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都察院。
江南道御史议事厅。
贾琮扫视着坐着的众人,只见他们一个个神色慵懒,精神不振,没有半分朝气和锐气。
砰!
他忽然用力一拍桌子,他们吓了一跳,都用惊愕的目光看着他。
贾琮向他们喝道:“瞧瞧你们的模样,死气沉沉,哪有半点锐意进取的模样!你们是没睡醒,还是行将就木了!”
他的话让众人面面相觑,有些人更是露出不屑之色:新官上任三把火,这是要拿他们作筏子了。
“你们是什么?是‘纠劾百司、辨明冤枉’的天子剑,是能斩妖除魔、廓清朝野的利刃!可如今呢?这利刃锈了!钝了!腐朽了!甚至快入土了!”
贾琮看向了一名年长的御史,目光如电,气势摄人:
“刘大人!你可还记得当年你在会试答卷里写的话吗?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你如今在做什么!匡主了吗?益民了吗?”
那被他点到的御史脸色顿时有些发红,他每天就是混日子,偶尔敷衍一下交交差。
贾琮忽然又看向了另一人:“周大人,你出身贫寒,当年曾豪言‘管尽天下不平事,护全黎庶安宁生’!可你做到了吗?百姓的冤屈与苦楚皆藏在这公文卷宗里,你管了吗?你护了吗?”
那人也顿时羞愧地低下了头,他没有想到,贾琮竟然知道他当年说了什么。
但不仅仅是他,接下来,贾琮将每个人都挨个点名,将他们当年的热情如火,满腔抱负和此时想必,这让他们每个人都低下了头。虽然心头依旧有不服,但羞愧却真的有。
“抬起头来!看着我的眼睛!”贾琮拔高音量。
众人抬头,只见他的目光中满是炙热的火焰与摄人的神光:
“你们可知,这天下有多少百姓正翘首以盼,盼着青天大老爷能为他们主持公道?朝堂之上,又有多少蠹虫硕鼠,正看着你们这副懈怠的模样,在暗地里窃笑!”
“看看你们身上的官袍,上面的獬豸神兽代表的是公正、是勇毅、是不畏强权!你们穿着它是用来震慑百官,匡扶百姓的!而不是装点门面、混资历等升迁的!”
这一番话说得众人脸上惭愧之色更浓,但贾琮的话并未完:
“你们告诉我,你们读书是为了什么?”
众人都没有说话,但心里都有一个答案:做官。
仿佛是看穿了他们的想法,贾琮喝道:
“不为做官!不为权势!而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几句话如同闷雷一般响彻他们耳际,振聋发聩,让他们心神巨颤。他们看着贾琮的目光中满是震撼,这一刻,他们看到的不是他那俊朗的外表,而是他崇高的灵魂,光辉的人格。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是何等宏大,何等壮阔!
这一刻,笼罩在他们心头的迷茫,阴云统统烟消云散!这一刻,曾经的理想,曾经的信念全都回来了!这一刻,他们再次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之前在朝堂上弹劾过贾琮的那人,满脸羞惭地向他躬身行礼:
“贾大人竟有这等气概,这短短的四句却直指圣贤大道!发人深省,涤荡魂魄!若能如此,方不负十年寒窗,不负这身獬豸袍服!
此前是下官鼠目寸光,受了奸人挑唆。往后必定追随贾大人,肝脑涂地,在所不惜!”
贾琮抬手虚扶:“你不必追随我,你追随的是正义,是百姓,是天地之心!”
“下官受教!”那人心悦诚服地再次向贾琮行礼。
那名年长的刘御史也热血沸腾地向他行礼道:
“贾大人,此前以貌取人,多有轻视,还望海涵。往后定以此四句为人生格言,方不负这几十年寒窗苦读。”
另有一人道:“我极少服人,尤其是比我年幼之人。如今,贾大人却叫我佩服得五体投地。贾大人,请受我一拜!”
又有一人道:“贾大人胸怀令我惭愧!往后必定以贾大人为榜样,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随着他们的话,其余几名御史也齐齐向贾琮行礼,表达了羞惭与反省,并且表达一定努力上进的决心。
这并不是场面话,而是他们的真情实感,在接下来的工作中,他们都投入了巨大热情,工作效率提升了数倍不说,而且极度认真。
这让贾琮十分欣喜,没想到横渠四句加上技能“热血沸腾”的威力果然强大。不过这也得益于他们自身,真正的读书人,谁没有崇高的理想呢?
他们工作认真,他也在此时展现出了自己的能力,任何细微的疏漏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他们没能想到的地方,他想到了,甚至想得更为深远。他还能在发现问题的同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让几名御史对他极为佩服,他的这四句话并非空喊的口号而已,而是真正有能力践行的。
当他们全情投入之后,那些繁琐的公文也就完全不成问题了,非但能在限期内完成,甚至还能提前不少。
但这只是最浅层的影响而已,更加深层的影响是:在这四句话传开后,都察院的那些御史们看他的目光发生了不小的改变,大多带着郑重与敬仰。
如果说,此前的他在诗词上的成就只是个人才华的体现,而这四句却是他理想格局的展现,是他人格魅力的具现。
都察院御史众多,在他们的传播下,短短几日,这四句话便如同风暴一般席卷了整个朝堂,乃至整个京城读书人的圈子。
整个读书人的群体都被震动,许多人将它们奉为座右铭,只要是读书人聚集的地方,都能听到他们的讨论与推崇。
贾琮的名声也因此快速提升着,每天他都能收到大量拜帖,去贾府拜访他的人络绎不绝。
而数日之后,衍圣公孔广灏的一个决定,让整个京城为之哗然,也将贾琮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他要将这四句话,刻碑立于孔庙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