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旅部非遗保护司的会议室内,气氛凝重得几乎能拧出水来。
李司长猛地将一叠厚厚的审计报告摔在桌上,发出“砰”的一声闷响。
“简直无法无天!”他极力压抑着怒火,“该县申报的那个所谓的‘苗族银饰传承基地’,报上来的县级非遗传承人名单,经核查,有一半是假的!
那个领头的老太太,审计组去的时候,她连银錾子都拿不稳,一问三不知,根本就是当地一个企业老板的远房亲戚,拿来充数的!”
会议桌两侧,工作人员们脸色铁青。
负责具体审计工作的科员小张猛地抬起头,他推了推眼镜,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愤怒:“不止是人头造假,司长,您看看这个。他们上报的‘非遗展示馆’装修费用,高达800万!
我们实地核查看过了,就是把一个废弃的旧仓库草草刷了层白漆,换了两扇最便宜的铝合金门,里面的所谓‘展柜’就是旧课桌铺了块绒布!满打满算,成本绝不超过10万!剩下的七百多万,就这么凭空蒸发,查无对证!”
会议室里响起一片压抑的抽气声。
愤怒是真切的,但更多的是无力。如今审计团队虽掌握了“项目虚报”的初步线索,但涉及的资金流水经过多层拆分,部分关键凭证被人为销毁。
当地官员与企业更是“口径一致”,一口咬定“传承基地还在建设中”“账目待完善”。
没有实锤证据,就无法对涉案人员采取强制措施,2000余万元的非遗保护资金,眼看就要变成一笔“查不清、追不回”的烂账。
“或许……我们可以联系‘瓜田守护者’。”沉默许久的副司长突然开口。
他目光扫过露出疑虑的众人,补充道:“之前的几次公共事件,无论是网络清朗行动还是救灾物资监督,这个账号都展现出了超凡的信息挖掘和溯源能力,而且其立场始终站在公义一方。或许,它能提供我们常规手段无法触及的视角。”
李司长眉头紧锁,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
“瓜田守护者”的身份始终是个谜,贸然将涉及国家资金的敏感案件线索交出,风险不小。
但看着桌上堆积如山的审计材料,想到那些真正需要资金支持的非遗传承人,他最终咬了咬牙:“……可以尝试。走加密渠道联系,只提供基础审计疑点,不透露具体涉案人员信息,先看看对方的反馈。”
当晚,桑晚就收到了一封来自“国家文旅部非遗保护司”的私信。当她点开附件,看清内容涉及非遗保护资金被大规模蚕食时,眼神瞬间冷了下来。
非遗保护资金,是无数濒临失传技艺的救命稻草,也是国家推进“保护非遗”计划的重要保障,她绝不能容忍有人从中作梗。
“系统,”桑晚对着脑中系统轻声下达指令,“检索某县‘苗族银饰传承基地’项目的全链路信息。”
过了好一会儿,系统的机械音响起:
【发现异常关联。】
【一、项目申报主体‘韵图文化公司’,实际控制人为该县副县长王某某妻弟;二、项目申报材料中所有‘省级非遗传承人’资质证明文件,均系伪造,伪造公章与‘韵图文化’内部编号为073的刻章设备匹配度99.7%;三、800万项目资金中,超过600万以‘高端建材采购’名义支付至‘鑫诚建材公司’,该公司为空壳公司,注册法人失联,其最终收款账户关联王某某之子在海外开设的私人账户。四、资金流转路径刻意经过七层嵌套,并伴有关键节点凭证人为删除痕迹,已尝试进行数据恢复……】
桑晚凝视着屏幕上那条被系统用醒目红线标注出的利益输送链,不禁感到一阵寒意,这些人也太胆大包天了!
她没有停下,继续下令:“扩大检索范围,核查该副县长王某某及其关联企业经手的所有文化类、基建类项目。”
果不其然,更深更大的黑洞被迅速揭开。类似的“刺绣传承基地”、“蜡染工坊”等项目,如同复制粘贴般一样,以同样的方式贪污不少经费,涉案总金额迅速攀升至惊人的5000万元。
为确保证据链完整,桑晚让系统生成了一份“可视化证据报告”。从项目申报的“伪造材料”,到资金流转的“多层拆分”,再到涉案人员的“亲属关联”,每一个疑点都附带截图、录音、银行流水编号,清晰得如同刑侦案卷。
三天后,非遗保护司收到了一封来自‘瓜田守护者’的回复,只有一个加密压缩包。
解压后,那份名为《某县非遗项目资金异常问题可视化分析报告》的文件,其严谨程度、证据的充分性和直观性,远超他们的想象。
就连那些被销毁的“关键凭证”,也被完完整整地列在其中。
他们耗费数月无法突破的壁垒,在此份报告下一览无余,每一个疑点都有确凿的电子证据支撑,形成了完美的闭环。
“立刻联系纪检委,同步证据!”李司长的声音带着压抑不住的激动。纪检部门根据桑晚提供的证据,迅速成立专案组,采取“突袭式”调查。
在涉案副县长参加“非遗工作座谈会”时当场将其控制,同时查封“韵图文化公司”的办公场所,搜出了私刻的公章、伪造的传承人资质文件。
面对铁证,副县长和涉案企业老板心理防线迅速崩溃,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最终,超过4000万被挪用资金被全额追缴回国库,等待重新投入到真正的非遗保护事业中。5名主要涉案官员被开除党籍、公职,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审理,相关企业被永久列入黑名单。
更重要的是,国家文旅部以这个案例为基础,联合财政部出台了《非遗保护资金监管指南》,要求所有非遗项目必须“线上公示传承人资质、实时上传资金使用凭证、接受公众监督”,还特别加入了“信息追溯”条款。
消息公布那天,桑晚收到了非遗保护司发来的一条私信:“瓜田守护者’同志,感谢您为守护文化根脉付出的努力。资金已追回,正义得以伸张。”
桑晚看到私信,简单地回复:“这是我该做的。守护非遗,就是守护我们的文化根脉。”
她关闭窗口,随手点开“保护非遗”项目的后台管理系统。一条新更新的动态跃入眼帘——那是贵州苗族银饰传承人杨阿婆发来的照片。
照片里,阳光洒在崭新的传承基地工地上,几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手把手地教年轻学徒们錾刻着精美的银饰图案,每一道纹路都闪烁着传承的希望。
照片下方,是杨阿婆一句朴素的留言:“谢谢你们关心,娃娃们愿意学,老祖宗的手艺,断不了啦。”
桑晚注视着屏幕上那张充满生机的照片,嘴角轻轻上扬,希望国家和百姓能够守住所有像杨阿婆这样的传承者,让中国的传统非遗得以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