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31章 为了帮儿子谋反,老朱操碎了心!

作者:黑的蚂蚁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片刻后。


    朱标在正堂主位坐定,刘伯温便急匆匆地走了进来。


    与平日那份沉稳从容不同,此刻的刘伯温官袍略显凌乱,脸上带着难以掩饰的焦虑,甚至……有一丝惶然。


    他甫一进入正堂,竟不等完全站定,便对着朱标深深一揖,几乎要跪拜下去,声音带着明显的颤抖和急切:“殿下!殿下救命啊!”


    朱标被他这突如其来的举动弄得一怔,连忙虚扶一下:“刘先生这是何故?”


    “快快请起,有何难处,慢慢说。”


    他心中疑窦丛生。


    是什么事能让这位以智计和冷静著称的御史中丞如此失态?


    刘伯温勉强直起身,脸上满是苦涩与愤懑。


    也顾不得什么修辞含蓄。


    便将自己在工部的遭遇原原本本地倒了出来。


    从工部尚书安然的虚与委蛇,百般推脱,到下面官吏匠师的集体怠工,软磨硬抗。


    将那“磨洋工”的丑态描绘得淋漓尽致。


    “……殿下,他们这是阳奉阴违,结党抗命啊!”


    刘伯温痛心疾首,花白的胡须因激动而微微抖动,“用这等卑劣手段,就是要让新盐之事寸步难行!”


    “臣空有陛下旨意,却在工部那官僚泥潭中动弹不得!”


    “若长久下去,盐价是能降,可无盐可售于市,百姓得不到实惠,反而会滋生民怨!”


    “届时,陛下怪罪下来,臣……臣办事不力,辜负圣恩,唯有以死谢罪了!”


    他说到激动处,眼圈都有些发红!


    那是一种忠臣受挫,抱负难伸的悲愤。


    朱标静静地听着,脸色逐渐沉了下来。


    他没想到,淮西那帮人的手伸得这么长,动作这么快。


    竟敢在明旨之下,用如此下作的手段阻挠新政!


    这不仅仅是跟刘伯温过不去,更是在挑战他这个提出此策的储君的权威!


    “你的意思,是希望孤来帮你,强行推动工部办事?”


    朱标的声音听不出喜怒,但眼神已然转冷。


    刘伯温却摇了摇头,又点了点头。


    这矛盾的动作让朱标微微皱眉。


    “刘先生,你这是何意?”


    “殿下,”


    刘伯温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了一下情绪,眼神中带着一种破釜沉舟后的决绝。


    “臣自知能力有限,难以撼动工部积弊。”


    “无奈之下,臣……臣方才去求见了叶先生。”


    “哦?老师他有何高见?”


    朱标顿时来了兴趣,身体不自觉地微微前倾。


    他知道,老师总能于绝境中想出匪夷所思的办法。


    刘伯温便将叶凡那套“拍卖造盐权”的方案,连同那三个条件和后续的收费、纳税模式,尽可能清晰地复述了一遍。


    他一边说,一边仔细观察着朱标的反应。


    朱标起初是惊讶,随即陷入沉思。


    手指无意识地在扶手上轻轻敲击。


    叶凡此策,大胆!前所未有!


    完全跳出了传统盐政的框架,简直是石破天惊!


    这其中的利弊在他脑海中飞速盘旋——


    利在于能快速打破僵局,利用民间力量扩大生产。


    同时为朝廷开辟新的稳定财源。


    弊在于……


    这无疑是对祖制的巨大挑战!


    必然会引来守旧势力的猛烈抨击。


    尤其是那些淮西勋贵,绝不会坐视这条财路被他人掌控,定会想出更多办法来阻挠。


    想到淮西勋贵,朱标的眼神骤然变得锐利。


    他们今日敢在工部阳奉阴违,明日就敢在民间竞拍中捣乱。


    甚至可能勾结商户,垄断资格,抬高盐价。


    让这利民之策最终变成害民之策!


    新盐之效,关乎朝廷信誉,关乎民生稳定。


    更关乎他朱标推行新政的决心和能力。


    绝不允许被任何人,任何势力破坏!


    一股强烈的责任感和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阻碍的警惕,让他下定了决心。


    此策虽有风险,但确是打破目前僵局最快,最有效的办法!


    而且,由老师提出,其中必然有更深层的考量。


    他猛地抬起头,目光灼灼地看向一脸忐忑,等待着判决的刘伯温,声音清晰而坚定,带着储君的决断。


    “刘先生,不必忧心了,此事,孤帮你了!”


    刘伯温闻言,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猛地抬头,眼中爆发出惊喜的光芒。


    朱标站起身,语气沉稳,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


    “老师此策,虽有违常例,却直指时弊,利于国家!”


    “你所虑之事,孤亦知晓。”


    “那些魑魅魍魉的手段,孤会防着。”


    “这件事,孤亲自去跟父皇分说!”


    他走到刘伯温面前,沉声道:“你且回去,暗中准备拍卖所需的一应细则章程。”


    “父皇那里,由孤去陈明利害!!!”


    刘伯温看着眼前这位目光坚定,气度沉凝的太子,心中百感交集。


    有绝处逢生的狂喜,有对叶凡的感激,更有对太子魄力的敬佩。


    他撩起官袍,郑重地跪拜下去,声音因激动而有些哽咽。


    “殿下英明!伯温……代天下百姓,谢过殿下!”


    “殿下之恩,伯温万死难报!!!”


    ……


    一炷香左右。


    武英殿内。


    朱元璋刚用完一碗参汤,正拿着布巾擦嘴,动作带着行伍之人的利落。


    毛骧如同幽影般悄步近前,低声道:“陛下,东宫那边,太子殿下已开始着手抽调兵员,遴选匠师,组建三大营的具体章程,都已下发。”


    “嗯。”


    朱元璋从鼻子里哼出一声,脸上没什么表情,眼神里却透着一丝满意。


    他随手将布巾丢在案上,手指敲了敲桌面,“咱之前让你准备的那批匠人,怎么样了?”


    “回陛下,都已准备妥当,随时可以调用。”


    “好!”


    朱元璋大手一挥,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你亲自去办,把这批匠人,连同他们鼓捣出来的那些家伙事儿,全都悄悄塞到工部名下去!”


    “记住,是悄悄儿的!”


    他目光锐利地盯住毛骧,压低了嗓门,带着一股子不容出错的狠劲儿!


    “然后,你去给工部尚书安然那老小子传咱的密旨!”


    “就告诉他,等东宫来要人的时候,痛痛快快地把这批匠人全都交给标儿!一个不许留!”


    “但是——”


    他语气陡然加重!


    “给咱把嘴闭严实了!”


    “谁敢在标儿面前透出半点风声,说这些匠人跟咱有关系,是咱早就备下的,咱活剐了他!”


    “听明白没有?这是标儿自己的本事,是东宫的功绩!”


    “臣明白!绝不会有丝毫泄露!”


    毛骧心头一凛,立刻躬身领命,后背沁出一层细汗。


    陛下这是要把太子殿下每一步路都铺得稳稳当当,还要把功劳全扣在殿下头上。


    毛骧领命,却并未立刻退下,稍作迟疑,又道:“陛下,还有一事。”


    “在太子殿下着手安排之前,御史中丞刘伯温,先后去了叶先生府上和东宫。”


    “哦?”


    朱元璋眉头一挑,来了兴趣,身子往龙椅里靠了靠,嘴角勾起一抹玩味的笑容。


    “刘伯温?他不在工部盯着造盐,到处串门子?”


    “看来是在工部那群蠹虫那儿吃了瘪,没辙了,跑去搬救兵了?”


    他几乎能想象出刘伯温那老倌儿在工部碰一鼻子灰的憋屈样儿,心里竟有点说不出的畅快!


    这老小子平时一副智珠在握的样子,也有今天!


    “他们谈了些什么?”


    朱元璋追问,眼神里闪烁着洞察一切的光芒。


    却在这时。


    殿外却传来了司礼太监特有的悠长宣号:


    “太子殿下求见——!”


    朱元璋动作一顿,即将伸向那情报的手停在了半空。


    他眼中精光一闪,几乎没有任何犹豫,立刻将那份对话记录推到一边,仿佛从未关心过一般。


    脸上瞬间恢复了那副深沉莫测的表情。


    对着殿门方向,洪亮而干脆地吐出两个字:


    “宣!”


    他倒要看看,这刘伯温都跟标儿说了什么,竟让他如此急迫来找自己。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