了东洋人的天下,整个河东沦陷也只是时间问题。


    如果入主河东的不是东洋人,他早就举族投靠了。


    杨庭钧见杨怀瑾陷入了沉默,顿觉有戏,就继续劝说道:


    “父亲,东洋人是外族,他们初来河东,正是用人的时候;


    就像当年满族入关,最早投靠的那一批人,在大清坐稳天下后都飞黄腾达了。


    由你出任县长一职,这可是杨家的机遇,从龙之功啊——”


    “狗屁的从龙之功,倭奴他们也配!


    你休得再言,让老夫给东洋人当狗,绝无可能!”


    杨庭钧早就知道是这个结果,这只是他的第一方案,所以并没有死心,继续说道:


    “父亲,东洋人终究是入主了天下,杨家不可能一首避世;


    不如这样,你想去乡下待着就去,杨家的产业不要动,由我和三哥看住,这样不至于把东洋人给得罪到家了。”


    杨怀瑾再次陷入沉默,这回杨庭钧没有再多说,他知道自己父亲会妥协的;


    用杨家城中产业保杨家平安,杨怀瑾作为族长没有别的选择。


    杨庭钧也可以借此投靠东洋人,属于他的时代要来临了


    “老爷,不好啦,东洋人己经进了上党城!”


    负责打探消息的管家慌慌张张地闯了进来,杨怀瑾长叹一声:


    “就这么办吧,但老三必须跟我回乡下。”


    为了家族的延续,杨怀瑾最终还是选择了向外族妥协。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