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12章 平叛

作者:邓一下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公元225年初,被诸葛亮一直压着不放两年之久的刘封终于是按捺不住了。


    自先帝刘备死后,刘封成为了蜀汉军事第一人,雍闿,孟获二人先后叛乱。


    刘封当即便想效仿二叔关羽,三叔张飞那般,径直冲过去干死这两个家伙。


    但诸葛亮为了稳定益州局势,休生养息,不得不一直压着他同时抚而不讨。


    他心中一直有团熊熊燃烧的烈火。


    你知道刘封这两年是怎么过的吗?


    终于,两年之后,益州局势渐渐趋于稳定,刘封总算可以好好出口恶气了。


    刘封得到阿斗允许,同时在诸葛亮授意下,径直统领着数万大军前往平叛。


    诸葛亮本想让刘封携赵云或魏延当中任何一人前往,但刘封认为雍闿孟获。


    不足为惧。


    仅凭他一人便足以搞定雍闿孟获,遂只带了一些不知名将领前去平定叛乱。


    不仅是赵云,魏延这唯二的上将,就连关平,关兴,张苞等人统统都没带。


    战事之初。


    刘封大军率先攻伐雍闿十分顺利,势如破竹,长驱直入,雍闿为部下所杀。


    但让刘封万万没想到的是,当他士气正盛,继续深入南中欲攻伐孟获之际。


    由于南中地处于益州偏远的西部,道路阻塞,山道崎岖,再加上水土不服。


    刘封栽了一个大跟头,被孟获困了多日,差点全军覆没,好不容易逃出来。


    回军途中。


    大营当中又感染瘟疫,刘封因旧伤复发,死在半路之上,被属下送回成都。


    益州成都。


    诸葛亮得知了刘封之死,当即痛哭,蒋琬,马谡等人全都露出满脸的震惊。


    诸葛亮哭的只是刘封吗?


    不!


    他哭的是这大汉的未来!


    自先帝刘备逝世后,益州疲敝,关张马黄四方上将又相继离世,猛将凋零。


    好不容易培养一个刘封。


    无论实力,身份还是地位,都足以担的起整个蜀汉的未来,可惜赍志而殁。


    刘封一死。


    诸葛亮如同是断了一臂。


    刘封之后。


    孰人能够撑起大汉未来?


    诸葛亮历数这整个蜀汉,中护军李严包藏私心,镇北大将魏延又生有反骨。


    镇东大将赵云虽论资历,论实力,论身份,论地位,统统都没有任何问题。


    可惜他花甲之年,已然是一名老将,再加上赵云常年跟随在先帝刘备身边。


    从未统领过大兵团作战。


    缺乏作为主心骨的经验。


    唯一同时兼具勇武与谋略的东方静,诸葛亮真正想要交托衣钵的最佳人选。


    最有可能匡扶汉室之人。


    如今却再也不愿回益州。


    你说诸葛亮能不痛心吗?


    丞相府邸。


    诸葛亮连夜召集了军中诸将:“诸位,刘封新败,不平孟获益州必定生乱。


    然亮恐此战有失,诸将如若再生意外,亮无法对陛下交待,亮欲亲往南中。


    平定孟获。”


    “什么?”


    军中诸将一听全都齐齐跪倒在地,他们既感到莫大震惊,同时又深深惭愧。


    -----------------


    公元225年三月,诸葛亮携赵云,关平,张苞,张星彩等人统领数万大军。


    亲征孟获。


    就在诸葛亮出发前一天,已被冷落多日的参军马谡,厚着脸皮找到诸葛亮:


    “先生,我可是目前您膝下唯一弟子,您欲亲征南中,为何不带弟子前往?”


    不错。


    诸葛亮亲征孟获需带一名参军,按理来说,这个最佳人选必定是马谡无疑。


    然而,马谡先前去往皖县表现不佳,并未通过考验,诸葛亮对他相当失望。


    正因如此。


    诸葛亮此番亲征南中,特意没有带上马谡,而是选择带上另一位参军杨仪。


    “幼常!”


    诸葛亮轻轻摇晃着手中的白羽扇:“你谋略有余,心性不足,尚需沉淀啊!”


    “先生!”


    马谡一听整个人重重跪倒在地:“弟子年轻气盛,不堪大任,让您失望了。


    不过,即便您不予弟子以重任,弟子仍心系先生安危,先生此番亲征南中。


    弟子有一策想要献与先生。


    还望先生能够接受与采纳。”


    “说吧!”


    诸葛亮想到其挚友马良,再加上这个马谡确有才华,遂决定给他一个机会。


    “先生,南中之反,不单单只在孟获,而在南中恃其险远,不服汉室久矣。


    今日破之。


    明日复反。


    所以,弟子以为,此番攻伐南中之地当以攻心为主,攻心为上,攻城为下。


    收服孟获。


    以绝后患。”


    “甚好!”


    此时此刻,听到这里,就连诸葛亮都不由连连点头,再次表露出欣赏之色。


    马谡此人,虽心性尚有不足,但谋略确非等闲之辈,日后好好的沉淀一下。


    或许还能够成为栋梁之才!


    诸葛亮轻摇羽扇:“幼常,亮已知晓,你且退下,再有下次必定重用于你。”


    “多谢先生!”


    马谡立刻便重重跪倒在地。


    -----------------


    两个月后。


    诸葛亮亲领大军来到南中,采取了马谡所说攻心为上之策,七擒七纵孟获。


    果然……


    大获成功。


    蛮王孟获彻底被诸葛亮征服,率领南蛮各部落臣服,南中重新归蜀汉掌控。


    不仅如此。


    在诸葛亮七擒孟获的过程当中,赵云,关平,张苞,张星彩等人大放异彩。


    尤其是张星彩,生擒南蛮第一女将祝融夫人,一战成名,颇受诸葛亮器重。


    除此之外。


    诸葛亮在回城途中,不禁再次想到马谡,此子的确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良才。


    -----------------


    同一时间。


    魏都洛阳。


    曹丕还是不死心,再次以水师亲征伐吴,吴军严兵固守,曹丕又无功而返。


    不仅如此。


    就在曹丕选择撤军之际,吴军见曹丕还,遂令敢死队夜袭曹丕,曹丕大惊。


    落荒而逃。


    吴军虽没有获得大的战果,但截获了曹丕的副车羽盖,让孙权出了口恶气。


    大喜过望。


    由于曹魏先后三四次伐吴未果,甚至全都铩羽而归,孙权彻底膨胀了起来。


    公元225年十月,孙权终于按捺不住的选择了称帝,建都武昌,改元黄龙。


    国号为吴。


    大赦天下。


    孙权自称大皇帝,史称吴大帝,追尊其父孙坚武烈帝,其兄孙策长沙桓王。


    如此一来。


    继曹丕代汉称帝,刘备续汉称帝之后,孙权自称大帝,三国格局正式形成。


    不过。


    孙权前脚刚刚称帝,便面临一个棘手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国之储君的归属。


    其长子孙登为世子,按理说,这太子之位本应归属于他,但孙权并不喜他。


    其次子孙虑聪敏好学,孙权甚喜之,但步夫人已不受宠,孙权则避而远之。


    孙权的三子孙和,其母王夫人正得宠幸,孙权对于三子孙和如获至宝一般。


    可惜孙和刚刚出生不久,太过年幼,孙权欲立孙和,遭到群臣的强烈反对。


    王夫人自知美色有期,想要长久下去,必须母凭子贵,得知群臣强烈反对。


    焦灼万分。


    这时,王夫人麾下有一内侍对其道,欲成此事,整个江东唯有一人能做到。


    王夫人慌忙追问何人?恰巧东方致前来面见孙权,内侍兰指往他身上一指。


    -----------------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