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阳中午饭是在余队长家吃的,他们聊得还挺投机。
赵阳现在在机关工作,以后,可能还是会下调到县里或者公社历练。趁着这个机会,他先了解一下大队的一些事情,以备不时之需。
下午,大队上成年的社员都到场院了,要进行投票。
“好了,都安静,现在我说一下投票的事情。
工农兵大学的名额就两个,有资格参选的人有五个。为了公平起见,本大队原来的社员和知青点的新社员要分开投票。
你们一共可以投两次,一次给老社员一次给新社员,不可以两次投给一个人。
看见桌子上的木棍了吗,一个人拿两个,分别投到你想投的人前面的篮子里,别投错了。
咱们大队,不整那些见不得人的事情。大伙都秉持着公平公正的选择,投出你们手里的木棍。
现在,都排好队,一个一个开始投票。不要乱,也不要瞎投,要是让我发现有人捣乱,别怪我不客气。”
余队长快速说完,罗队长带着民兵站在一旁维持秩序。
年满十八岁的社员才有资格投票,大伙都好奇最后谁能胜出,所以,动作都很麻利,没有拖泥带水的。
大队长他们在一旁盯着呢,也没有敢故意捣乱的。
想投给谁,之前都想好了,到跟前直接投了。
至于拉关系的事情,之前该做的已经做了,这时候谁也不好多说什么。
先投完的,有一部分回家了,还有一堆事情要做。
也有好信的,留下来等着看结果。
清妍和红姐还有朵朵抱着孩子回去了,人多,天又热,孩子不舒服。
等所有人都投完以后,最后统计票数。
结果很快就出来了,社员这边,名额被余庆林本家兄弟拿到了。
没办法,余家人多。
知青点这边,没有悬念,贺建国票数最多,赵东第二,白荷第三。
白荷心里已经有答案了,只是想看看有没有意外。
现在,结果定了,她也没有什么接受不了的,直接回知青点了。
倒是赵东和贺建国留下来了,他们还有事情没办好。
“大队长,有些事情需要你们做个见证。”
“行,去大队部吧。”
余队长他们已经知道贺建国和赵阳做的交易,他不反对。
“大队长,贺建国同志愿意放弃名额,我呢,一会给家里打电话,明天,会有人过来,给贺建国送入职通知书。
到时候,还需要大队长帮着把手续开了,两个人的关系都要调走。”
赵阳没着急回去,他们拿了人家的入学名额,必须让人家拿到实质的东西。
“行,你们自己商量好了就行。我们大队不会卡着他们的手续的,公社那边,你们需要自己办了。
明天,你们拿申请过来,我把结果报去公社。”
余队长也怕出罗乱,让他们商量好了,没问题了,他再上报。
赵阳也明白余队长的想法,借了大队部的电话,给他父亲打了电话。
赵家那边已经准备好了,明天入职申请就能送过来。
“余队长,真是麻烦你们了。我还有事去一趟公社,明天再过来。”
“麻烦啥,都是我们该做的。”
余队长想着,赵阳这人挺有能力,他们不巴结也不能得罪。以后,万一有需要人家帮忙的地方,也有个面子情。
别的不说,要是他调到这边工作的话,大队批个化肥,农药,柴油什么的,还是方便一些的。
赵阳又和赵东,贺建国交代了几句。
“赵东,建国,你们俩回去以后先不要声张,等一切尘埃落定了再说。”
“知道了,大哥。”
“明白,赵大哥放心。”
赵阳骑自行车走了,赵东和贺建国回知青点了。
事情成了定局,大伙也没啥好说的,恭喜贺建国几句,他这两年做的也确实比其他人好。
而且,大队长他们也算公平公正。社员和知青分开投票,不然,就没他们知青什么事了。
而且,今年有名额,明年也许还会有,大伙在心里卯足了劲,以后要好好表现,争取下一次的名额。
第二天上午,赵阳又回来了。
昨晚,他爸连夜派人把东西送过来。这事,早办完早利索,否则,一旦生变会很麻烦。
在大队部,贺建国拿到了铁路的招工表,都带着公章的。
大队长也没拦着,按照规定,给贺建国办了手续,转了关系。
因为时间来得及,大队长直接去了公社,把工农兵大学生名额的事情落实了下来。
赵阳已经打好招呼,大队这边名单一上报,领导就签了字,赵东上学的事情定下来了。
开学还有一段时间,赵东先回家待一段时间,有些事情,家里还要教教他。
贺建国明天和赵阳他们一起离开,直接去冰城报到。他打算工作稳定以后,再和家里说这件事。
赵阳没留在大队,他要去公社办事。
赵东和贺建国的事情并没有公开,他们还不知道两人明天就离开。
对外,赵东是家里找了关系,给他办了招工回城。
贺建国是开学前回家看看,这是他们和大队统一好的说辞。
大队上也有自己的考量,这样的事情,并不适合摊在明面上说,会有一些不好的影响。
人人都知道,任何时候,都存在资源分配不平等的事情。但是,没放在明面上讨论,就不会有太大的反应。
手续都办好了,贺建国想在离开前和他庆哥说说话。
“赵东,你先回知青点吧,我要找庆哥说会话。
东西明早再收拾就赶趟,也没有太多东西,省的晚上大伙睡不着觉。”
想回城的人太多了,现在大伙还不知道赵东也要走了。不然,心里难受的滋味,他们又不是没尝过。
“行,我知道了。”
赵东和余庆林不太熟,就不去凑热闹了。
贺建国去了余庆林家,他和清妍同一年下乡,一起搭伙吃饭,他们四个关系要比其他人近。
之后通过杨哥,又和庆哥他们熟悉了,他们帮助他很多。
别的不说,好吃的没少吃。
余庆林还真在家,他对谁上大学没兴趣,反正他不想上学。
早上和邵东阳从山上回来,抓了两只老母鸡下来。
第一年养的那些,公鸡已经杀光了。去年的那些已经长大了,今年的也不小了。三年下来,山上的鸡已经有二百来只了。
现在,每天鸡蛋就能捡不少,他和邵东阳隔两天就要去一趟县里,把鸡蛋送去收购站。
当然了,他用的还是大队的名义。
没办法,投机倒把虽然挣的多,但是,风险也大。
这本来就是额外收入,他们也不贪心。
贺建国到的时候,余庆林正在杀鸡,准备做小鸡炖蘑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