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十八 章 那是他们易染

作者:大脑外置本书字数:K更新时间:
    天幕底下,一众学子看到评论便炸开了锅。


    “依我所言人性本善,昔日孔融让梨就是最好的例子。”


    “非也非也,人性本恶才对,人天生贪婪逐利,虽有孔融这种天上良善之人,但更多的会为了更大的梨大打出手!”


    “如果真的人性本善的话,孔老夫子何必诲人不倦呢?”


    人群中又有一人站了出来,“依我看,人性既有恶的一份也有善的一份。”


    众人一看,出声的乃是当朝状元,便停止了争论,望向状元看他会有何见解。


    “人性恶,趋利避害更是人的本性,其中不乏有人为了逐利而行恶果;人性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我叔父曾是一县县令,我曾听他讲过一起命案。


    昔日曾有一人见财起意,将一家四口屠戮殆尽,但平日里他却是那一带有名的孝子,街坊邻里家中有难,他也是不留余力帮助,犯案之后也是日日寝食难安,选择主动自首。


    你能说他孝顺父母,帮助邻里就是好人吗?同样你能因为他犯了命案就否认之前的善吗?”


    “依我看,人性如同那太极图,善中带恶,恶中带善。”


    追评:人性是复杂的,不能单一而论,要看文化,制度,人创造文化,文化又塑造人。


    【善恶只不过是人为创造的概念,人所作所为其实也只是立扬不同】


    【单纯的善恶说都不对,人性应是混沌状态,会根据环境而发生变化,所以我们才理当宣传美德,束缚恶念。】


    追评:现代社会成了如今模样,某位法官功不可没啊,一句话世间人人不敢行善,无他,代价太大!


    追评:现如今就是好人好事太少,还得不到好报,而那群做坏事的各个发了财,所以才变成现在这副模样。


    追评:哼,那是他们易染!


    追评:我勒个李慕玄!不过有一说一,这家伙好人堆里学不好,坏人堆里学不坏,属实奇葩。


    【荀子:孟子这次又是我赢了!】


    “这群后人看似每个平常正形,但有时候一些话说得还是头头是道。”李世民不免对这后世世界感到好奇。


    大秦咸阳宫。


    嬴政眉头紧锁,“一句话世间人人不敢行善?”


    他不免感到好奇,究竟是怎样的一句话有如此大的力量?


    战国时期,荀子长叹一口气,深谙人性的他心中已有了些许猜测。


    无非就是那名法官是非不分,倒果为因等这些事情,人本就趋利避害,如果帮助他人,自身还需付出极大代价,世间又有几人能够行那慷慨就义之举呢?


    “我赢了孟夫子吗?我倒是希望输的是我…”荀子怅然若失,望着天幕眼中闪过悲苦。


    大秦咸阳。


    秦始皇十分认同那人性混沌之说,但在他认为,让人性向善难,向恶容易,所以严苛的律法是必须的。


    即使他通过天幕得知,后世那名刘彻的人独尊儒术,在他手里完成了实质的大一统,治理天下儒家那套比法家或许更好,他也不想更改。


    他认为作为覆灭六国的凶手,即使他施以仁政,这六国百姓也不会对他感恩戴德,毕竟持续百年的国仇家恨,哪有这么容易消弥?


    他隐隐猜到了未来自己令扶苏镇守边疆的另一份用意,待自己死后,叛乱频出,扶苏携三十万大军以雷霆之势镇压,将潜藏在国内的反秦势力一网打尽。


    相比自己这名覆灭六国的刽子手,纯血老秦人,拥有楚国皇室血脉的扶苏或许更令六国贵族与百姓接受,同时再施以仁政…


    不过按照原本的历史,自己突然病逝沙丘,扶苏又因假诏…


    三国时期,刘备牵着刘禅的手,指着天幕。


    “禅儿,刚才上面的话可曾看到?”


    “爹滴,孩儿看到了!”年纪尚小的刘禅认真点了点头。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此往后,你当将这句话谨记于心。”


    看着父子二人,诸葛亮嘴角噙着笑,此等贤君,亮定当竭尽全力辅佐。


    陆枫也思索起来,人性本恶?人性本善?


    不过…那破黄眉绝对是个小丑,游戏里辫不赢不能,cg里纯纯耍赖,带着答案去找问题,压根不是去求证,不管怎样,最终结果都会如他所愿。


    可恶啊,他想起了曾经在小西天卡关的日子了!


    【我们大明的口碑就是令人这么毋庸置疑!】


    大明王朝无数帝王将相动作一滞,抬头望向天幕,露出好奇之色。


    “哈哈!天幕提到了咱大明,听起来貌似还不错的样子?”


    朱元璋拍了拍朱棣地肩,“老四啊,如果咱大明后代君主都还不错,咱以后就不打你了。”


    朱棣一喜,这段日子老爹可没少用明成祖少找事,他隐隐有种感觉,爹他该不会是一手痒就找自己吧?


    希望这日后大明子孙都不是昏庸无能之辈…应该会吧?


    想到后面自己都不信了,纵观历朝历代,哪有哪个朝代不出昏君?


    这么看来,这挨打以后还是免不了的!


    大明末期,已上煤山的朱由检脸上浮出浓重悲痛,“不孝子孙朱由检愧对大明江山社稷!”


    “群臣误我!”


    口碑吗?


    景泰年间,臣门上诸公看着楼下那道身影,面露复杂之色。


    如果不是这一幕发生在眼前,或许他们也会认为这毋庸置疑的口碑会是夸赞的话。


    但现在?他们不确定了。


    天子叫门,让守城战士开门投降?历朝历代可曾出过这等荒谬之事!?


    这等奇耻大辱,比靖康之耻也不遑多让了!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章>>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