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7章 《不说再见的我们》

作者:李青山山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于他而言,有戏演已是幸事。


    他是真心热爱表演这门艺术,虽不至于到戏痴的程度,但确实能在揣摩角色时品出独特的趣味。


    若非如此,也不会不上不下在这个圈子里浮沉多年仍不肯离去。


    花大富分析时,他也在心中暗自权衡。


    这些剧本大多只是人物小传和故事梗概,因此他浏览得极快,捕捉着关键信息。


    扫过花大富重点推荐的几本后,他又将剩余剧本快速过了一遍,发现确实如经纪人所言,能送到他手中的都已算其中的上乘之选。


    不存在什么漏网之鱼,剩下的本子,有亮点,但或多或少都有各自的毛病。


    因为令郁过本子实在太快,花大富都要怀疑他是在做样子了。


    但令郁很快便将两份本子单独抽出来推到花大富面前,问道:


    “这两个本子我觉得都还行,可以一起接吗?档期有没有冲突?”


    他问得直接,眼神透着认真。


    即便再喜欢的角色,也要考虑现实因素,不是说令郁想,就必须得到。


    花大富接过一看,眉梢微挑。


    一份是青春校园剧的男二,另一份是仙偶的男三,恰好都是他属意决定为令郁接下来的项目。


    这样的默契让他不禁重新打量起眼前这个少年——究竟是巧合,还是确有眼光?


    抬眼时,只见令郁慵懒地倚在沙发里,正啜饮着已然冷却许多的咖啡。


    察觉到视线,他疑惑地挑了挑眉,这个随意的动作却因那张过分精致的脸而显得摄人心魄。


    花大富收回视线,垂眸暗叹:妖孽啊妖孽,小祖宗这样的身段和脸蛋,幸好他下手够快,否则还不知道要花落谁家去了。


    这么一看,他之前所下的令郁草包脑袋的定论要打个问号了。


    或许只是前些时候心性未定,如今对真正感兴趣的领域,倒是显出了几分难得的悟性。


    “档期是能够排开的,但连轴转的话会很辛苦,你确定能调节过来?”


    即便这两个本子本就是花大富的首选,但艺人主动提出和被动接受终究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前者会更好打预防针一些,艺人自觉性也会更强。


    “而且一旦定下来,表演课就要立刻跟上了。”花大富强调。


    令郁神色坦然,说道:“我没问题。”


    不论任何行业都需要持续输入。


    他并不傲慢,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做就能真的靠这张脸和原来的演技老本吃一辈子。


    人外有人,令郁很多时候内心戏多,漫不经心的玩笑话也多,可一旦涉及专业相关他都会认真对待的。


    令郁始终相信,怀着适当的敬畏之心能让他走的更远。


    “那好,我这就安排。”


    “时间合适不出意外的话,校园剧会先开机,到时候进组我会跟,后续更多跟组对接我会交给小覃。”


    花大富拿出手机做好工作标记,考虑到令郁新人新组新气象。


    开机的时候他肯定会在,但不可能跟全程,所以接下来和令郁接触更多的会是另一位执行女经纪人,姓覃,此外跟组助理团队什么的,再另算。


    离开公司时,夜色渐沉。


    令郁被好生送回到公司分配的公寓,看着花大富效率极高发来的密集课表,突然想起件事。


    他现在这具身体19岁,正常情况下应该是上大学的年纪。


    可是花大富一次都没提过这件事情,要么事先处理好了,要么就是原主学习太差没考上不读了。


    搜索百科没具体写,令郁猜想多半是前一种,最有力的佐证就是


    ——当想黑一个人的时候,那肯定是恨不得八百年前尿裤裆的事儿都给你翻出来。


    真没读了就目前这个黑粉攻击力最强的时候不可能放过这点,怎么说比起违心骂令郁是丑货,这种“实锤”显然更有杀伤力一些。


    令郁心下松了口气。有公司兜底就好,姑且能将这事儿暂且放到一旁。


    不是不重视,问题的关键在于他自己就是学渣一枚。上辈子考电影院校文化分都是发了狠忘了情才莽上去,他的底线就是不辍学,至于其他的……


    emmm到底是谁在喜欢上学啊~


    老实说,令郁能主动想起来有这么一回事儿就不错了,演技课这些艺术课程他能hold住,文化课啥的…咳咳,还是不要丢人现眼了。


    丢自己的脸不说,还丢粉丝的脸,届时洗地的辛苦只有令丝知道?_?


    令郁长长叹了口气,决定还是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遨游。


    他点开阅读软件,搜索起那部校园剧的原著小说。


    没错,这又是一部小说改编剧。


    不知从何时起,影视圈对IP改编的狂热已经到了近乎迷信的地步。


    表面上看,热门小说自带流量、经过市扬检验,似乎降低了投资风险。


    实则暴露了整个行业的浮躁,再没人愿意静下心来打磨原创剧本。


    恰巧又有许多改编后收获了不斐成绩的案例,无论口碑如何,夸的多还是骂的多,就说是不是火了,有没有掀起话题讨论度就完事。


    于是,在影视剧受众人群更广的情况下,只有淑芬们受伤的诡异局面达到了。


    其实淑芬们最开始对于改编还是很包容的。


    毕竟心爱的作品影视化,意味着作者能获得更丰厚的回报,从而有动力创作出更好的作品,自己也能陪着书中角色再走一遍人生路。


    但随着一部部魔改剧的诞生,如今淑芬们听到心爱小说要改编,第一反应往往是眼前一黑。


    某些改编甚至离谱到——若不是挂着原著人物名字,根本看不出与小说有任何关联。


    甚至于连尊重原著都做不到,改的那叫一个面目全非。


    所谓的“改编”,倒更像是以过审做筏子借壳上市的全新神奇生物。


    令郁虽未涉足过决策层,但他心中自成一套逻辑,他觉得这本质上是创作环境恶化的结果。


    资本追逐快钱,只求项目稳妥“保胎”,导致原创编剧无处施展。


    为了混口饭吃接了改编的活儿,而那些接手改编的编剧,有谁不想证明自己的能力一战成名?


    可无奈于拿到手的本就是半成品,只能大刀阔斧地“创新”,最终陷入用力过猛的怪圈。


    更根本的矛盾在于,小说作者与影视编剧的创作逻辑天然不同。


    文学作品的精髓,往往藏在字里行间的气韵里。


    作者笔下的高光时刻,编剧未必能准确捕捉。


    而编剧追求的戏剧冲突,又可能破坏原著的叙事节奏。


    当两种创作理念激烈碰撞时,最终呈现的,常常是个四不像的缝合怪。


    “《不说再见的我们》?”


    令郁轻声念出书名,指尖在屏幕上缓缓滑动,点开了第一章。


    这部剧的编剧正是原著作者本人。


    还是相当幸运了,会写小说未必能写好剧本,这位作者显然是个例外。


    她过往操刀的改编作品,或许不是部部爆款,却总能保持稳定的水准。


    既然是亲妈执笔,原著就更要细细研读。


    剧本或许会调整表现形式,但故事的精魂必然深藏在字里行间。


    这部小说不算作者最热门的作品,带着些许古早校园文的青涩痕迹。


    人物设定不可避免有些许浮夸,却依然能看出其塑造角色的用心程度,也有很多受众书迷。


    故事聚焦一群高中生在青春迷惘中的蜕变,没有狗血的堕胎、车祸,有的只是如细刺扎心般的酸涩。


    那些未能说出口的告别,那些极端又纯粹的爱恨,都化作成长路上最隐秘的伤痕。


    篇幅不长,令郁很快便将全书看完了。


    整体来看,这个故事很适合改编:主线清晰,冲突鲜明,正好撑起十多二十集的体量。


    尽管某些隐晦的心理描写需要影视化处理,但以今天拿到的剧本大纲来看,核心依旧保留得相当完整。


    令郁起身从包里拿出自己从大福办公室顺的新笔记本,翻开空白页,蹲在沙发与矮几中间,开始构建自己的人物小传。


    这是他的个人习惯,能够更好的帮助他吃透角色,通过梳理填补角色的人生历程,将纸片人一点点喂养成有血有肉的存在。


    观众不是瞎子,演员有没有认真理解,放在荧幕中真的很明显,特别是放在演技派众多的剧集中,那才是灾难降临,你和别人乃至整个剧情线都会脱节。


    令郁对自己有要求,哪怕演的是偶像剧,也不想用一个表情应付所有戏份。


    即便那样粉丝也会捧扬买单,但他不要!


    夜渐深,令郁腿蹲麻了,转移阵地回了房间,坐在书桌前慢慢写,台灯将他的侧影投在墙上……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