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44章 抗倭英雄——戚继光(二)

作者:月妻风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同时,不要常年混迹市井于的油嘴滑舌之人,也不要在衙门当过差的都人。


    拒绝年过四十岁和脸色苍白的身体机能下降的人。


    除去这四个条件后,还有两项选拔。


    分别是在一刻钟,也就是十五分钟内负重三十斤跑完一公里路。


    因为要和倭寇作战,对水性也有要求,最基础的就是携带兵器进行武装泅渡。


    满足这些条件,才能加入军队。】


    明朝,洪武时期。


    “标儿!都记下了吗?”


    在天幕说到戚继光练兵时,朱元璋就让朱标赶紧拿纸笔记录。


    “都记下了!”


    朱标奋笔疾书,朱爽在旁边帮忙研墨。


    永乐时期。


    “太子爷,还愣着干嘛啊?还不赶紧记?”


    朱棣瞥了一眼朱高炽说道。


    “爹,你这又要打蒙古,又要打倭寇,我这......”


    朱高炽面露难色。


    “又不是现在就打,你先记下来!”


    朱棣翻了个白眼,没好气道。


    “哎!好!”


    朱高炽听到现在不打,屁颠屁颠的拿过笔墨纸砚。


    【选择好军人,戚继光开始对这四千人进行系统化的训练。


    先用严密的形式把队伍组织起来,十二人为一小队,四队为一哨,四哨为一官,四官为一总。


    再设立队长、哨长、官统领以及总率领,戚继光自将中军,统率全营。


    根据浙闽沿海多山陵沼泽,道路崎岖,大军团作战不易展开,而倭寇又善于设伏,好短兵相接为条件。


    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战斗队形,因为这种阵形在作战时好像是结伴而行的鸳鸯,于是被命名为‘鸳鸯阵’。


    鸳鸯阵一支十二人的队伍就能展开,两名盾牌手,两名狼筅手,四名长枪手,一名队长、一名伙夫以及两名短刀手。】


    随着张烨话音落下,一张张图片出现在众人视野中。


    明朝,洪武时期。


    “这鸳鸯阵里的其他武器咱都能看懂,这狼筅是个啥?”


    朱元璋指着天幕中一把形状如扫把般的武器疑惑道。


    在扬的几人多多少少对军事都有所了解,刀兵甲胄都穿过用过,但也没见过这样式的。


    “禀上位,这有点像毛竹啊!”李善长站出来拱手说道。


    “毛竹?”朱元璋更懵了。


    他见过竹子,空心纤细的样子,哪能用来打仗。


    “不错,毛竹在南方很是常见。”李善长解释道。


    “枝干生的十分粗壮,大部分都是用来建造房子,很少当成武器使用。”


    朱元璋点点头,继续看向天幕。


    既然鸳鸯阵里有狼筅,那就代表肯定能当武器用。


    【鸳鸯阵在战扬中,由两名盾牌手负责掩护后队前进。


    一人持长盾牌遮挡倭寇的重箭、长枪。


    一人持轻便的藤盾并带有携带标枪、腰刀,藤盾牌在抵挡鸟铳时效果要大于铁盾牌。


    狼筅手则利用狼筅前端的利刃刺杀敌人,掩护盾牌手的推进和后面长枪手的攻击。


    同时还可以借助狼筅上的倒钩将敌人拉入阵中击杀。


    接着是四名手执长枪的长枪手,左右各二人,分别照应前面左右两边的盾牌手和狼筅手。


    在敌人进攻被盾牌手拦下来之际,手持长枪捅杀敌人。


    最后是两名手持短刀的短刀手,在长枪手没能击杀敌人,及时抽出短刀砍杀。


    也可以配合狼筅手将敌人拖入阵后进行斩首。】


    唐朝,贞观时期。


    李世民一言不发,聚精会神的看着天幕中的鸳鸯阵法。


    同时在脑海中排练这套阵法在实战中的面对敌人时的作战能力。


    “盾牌,长兵,短兵三种不同功效的武器融合在一起,却能杂而不乱!”


    这是李世民对这个阵法的评价。


    学!


    必须学!


    咱大唐就是好学,只要是好东西,他都学!


    “卫国公,这套阵法,你研究研究!”


    “诺!”


    五六十岁的李靖看向鸳鸯阵的眼睛发光。


    身为兵法大家,他最喜欢的就是研究各种兵法,排兵布阵,然后融会贯通,变成自己的。


    【面对作战地区以及作战情况,鸳鸯阵也能灵活变化。


    在地方狭窄的地区,变一阵为左右两小阵,左右盾牌手分别随左右狼筅手、长枪手和短兵手,护卫其进攻。


    在地方开阔的地区,变纵队为横队,狼筅手、长枪手和短兵手居中,盾牌手在左右两侧护卫。】


    南宋。


    被闲置搁家的岳飞没有放弃北伐的念头,仍然在研究如何对付金军的铁骑。


    看到天幕中变化灵活,作战能力卓越的鸳鸯阵,心中有了一丝启发。


    “不见得步兵打不过骑兵!”


    他拿起家中摆放的各种短兵器、长兵器开始比划研究。


    【戚继光不仅重视军队的作战能力,更重视纪律。


    他以岳家军的‘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的精神要求士兵,将各种紧要号令编印成册,发给士兵学习。


    对于军官的要求更加严格,为将者,当身先士卒,打仗时你自己都做不到英勇作战,还能让你手下的士兵英勇吗?】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这里点名批评大怂!>


    北宋。


    已经在整改军制的赵匡胤看到这条弹幕,又是眼前一黑。


    不是,后生?


    那都是上一条盘点的事了,还能拿出来唠唠。


    追着我大宋打啊?


    楚汉时期。


    “说的好!”项羽拍案叫绝。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在他眼中,身为将领,自当冲锋在前。


    不然让士兵如送死,自己苟在军营里不出来,谁还愿意跟着你打天下?


    【在军队作战时实行‘连坐制’,十二人小队中,一人临阵逃脱,那个人斩首;全队临阵脱逃,队长斩首。


    队长战死,其他队员因此撤退的,全员斩首!】


    秦朝。


    “这样做,是不是太狠了点?”


    扶苏皱着眉头,有些不赞同这样的做法。


    “太子,军队作战,军心士气最为重要,”王翦解释道。


    “一名士兵临阵脱逃就会带动另一名士兵,”


    “军心士气一旦散了,就算是有百万大军也如同散沙,难成战力。”


    扶苏闻言,想到如果是自己在战扬上,看到有人逃离会作何办法。


    片刻功夫,扶苏起身躬身道:


    “王老将军,扶苏受教了!”


    嬴政见扶苏如此模样,越发满意。


    越发觉得父子之间沟通的重要性。


    【主张赏罚分明,对于立功的军人给予厚赏,哪怕是和戚继光不对付的人也不会因此不给他奖赏。


    对犯错的人依法惩处,即使是他的子侄亲戚也不例外。】


    <用自己舅舅立威的,戚少保也是头一个。>


    <打完之后,晚上就去负荆请罪了。>


    明朝,嘉靖时期。


    一名中年男人看到天幕提到自己被外甥打军棍的事情,脸色一黑。


    “我的好外甥,你可真是孝死你舅舅了!”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