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55章 从讲述职场到参与规则,桑晚的蜕变

作者:诸事大吉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我的职场》最终选择与一家规模不大但以口碑著称的网络平台合作播出。


    播出前,没有任何预热宣传,桑晚和剧组的其他相关人员只发了一条微博:“明天起,每晚八点,《我的职场》与你见面。愿每个职场人,都能被温柔以待。”


    开播第一天,收视率仅 0.3,网络播放量也平平无奇。


    Amy姐急得睡不着觉,打电话给桑晚:“晚晚,我们是不是还是得投点推广?买几个热搜位也好啊!”


    桑晚却异常镇定:“Amy姐,别急。好剧如同美酒,需要时间发酵。我们要相信作品自己的力量,相信观众的判断力。”


    果然,凭借着桑晚自身带来的巨大关注度、剧集过硬的质量以及前期真实Vlog积累下的良好路人缘,口碑开始悄然发酵。


    播出第三天,剧中“林野为被PUA下属维权,怒怼资本方”的高能片段被观众自发剪辑下来,在各大社交平台疯狂传播。


    #原来这就是职场PUA#、


    #林野谈判杀疯了#、


    #希望我的职场也有个林野#


    等话题接连冲上热搜榜首,引爆全民讨论。


    无数网友在话题下倾诉自己的类似经历:


    「去年就是因为被领导持续否定、人格侮辱才抑郁离职的,看完这段哭得不行,要是当时有人能这样拉我一把就好了……」


    「这根本不是演戏,这就是我的日常!编剧是不是在我工位下装了摄像头?」


    「好真实的剧,但又不落俗套,太有意思了!」


    还有职场博主专门做了“《我的职场》职场知识点解析”,详细讲解“遇到 PUA该如何维权”“怎么收集加班证据”,甚至有律师在评论区免费提供法律咨询。


    追剧热潮迅速形成。收视率一路逆袭,从0.3%飙升至1.8%,网络总播放量突破20亿,豆瓣开分高达8.7,并稳定在8.5分以上,成为当年毫无争议的最大“黑马剧”。


    《我的职场》凭借其爆棚的口碑和引发的巨大社会讨论,影响力早已突破了网络平台的界限。其展现出的积极正向的价值观和强大的现实意义,引起了主流电视媒体的高度关注。


    番茄电视台,作为一家以播出高品质现实题材剧集而闻名的一线卫视,敏锐地捕捉到了这部剧的巨大潜力和独特价值。


    台领导在内部会议上明确指出:“《我的职场》不仅仅是一部成功的商业剧集,更是一次现象级的社会对话。它精准切中了当代职场人的痛点和期盼,其倡导的公平、正义、反对PUA的理念,与我们电视台倡导的‘关注现实、服务大众’的定位高度契合。我们必须尽快拿下!”


    就在网络平台播出尚未完结、剧情讨论度正值巅峰之际,番茄电视台以极高的效率和诚意,迅速与《我的职场》剧方达成了电视独家首播权的协议。


    一时间,“《我的职场》上星番茄台!”的消息再次刷屏。


    上星播出,意味着《我的职场》触达了更广泛、更下沉的受众群体。


    许多父母辈的观众通过电视收看了此剧,开始真正理解子女在职场中可能面临的困境,家庭饭桌上的话题也多了一份相互理解的共鸣。


    “囡囡,电视里那个领导骂人的样子,你上班会不会也遇到?”


    “妈,现在好多了,但以前确实有点…”


    “哎哟,那可不能忍着!学学电视里那个林野,该硬气就要硬气!”


    收视率再次迎来一波强劲增长,番茄台同时段的收视排名一跃进入全国前三。


    网络热度与电视收视形成了完美的双向赋能,将《我的职场》的影响力和社会价值推向了又一个高峰。


    最让人意外的是,《我的职场》不仅吸引了普通观众,还引发了“职场反 PUA”的社会讨论。


    多家企业组织员工观看剧集,学习“如何维护自身权益”。


    某互联网公司甚至根据剧中的情节,修改了“绩效考核制度”,明确规定“不允许以‘能力不足’为由辱骂员工”“加班必须支付加班费”。


    最令人瞩目的是,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官方平台也转载了剧集片段,将其作为“职场权益保护普法宣传”的典型案例,向广大劳动者和企业推荐。


    年底,第75届白玉兰颁奖典礼上,《我的职场》成为最大赢家,包揽“最佳影片”“最佳编剧”“最佳女主角”三项大奖。


    当桑晚身着晚礼服,走上领奖台,接过奖杯最佳女主角奖杯时,她说:“这座奖杯,它的重量不属于我一个人。它属于《我的职场》剧组每一位熬夜打磨剧本的编剧、每一位精益求精的幕后工作者、每一位倾情付出的演员。它属于每一个相信‘好故事’拥有改变现实力量的人。”


    更令人瞩目的是,颁奖典礼结束后,国家广电总局邀请桑晚参加《影视行业制作规范》修订座谈会。


    会上,她提出的“剧本共创机制”“幕后人员分红制”等建议,被逐一纳入规范条文。


    座谈会结束后,广电总局副局长拍着桑晚的肩膀说:“桑晚同志,感谢你为我们行业带来的这股清新务实之风。希望你能继续做‘行业的微光’,照亮更多好故事的路。”


    桑晚笑着点头。


    她知道,此刻的她,已经完成了从一名“被动等待选择”的演员,到一名能主动“参与制定行业规则”的引领者的蜕变——这比任何奖项都更有意义。


    而此时的“星芒工作室”,早已不是当初那个小团队。多家平台主动抛出橄榄枝,提出“定制剧合作”,承诺给予“剧本终审权”“选角决定权”。


    很多怀揣梦想的优秀新人导演、编剧将这里视为圣地,争相投递简历,工作室的项目储备已经排到了两年之后。


    桑晚站在工作室的落地窗前,看着楼下忙碌的员工,想起半年前那个“离经叛道”的决定,突然觉得,所有的质疑和困难,都成了最好的勋章。


    她拿起手机,给周屿发了一条消息:“周导,下一部剧,我们拍‘社区养老’怎么样?我想讲讲老年人的故事。”


    很快,周屿回复:“随时待命,桑总。”


    桑晚看着屏幕,嘴角上扬——她的“行业规则制定者”之路,才刚刚开始。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