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秋意深沉,远在深山的忘机庐便也愈显幽深。
山风穿过竹林,带起一阵“簌簌”声响,卷着几片枯叶,自窗棂缝隙飘入,落于灯火通明的书房内里。
陈安缓缓放下手中那卷古朴竹简,眸光深邃,心神依旧沉浸在方才所见的玄奥文字当中,生出几多思绪。
“天地有五仙……”
他口中轻声呢喃,将这些第一次所见的文字在心头反复揣摩。
这竹简上所记载的并非是像表面意思般,将仙人划分为从低到高的五个等阶。
恰恰相反,它所阐述的是五条截然不同,却又殊途同归的修行道路,以及其最终所能证得的五种长生道果。
其一,曰“天仙”。
此为仙道之极致,需得功行圆满,彻悟大道本源,方能超脱于天地之外,不入轮回,与道同存。
此辈中人,形神俱妙,不受万物拘束,是为修行者所能追求的最高境界。
其二,曰“神仙”。
神仙者,虽未曾完全超脱,却也已然是阴阳纯粹,神魂不朽。
修行有成之后,可舍弃肉身,以阳神之躯飞升天阙,于天宫之中受领仙职,掌管天地秩序,位列仙班,是为神明。
其三,曰“地仙”。
地仙者,不悟大道,只求长生。
其于尘世修行,采天地之灵机,炼日月之精华,虽未能超脱三界,却也可得寿元悠长,驻世不老。
此辈多隐于洞天福地,与山川同寿,不问世事。
其四,曰“人仙”。
人仙者,固本培元,性命双修。
于肉身凡胎之中修成纯阳不漏之体,百病不侵,寒暑不扰,虽终有寿尽之日,却也能尽享天年,安然坐化。此为修行之基,万法之始。
其五,曰“鬼仙”。
鬼仙者,乃修行之人舍弃肉身,以阴神出游,专修性功。
其虽能脱离轮回,却也阴质未褪,难见天日,需得历经轮回转世,方有一线生机勘破迷障,转为神仙。
此道凶险,多有不测。
陈安将这五仙之道于心中一一剖析,两相对比之下,渐渐有所明悟。
“天仙大道,缥缈难求;鬼仙之路,凶险非常。”
他缓缓摇头,心思绪转动。
“至于那神仙一说……”
陈安想到了八仙中的曹国舅,曹文逸真人曾言,其堂兄曹佾不过一介凡俗郡王,七十善终,何曾有过什么入山学道之事?
“由此看来,所谓的神仙、天宫,怕也只是前人美好的臆想罢了。”
“若真有那般戒律森严、等级分明的天庭存在,又岂会坐视这方天地灵机日益衰竭,以至末法降临,断了后人修行之路?”
陈安心头愈发澄明。
他更倾向于相信,上古之时,那些修行有成的先辈高人,或许会因为地域、法门之间的不同,进而各自形成独特的修行体系。
一如楚地神话中,有东皇太一、云中君镇守一方;中原大地,亦有道家先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
这些,或许便是那个辉煌时代所留下的,最后的余晖。
“只可惜……”
陈安悠悠一叹,眼中闪过一丝复杂。
“时过境迁,沧海桑田。”
“如今身处这末法之世,灵机如线悬,大道似海深。”
“莫说是那天仙大道,便是想修成一地仙、人仙,于这世间安稳驻世,也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
这五条路,无论哪一种都已经没了走到尽头的可能。
他缓缓闭上双眸,神念沉入识海。
只见那片本是混沌杳冥的识海之内,一尊与他容貌一般无二的圣胎盘膝而坐,宝相庄严。
而在圣胎的眉心所在处,有一枚通体由无数玄奥纹路构筑而成的紫色符箓,正散发着温润的光华,缓缓转动。
“古法已末,前路断绝。往后这世间修行的唯一出路,或许便也只能看我所开创的这条新道之上了。”
陈安心头暗道一声,一颗修行道心愈发坚定。
经过这三年来日夜不辍的推演与完善,当初那个仅仅停留在构想阶段的“授箓”之法,如今已经初具其形。
与修行四境一般无二,陈安将此新道的修行同样划分为四个境界,分别对应白、蓝、紫、金四色符箓,等阶次第而上。
凡受箓者,只需持之以恒,皆都可以借着这枚由他亲手种下的“符箓真种”,自行吞吐适合自身的天地万物之“性”,不断精进。
等到后者修行有成,到了二境之后,同样可以用他自身的真气、法力凝结出新的符箓种子,为弟子授箓。
如此无需陈安亲自授箓,也可以一代代传承无忧。
当然了,由于创法此道的陈安以及尚也只处于三境当中,对于此道的四境也只是推测,不见全貌。
但未来,他总有一天会步入此境,甚至更高的境地。
而作为此道的第一位受箓之人,时迁这两年来的修行进展,陈安亦是尽收眼底。
其人虽天资平平,可如今一身修为,却也早已远胜那些所谓的江湖高手。
“时迁一人之功,已足可验证此法可行。”
“也是时候,将此法传予长生门其他人了。”
陈安缓缓睁开双眼,内里神光内敛,闪过几分通明。
“不过,此事倒也不急于一时。当循序渐进,长者优先。”
他已然打定主意,待此间事了,便先为清虚子、马灵、严华等几位相熟的道友一一授箓。
有他们几位修为不俗之人相助,日后这门新法推行起来,亦可事半功倍。
再到往后的话,便可以将此法广布天下,二境修士自然可以转修此道。
有成后,就可以为普通弟子授箓。
正当陈安心中思绪流转,规划着未来种种之际。
门外,有山庄中人禀告。
“庄主,四喜大掌柜回来了,正在前院等候。
“哦!”
陈安闻言,脸上露出一抹笑意。
起身将那卷记载着五类仙人描述的古朴竹简妥善收起。
“古老的修行太过久远,于我而言不过是镜花水月,可为借鉴,却不必尽信。”
“与其相信过往,倒不如关注眼下。”
如此一念,推门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