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同志,你说这是咱们山上的东西?这是什么树的汁水?怎么看起来黑乎乎的?”
“我看着倒是像红糖水似的。”
江若初把小小玻璃瓶子递给王庆江。
“王伯伯,这是梨膏,用我们大队山上的梨子制作而成,这梨膏有清热解毒,化痰止咳的作用,是我自己做的,这个总能收下吧?”
“江同志,你是说山上那片梨树林子吗?就是很远很远的那片?”
“对啊,就是那片梨树林子,之前不是说要去跟公社领导谈集体副业的事么?咱们的梨子,除了可以销售出去以外,剩下的小一点的梨子,或者有磕碰的梨子可以用来做梨膏,一梨多用。”
村民们难掩激动的心情。
隔壁的桃花村就是有集体副业的,他们村子有个老木匠,会做家具。
村里有很多小伙子跟着学。
做出来的桌子椅子统一卖出去,听说挣了不少钱。
可把他们梨树沟大队羡慕坏了,奈何人家老木匠只肯教本大队的人。
不外传。
他们村子没有什么手艺人,也没有会做买卖的人。
大队长李国正倒是有一颗爱民之心,带着村民们研究过几个副业,最后都没发展起来。
村民们信心受挫,这事也就没人再提了。
王师长听说过这东西,打开盖子闻一闻:“丫头,还有没有?再给伯伯拿几罐?”
“得嘞,王伯伯,我一共就做了十罐子,都给您拿走。”
虽然他们之间没有过多的言语。
一个送,一个要。
但是江若初心里明白,只要王师长肯收就行,送出去的东西就像后世的电视广告一样。
一传十,十传百,只要东西好,就不愁销路。
到时候不用她出去怎么宣传。
就会有厂商主动找上门来,坐在家里等着就好。
王师长心里也明白,没有太多的言语,默默帮忙。
他这种地位的人,认识的人自然很多。
只要是好东西,就有人认。
梨膏这东西从唐朝就有了,会做的人自然不少,但是选用的梨子不同,做出来的效果也不同。
熬制梨膏除了用到梨子以外,还有其他几样食材,食材的用量,火候,手法。
全都会影响到最后的效果。
目前只有她手里有这个秘方,村子里也只有她会做。
“这可是好东西!乡亲们,我收了这梨膏,也算是收下了大家的心意,大家请回吧。”
村民们不再继续围着部队的车辆。
纷纷依依不舍的挥手再见。
紧接着,大家视线又转移到了江若初身上。
“江同志,那片梨树林子真能挣钱?我们大队之前也组织过几次副业,但是都没搞起来,不是产品质量不过关,就是销售不出去,没人要。”
李国正想起之前的几次失败经历,有点不敢搞了。
村民们赚不到钱,白耽误工夫,抱怨声连连,他这个大队长更是自责自己的无能。
“当然能,就是那片梨树林子离村子有点远,又只能人工运输,大家要是想挣这份钱,可能要搭上很大的辛苦。”
“只要能挣钱就行,吃苦总比吃土强吧?”村民们附和着。
虽然王师长这次来梨树沟大队,按照每家每户发了同样多的粮食。
可是有的人家人口多,有二三十口,有的少,也有十几口子。
粮食终究是挺不了多少天的。
秋收以后,很多人家已经改成一天一顿饭了。
还是稀的,不然真的熬不过这个冬天。
王晴晴总是那个带头唱反调的人。
她嘲讽道:“一个个的饭都吃不饱,还有力气干那么重的活?别回头晕死在半路上,最后没被饿死,再被累死了!”
跟她一样想法的人,大有人在。
李大国,就是跟着王晴晴一起给江家泼粪的那个男知青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江同志的想法倒是挺好,但是真执行起来,困难重重,那么远的山路,还有猛兽出没,每天能运输多少梨子?别回头这边的梨子都快放烂了,那边的梨子还一时半会儿运输不过来,最后整体运输出去又需要成本,又需要时间,最终发到村民手里能有几个钱?”
李大国是从城里来的知青,他深知,这种买卖,最吃苦受累的就是老农民。
而挣的最少的往往也是老农民。
他家里每个月都会寄钱和吃的,他不愁吃穿,并不想参与这件事,主要是他吃不了这个苦。
王晴晴也不想干,但是她家里来信了,说她回城的事确定没戏了。
她现在目前的状况,要么就嫁给个城里人,要么就只能在村子里找个人嫁了,以后还能混上口吃的。
否则就光靠她自己,很难在村子里生存下去。
江若初已经核算过成本了。
秋收以后,整个大队已经闲了下来,时间成本等于零。
梨子是大自然给的,成本也是零。
运输方面,她还要跟工厂协商,看看能不能她们把梨子的价格压低一点,运输费工厂出。
要是还没挣钱,就让村民们先出运输费的话,大家肯定是不会同意的。
以后慢慢的挣钱了再说。
其实大家主要还是担心好一通折腾,结果没挣到啥钱。
但是很多事,若是只停留在想的阶段,那就只剩下想了。
想做的事,就尽力去做,去不断的尝试。
“大家所有顾虑,我都有考虑,集体副业想要做好,肯定会有这样,那样的困难,怕困难就不做了么?当然了,这次副业是个人选择,愿意干的,明天可以到我家新房那边,大家一起商量一下。”
江若初已经跟大队长去找了公社领导。
公社领导对于自力更生的大队,当然是支持的,已经联系了省内几家饮料厂和制药厂。
只要原材料能保证质量,这些厂子都愿意收。
当然运输成本越低越好,梨树沟大队贫穷落后的原因就是距离哪里都太远。
现在就差点价格协商方面,李国正推荐江若初去跟厂商谈价格,他觉得这丫头嘴皮子利索。
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江若初当然也愿意,除了能为大队做事以外,她当然也有自己的小心思。
毕竟从质量把关到整个事情的协调,再到梨膏的秘方,都少不了她。
今晚。
梨树沟大队很多村民整夜未眠。
集体副业是大事,有的人担心白费功夫,可又担心万一自己不参与的话,若是别人真的挣了钱,又会羡慕。
王晴晴在知青点里拉拢了一部分人,开了个小会。
“咱们都是城里来的人,现在大厂经营的多难啊,生意本就不好做,江若初就是痴心妄想,还想跟大厂做生意?她就是欺负老百姓什么都不懂,没准她能从中得到什么利益,只要咱们都不干,没人支持这个副业,这摊子就支棱不起来!”
“对!咱们都不干,我本来就不想干,好不容易秋收结束了,终于能歇歇了,还干活?”
“我也不干,我平日吃的少,发的那些粮食够我吃了,饿不死就行。”
知青们这次出奇的意见一致,全都不想参与这次副业的事。
康思思为了拉拢关系,也参与了这次会议。
“你们说,他们那些干集体副业的人,会不会趁着每天进山的机会,挖山上的集体财产拿去卖?”
康思思的话,让大家陷入了沉思。
“对啊,若是这些人团结起来,谁也不往外说,偷偷的干呢?到时候他们拿着集体财产挣来的钱,天天吃肉?我们吃糠咽菜?”
“那咱们也干,不为别的,就为了监督他们,也得干啊。”
康思思又道:“话说回来,梨子也是大队集体财产,他们说拿去卖就卖了?就算咱们什么也不干,卖了钱也应该有我们的份!”
“康同志说的言之有理!走!我们现在就去找大队长!”
不一会儿的功夫,李国正家的院子里便挤满了人。
而康思思却来到了江家的门口,抬起手想敲门,却又有些犹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