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收开始了,整个二道沟大队忙碌起来了。
今年小麦长势不错,雨水充足,麦穗沉甸甸的。
天麻麻亮,余庆林轻手轻脚的起来了,没时间做早饭,先去地里干一气活再说。
清妍怕他空肚子干活伤身体,昨晚特意煮了十多个茶叶蛋。他家别的不多,鸡蛋是足够多的。
余庆林洗漱好,快速的扒了几个茶叶蛋,咬一口,真香!
浸泡了一宿,味道都进入蛋黄里面了,吃起来特别香。
他自己吃了四个,其他的留在盆里,等清妍起来以后再吃。
场院上,大伙陆续到了,分了任务,开始干活。
余庆林和杨树,高大军三人组一起,任务地挨着知青点。
知青点现在有十四个人,其中有几个考上老师了。但是,麦收,学校也放假了,他们也要上工的。
新来的五个知青,一看就是没干过活,动作生疏的很。
余庆林看了一眼新来的知青,没说什么,抡起镰刀,开始割麦子。
贺建国现在是知青点的负责人,安排新来的几个知青跟着老知青学习。不会干可以学,但是,不能不干。
“姐,你怎么样,能行吗?”
邵东阳看了一眼他表姐,有些不放心,就怕她身体受不住。
“东阳,你不用担心,身体累点没什么。”
程媛甩了甩胳膊,她宁可身体累,也不想心累,不想每天担惊受怕。
虽然她们已经离开那个地方了,但是,每天夜里,她还是会惊醒,睁着眼睛到天亮。
那个夜晚,压在她身上的重量,令人作呕的气味,总是挥之不去。
“行,你别逞强,太累的话,我去和大队长说说,给你安排一个轻松点的活计。”
“不要,割麦子挺好的,到处都是人。”
程媛不怕累,不想去人少的地方,她会害怕,会紧张。
“好,好,表姐,咱们就割麦子,咱们割麦子。”
邵东阳不敢再说了,就怕表姐受刺激。
那个该死的肥猪,没打死他真是便宜他了。
两个人不再说话,慢慢的学着怎么使用镰刀。
他们之前待的地方虽然也是农村,但是,家里托了关系,他们年纪也不大,根本没怎么干农活。
现在,一切都得从头学起。
其他知青已经知道了,新来的邵东阳和程媛是表姐弟。
所以,他们走的近,也没人说什么。
不过,新来的钱小兰,居然是钱知青的亲戚,好像是堂妹,这是大伙没想到的。
钱知青什么情况,知青点的人都知道。家里重男轻女,对她不管不问的。
不过,这个钱小兰看起来好像比钱知青好一些。她带的行李和穿的衣服比钱知青那时候好多了。
钱小兰到了以后才知道堂姐已经结婚了,还生了孩子,正在坐月子。
她很惊讶,堂姐后来不和家里联系了,大伯家一提起堂姐就破口大骂,说养了一个忘恩负义的白眼狼,早知道,一出生就把她掐死了。
东北离川省太远,大伯他们再怎么生气也没办法,除了骂几句,什么也做不了。
这次她也要来东北下乡,她妈托了关系,把她下乡的地址换成和堂姐一个地方,就想着,两人能相互照顾一下。只是她们没想到,堂姐不仅结婚了还生了孩子。
红姐看到堂妹的时候,也挺惊讶,没想到,堂妹会来这边下乡。
钱家重男轻女是家族特性,不过,二婶为人比较强势,她对女儿护得紧,奶奶和二叔他们也没办法。
“堂姐,你过的好吗?”
“挺好的,你怎么来这边了?”
红姐知道小兰误会了,以为她是被迫的。
“我高中毕业了,没有合适的工作,只能下乡。我们这批下乡的,大部分都要来东北。
我妈送了礼,特意把地址改成这里,想着能和堂姐有个照应。”
红姐想想也是,小兰上面一个哥哥,比自己还大一岁,应该结婚了,她下面还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年纪要小一些。
她妈结婚虽然比二婶早,但是,头两个孩子都没站住,她是第三个孩子了。
她妈盼了那么久,结果,生下来的不是心心念念的儿子,居然是一个丫头片子,失望之情可想而知。
尤其,她二婶生的儿子比她大一岁,算是钱家的长孙,这也是她妈对她不管不问的主要原因。
“来了就好好跟着上工,咱们二道沟大队环境挺好。大队长和大队干部为人不错,只要老实上工,就不会饿肚子。
至于我的事情,你不要和家里说太多。虽然我家人不太可能过来找我麻烦,但是,以防万一,还是不要说了。”
红姐对家里彻底死心了,一点也不想和他们联系。尤其,现在她有了自己的孩子,心思都放在这小家伙上了,更不会想娘家怎么样了?
“知道了,我不会说的。
堂姐,姐夫对你好吗?”
“我是自愿结婚的,不是遇到不好的事情,别瞎想。
你姐夫家没什么人了,我俩一起过日子,现在还有了孩子,日子好着呢。”
钱小兰知道堂姐不是遇到不好的事情才结婚的,心里松了一口气。她堂姐已经过的很不容易了,要是再遇到不好的事情,那也太苦命了。
钱小兰在堂姐家吃了一顿饭,也见到了堂姐夫。堂姐夫对堂姐很好,是那种很自然的好,不是装出来的。
知道堂姐过的不错,钱小兰也为她高兴。至于大伯一家,她不想搭理。
知道堂姐在坐月子,关于大伯家的事情,她一个字也没提,留下从老家带来的特产就回知青点了。
知青点在贺建国的管理下,大伙还算团结。
现在,所有人都在一起搭伙吃饭,包括新来的五个知青。
人多,分配好任务,也不会有太大的矛盾。
整个知青点,欣欣向荣。有自己的菜园子,养了鸡,今年还养了两头猪。
大伙都想回城,但是,能回城的太少了。
人一批一批的来,回去的没几个。
回不去城,生活还得继续。
最早来的都有四五年了,家里能继续邮寄东西的不多了,大部分人需要自给自足。
不老实的上工,挣工分,就得饿肚子。
新知青看着老知青,有样学样,自然是跟好的学好的,跟坏的学坏的。
二道沟大队的知青点属于良性循环状态,他们自己过的不错,大队上的人看他们也挺顺眼。
两方相安无事,和平共处,都挺满意。
余队长他们去公社开会,还被表扬过,因为他们大队的知青和社员关系融洽,没有发生矛盾。
七三年了,下乡活动还没有结束,这一批知青可能不是最后一批。
以后会怎么样,现在谁也不清楚,大多数人都没有目的的活着,被时间推着向前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