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主给她留的遗产,还不如当霸总那一世呢,起码还有个好家世,和大笔的钱,以及声乐才艺。
现在,除了个空空的大脑,真的是啥也没有,啥也不是。
去镇上,自然是找例子说服她爹娘,跟着一起干养花的活了,不然呢,突发奇想,说是要养花挣钱?谁信哪。
好在原主经常歪缠着爹娘,一起去镇上,张氏也心疼姑娘大半年没出去过,所以很爽快的同意了。
路抓马去镇上赶集,最高兴的不是她自己,而是她的那几个侄子。
最小的那个最看不懂人眼色,此刻居然欢呼着表示高兴:“太好了太好了,姑姑出门赶集,我就不用读书喽!”
钱大哥当即表演了一出变脸,脸色那叫一个黑啊。
“爹,这臭小子四六不懂,我这就去教训他。”说完,薅着路抓鹅的后脖颈,大踏步的回了房。
没过一会,房间里便传来了震天动地的哭喊声,间或还伴着大人的怒骂。
路抓马听了,都觉得牙酸,但这顿打,是他自己讨的,她这个做姑姑的只能含泪多吃一口饭了,连同对方的一起。
因为抓鹅惹了众怒,被罚不能吃晚饭,这一次,就连王氏这个当娘的,也没给求情,堪称是众叛亲离了,属实是惨!
墙角,抓鹅捂着屁股,眼巴巴的看着桌上大快朵颐的亲人,寄希望有人能喊他上桌,但让他失望了,根本没人搭理他。
抓鸭这个做二哥的,甚至在他看过来时,吧唧声更大了,吃得那个一个香,勾得人那叫一个馋。
虽然,很快就因为吃饭没规矩,被张氏敲了一筷子,但也不影响他的欢乐。
去镇上的除了张氏母女两,就是王氏这个当大嫂的,叫她不是因为对方得青眼,是让她当苦力的。
虽然比起来,林氏这个二嫂更卖力气,但张氏实在看不上她,整天愁眉苦脸的,外人看了指不定以为家里日子过得多苦呢。
这些路抓马这个做女儿的可不管,只要不让她干活就行,好容易靠着两条腿走到镇上,也顾不得买糖人和头绳,一个劲的瞅着沿街的铺面。
“闺女,娘在这里摆摊卖鸡蛋和土产,要是全都卖完了,便给你买新头绳,你听话别乱跑啊。”
“知道了,娘,对了,娘,那是什么地方?”
“那是胭脂水粉店,你现在还用不着,等你再长大些,娘 给你买。”
可别,古代的人命可真硬,什么都敢往里加,这些胭脂水粉里,大多都掺有铅,还贵。
当然了,便宜的也有,但效果嘛,还不如清水出芙蓉呢。
“那里呢?”
“那是药铺,没事少去啊,晦气。”
“哦,那娘,我去水粉店里长点见识呗,外面有点热呢。”
“你去可以,但是不能乱碰里面的东西,万一碰到东西,老娘我可赔不起。”
“知道了,我要是没在胭脂铺,就去了它对面的书铺啊。”
“好好好,到时候我去找你。”张氏答应的很无奈,但也知道闺女的性子,不答应她必定歪缠的更久。
有这时间,她还不如早早的将东西卖了,换回必需品后,再找人去。
路抓马去水粉铺也没待太久,主要还是看看那些货比较行俏,又容易实现,看来看去,还是茉莉比较适合。
这种东西容易成活,采摘期比较长,不管贵贱,都需要用到它,甚至连香囊也大部分都有。
要问为什么这么确定,当然是她鼻子闻出来的喽,难道人家还会真告诉你配方?想什么呢。
有了目标,路抓马也没多待,晃悠一圈便出去了,多待又能如何呢,难道还能在没货的情况下,跟人谈生意啊。
她倒是敢,但也要人信呐。
不过,倒是可以先采摘一些野花过来问问,有了成功的例子,才更容易说服家里人干这个。
之后的时间都是属于书店的,只有看得书杂,才好解释自己是怎么懂这些东西的。
在书店消耗时间,直到太阳已然到了正中,张氏才找来:“掌柜的,这孩子在这打搅了。”
“不妨事,令爱乖着呢,不过,这些书你都看懂了?”
“哥哥教我认了些许字,不认识的我可以跳着看。”都是假的,她全都记下来了,记不下来的也用隐藏照相机拍下来了。
回头她再抄录下来,她哥哥买书的钱就能省下了,唉,古代读书真费钱啊。
多买两本书就能耗费一个家庭一年的积蓄。
就像老路家,十多亩水田,二十多亩旱地,加在一起,除去税赋、日常嚼用,还要打点零工,张氏抠抠搜搜的过日子,攒下来的钱一年也最多不会超过十两。
这还是风调雨顺、没人生病、家有恒产的情况下,才有如此境况,也不怪她四哥一心只想往上爬了。
但一本律法书,刚听人结账时,就要了人家七两银,你就说吧,这种情况下,她不想点法子,能把家里人给拖死。
“娘,家里没纸墨了,要不带点回去吧?”
“没纸墨了,怎么你四哥没提起过?”
“四哥心疼你们呢,日常习字都是省了又省。”路抓马在爹娘面前为他美化了几分行为。
反正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吧,她四哥在人前人后,确实一直以来都比较节省。
就连当了官之后,都是如此,他最让诟病的,就只有给妹妹花钱和擦屁股这一点上。
至于当大奸臣,向来都是将自己的野心,隐藏于人后,只不过,雁过必留痕,政敌总会找到破绽的。
但架不住皇帝信任啊,自然攻奸都是不了了之了,所以才有了史书上,寿终正寝,甚至给家族后人留下政治资本的奸臣。
这政治素养,和珅来了,都得竖起大拇指。
“好,那就买上几刀纸吧,掌柜的,还是用我常买的那种。”
“娘,再买上一刀宣纸吧,哥练了这么久的字,偶尔也需要在好纸上写上那么几次,才知道到底写得好不好。”
张氏咬牙:“好,那就再买一刀宣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