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36章 物是人非

作者:不吃生姜葱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青林城东,一条相对僻静的老街深处,青砖灰瓦的院落静静伫立。


    院门上方悬着一块洗得发白的木匾,上书“青云学堂”四字,笔力遒劲,只是边角已有些磨损。


    这是李牧歌等青林城修仙家族子弟开蒙启灵、接触修行基础的学堂。


    当年稚嫩的琅琅读书声似乎还萦绕在耳畔。


    李牧歌拒绝了家族随从的陪同,只身一人,依旧那身青冥星隐袍,肩头蹲着小金,弄影则如一团银灰色的雾气,安静地伏在他怀里。


    他步履从容地走向学堂大门,神色平和,目光中带着一丝怀念。


    推开半掩的木门,熟悉的气息扑面而来。


    不大的庭院,青石铺地,几棵老槐树洒下斑驳光影。


    正堂的门开着,里面传来一个依旧清朗的声音,正讲解着引气入体的关窍。


    “……气感生于丹田,非是强求,需心神守一,如涓涓细流,寻其自然……”


    李牧歌站在庭中,没有立刻进去打扰。


    他目光扫过院角的石锁,当年他和小伙伴们也曾在此打熬筋骨;又看向廊下挂着的几把木剑,那是练习基础剑招所用。


    一切都仿佛昨日。


    “咦?”


    正堂内的讲解声停了,一个身着青衫的中年修士走了出来,正是当年的启蒙夫子——赵夫子。


    他修为不高,仅有练气五层,但学问扎实,为人方正,深受学生敬重。


    赵夫子看到庭中站立的李牧歌,先是愣了一下,仔细辨认片刻,随即猛地睁大,脸上瞬间堆满了惊喜和难以置信:


    “牧…牧歌?!是李牧歌?!”


    “学生李牧歌,拜见夫子。”


    李牧歌脸上露出真切的笑容,如同当年那个背着书包的稚童,对着赵夫子深深一揖,姿态恭谨,毫无骄矜之气。


    “哎呀!快起来快起来!”


    赵夫子连忙上前虚扶,上下打量着李牧歌,眼中满是欣慰,


    “好!好啊!老夫昨日还听李族长提起你归家,没想到今日就来看我这老头子了!


    炼气后期…十六岁的炼气后期…好啊!好啊!我昭阳城青云学堂,终于也出了条真龙!”


    他拍着李牧歌的胳膊,声音洪亮,充满了为人师者的自豪。


    “夫子过誉了。若无夫子当年谆谆教诲,打下根基,学生也难有今日。”


    李牧歌语气诚恳。这份尊敬发自内心。


    两人正叙话间,正堂内几个正在听课的年轻人也好奇地探出头来。


    他们年纪与李牧歌相仿,十五六岁模样,穿着各家族子弟的服饰,但身上灵力波动微弱,大多还在引气阶段挣扎,未能正式踏入炼气一层。


    当他们看清庭院中站着的是谁时,瞬间炸开了锅!


    “是…是李牧歌!”


    “李家的那位天才!”


    “他…他怎么来了?”


    几个少年少女慌忙跑了出来,脸上带着极度的惊讶、局促,甚至有些惶恐。


    他们下意识地整理着衣袍,眼神躲闪,不敢直视李牧歌,更不敢像当年同窗时那样随意招呼。


    “牧…牧歌师兄…”


    一个身材微胖的少年,正是当年的刘玉龙。


    他搓着手,脸上堆满了近乎谄媚的笑容,声音都带着颤,


    “您…您回来啦?真是…真是太好了!我们都…都想着您呢!”


    “是啊是啊!牧歌师兄风采更胜往昔了!”


    另一个高个子少年连忙附和,腰下意识地弯着。


    “师兄在宗门必定是风云人物吧?”


    一个少女怯生生地问,眼中充满了向往和敬畏。


    李牧歌看着眼前这几张熟悉又陌生的面孔,心中微微叹息。


    当年一起打闹、一起背书、一起被夫子打手心的伙伴,如今站在他面前,却只剩下小心翼翼的讨好和无法逾越的距离感。


    他脸上的笑容依旧温和,对着他们点点头,如同当年下学时打招呼一般:


    “刘玉龙,张守义,林婉清,好久不见。都还好吧?”


    他语气平静自然,没有丝毫居高临下,仿佛还是那个坐在学堂里的少年。


    然而,他这“一如往昔”的态度,反而让刘玉龙几人更加手足无措,甚至有些受宠若惊。


    “好!好!托师兄的福!”


    刘玉龙连忙点头哈腰。


    “我们…我们还在努力引气…”


    张守义声音低了下去,带着浓浓的自卑。


    林婉清只是红着脸,低着头,绞着衣角,不敢再说话。


    气氛一时间有些尴尬的沉默。赵夫子看在眼里,心中也是五味杂陈,他捋了捋胡须,岔开话题:


    “牧歌啊,进来坐坐?看看你当年的座位还在呢。”


    “好。”


    李牧歌欣然应允,随着赵夫子走进正堂。


    学堂内陈设依旧简朴,几排矮几蒲团,一块用于书写的黑板。


    李牧歌一眼就看到了自己当年靠窗的那个位置。他笑了笑,竟真的走过去,在蒲团上盘膝坐下。


    小金好奇地从他肩头跳下,在书案上嗅来嗅去。


    弄影则从他怀里探出头,碧绿的猫瞳扫视着这陌生的环境,尾巴尖的幻影轻轻摇曳。


    刘玉龙,张守义,林婉清几人站在门口,看着李牧歌如此自然地坐在那个旧位置上,神情复杂。


    他们不敢进来,只敢在门口探头探脑,眼神里充满了羡慕、敬畏,还有一丝难以言喻的失落。


    当年大家同坐一堂,如今,那蒲团上坐着的人,已是他们需要仰望的存在。


    “夫子,这戒尺还是老样子。”


    李牧歌拿起矮几上一把磨得光滑的竹戒尺,笑着对赵夫子说。


    当年可没少挨这戒尺的打手心。


    赵夫子也笑了,眼中带着追忆:


    “是啊,戒尺依旧,只是打过的顽童,如今已是翱翔九天的雏凤了。”


    他看着李牧歌平静的脸庞,感慨道:


    “牧歌,难得你功成名就,还能记着这启蒙之地,记着这些同窗,记着老夫。这份心性,比你的修为更难得。”


    李牧歌放下戒尺,目光扫过门口那几张带着讨好和局促的脸,坦然地说道:


    “夫子言重了。修行路长,起点在此,同窗之谊亦是缘法。


    十五岁前未能引气入体,只是机缘未到,并非断绝道途。


    宗门之外,天地广阔,未必没有一番作为。”


    他这话是说给门口的几人听的。


    刘玉龙等人闻言,身体微微一震,眼中闪过一丝微弱的亮光,但随即又被现实的沉重压下,只是把头垂得更低了。


    道理他们都懂,但面对眼前这位青云宗的天骄,那份差距带来的巨大压力,让他们连一丝“未来可期”的念头都难以升起。


    赵夫子叹息一声,拍拍李牧歌的肩膀:“你能如此想,很好。只是…世情如此。”


    李牧歌没有再多说什么。


    他起身,对周夫子再次行礼:


    “学生叨扰夫子授课了。此物,是学生闲暇时炼制的‘清心玉露丸’,于温养心神、辅助引气或有微效,留与夫子,或可助后来的师弟师妹们一臂之力。”


    他取出一个温润的玉瓶,放在书案上。


    赵夫子看着那瓶丹药,感受着瓶身散发的精纯灵气,知道此物不凡,眼中满是欣慰:


    “好,好,你有心了。老夫代后来的孩子们谢过了。”


    李牧歌微微颔首,抱起书案上的小金,弄影轻盈地跃回他怀中。


    他走出正堂,对门口依旧局促站着的刘玉龙几人点了点头,露出一个温和的笑容:


    “诸位,保重。”


    说完,他便在赵夫子欣慰的目光和李墩等人复杂无比的注视下,抱着猫,带着鼠,青袍身影飘然离去,融入了老街斑驳的光影之中。


    学堂内,一片寂静。


    刘玉龙看着李牧歌消失的方向,又看看书案上那瓶散发着诱人灵光的丹药,最终颓然地靠在门框上,喃喃道:


    “保重…牧歌师兄…”


    张守义和林婉清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深深的无力感和一丝…难以企及的向往。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