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季的时光渐渐走到了尾声,上京城昨个下了一夜的雪,偏偏就在凌晨时分新雪乍停。
而这天,刚好是县试。
和往日没什么太大的不同,宋和臻依旧按着习惯晨起、洗漱、穿衣,然后空腹在院内锻炼一番。
出了汗,沐浴过后,直至用膳的时辰,才悄然发觉今儿个竟比往常早起了一个时辰。
不过考试嘛,理所应当,提前做做准备总归是无错的。
吃过早饭,宋和臻踏出鹤鸣居,镇国公府的大门口已然备好了马车。
彼时,晨雾尚未散去,隐隐约约的日光照来的时候,房檐下夜里冻着的冰晶都给照的亮闪闪的,煞是好看。
雪后初融的时候,小风一吹,那效果可想而知。
别人如何他不知晓,反正宋和臻是清醒了。
“小世子,快走吧,国公爷和世子爷已经在门外等着了~”
身侧的明月一边催促,一边还不忘再次检查宋和臻的考试用具和食物。
今个天冷,宋和臻穿的厚厚的,外边还裹着一层紫色貂皮的披风,他小小的脑袋缩在毛绒绒里,可爱又保暖。
莳星也关心道:“小世子,奴婢为您准备好了小火炉还有一些上好的炭,在考场上若是冷了记得用……”
宋和臻没有拒绝两个侍女的好意,点点头。
他也清楚,如今这天气尚还处在冬日里,天寒地冻,冷得刺骨。
若是不好生保暖,进了考场耗费心神、绞尽脑汁答卷不说,一不注意还可能染上风寒。
毕竟,那考场可不是什么好地方,漏风漏雪也是常事。
要是再倒霉一些,手和身子都冻僵了,还答什么卷子啊?
只能说,科举这东西,学识固然重要,身体素质和运气也占了很大部分原因啊。
运气不好的,万一分到了臭号或是漏风的座位,那就自求多福吧~
其实冬天分到臭号还算好的,若是夏日里,呵呵呵呵,自行想象吧……
周氏对宋和臻的第一次考试极其上心,特意从嫁妆里找出来一块极为难得的紫貂皮毛,让府里的绣娘们赶制成了披风。
这不,宋和臻正好用上。
披风一裹,全身上下都是暖和的。
不止这些,上官氏那里也遣人送来了护膝和护腕,都是好料子做的,保暖又方便。
针脚精致细密不说,配色也极好,一看便是上官氏的手艺。
据说上官氏年轻的时候,女红可是一绝!
宋和臻自己也不是什么也没干,早早地便将现代那种露出五指的手套研究了出来。
用厚实一点但不妨碍书写的料子做,手套既保暖又便捷,简直是冬日里考试书写的神器。
当然了,宋和臻也没有一个人独享,给陆景虞和左栖燃也分别送了两副手套,万一哪个损坏了,还可以有替换的。
不贵重,但是重在实用和心意。
到了大门口,宋和臻的披风擦过一侧的石狮子,甩下了一些残雪。
手脚麻利地踩着脚凳钻进马车,镇国公和宋珩已经在车里聊了好一会儿了。
马车的造型简洁大方,内部铺着柔软的毛毯,没有过多装饰,只有一个檀木的小桌子和香炉摆在上面。
清甜醒脑的梨花香味沁人心脾,宋珩吃着从竹纹香囊里取出来的小点心。
亲自送完宋和臻去考场,镇国公和宋珩还要赶去上朝,上朝前他们一贯是不吃早膳的,大都只吃些点心垫垫肚子。
毕竟在宫中,不方便。
至于上官氏和周氏,昨日便被宋和臻劝下了。
这冰天雪地的,不必都出来相送,实在废人!
“臻哥儿,这个你拿着!”
镇国公从身侧拿过来一个紫红色金鱼纹样的小匣子。
打开,里面是一片片切好的参片,看样子至少得有几十年了。
对于镇国公府来说,虽然称不上什么奇异之物,但也是金贵的药材。
镇国公拿出这玩意,意思显而易见,考场救命用的。
“这是前几日我派人从云贵之地快马加鞭送来的,六十年的人参正好给你用。”
“万一考场撑不住了,你就在嘴里含一片,参乃是大补之物,到时候可给你补充些许元气。”
听着镇国公关切的话语,宋和臻眉眼间皆是笑意和温暖,“多谢祖父,那我就却之不恭啦!”
镇国公点了点宋和臻的鼻尖,“你小子,还和祖父客气什么?”
一旁的宋珩也很关心,毕竟是自己唯一的宝贝儿子考试,能不紧张吗?
“臻哥儿,你的笔墨文具可带齐全了?”
“吃食什么的,是不是做成了好克化的小块?那检查的人为了防止作弊,都是一寸寸的捏碎了的……”
宋珩碎碎念,几乎把考试忌讳和注意事项唠叨了个遍。
宋和臻没有丝毫不耐烦,只是静静地听着。
虽然出了大门,再说这些话都是废话,但是他依然听得很认真。
满腔父爱,哪里忍心辜负呢?
……
过了两刻钟,宋和臻便到了地方。
此时贡院门口的长街上已经挤满了马车,密密麻麻,几乎没有落脚的地方。
天色微暗,贡院门口的灯笼也不是很亮堂,许多辆马车旁边自带的火光照亮了这片天地。
一下马车,宋和臻只觉得“人声鼎沸”这个词语在他眼前具象化了!
他该穿戴的都穿到了身上,手里只拎着必要的东西。
送走了祖父和亲爹的马车,宋和臻靠着身形尚小,勉强挤到了一个较为偏僻的角落。
这个角落离贡院大门距离也不是很远,视野也很清晰。
没过一会儿,陆景虞和左栖燃便发现了他,三人汇合。
而后宋和臻又凭借着5.0的超绝视力找到了互相结保的另外两个陌生学子。
现下贡院大门还没开,五人便在这个偏僻避风的小角落聊了起来,打发时间。
当然了,临近考试前一刻,大家都默契地避开了这个话题,只聊了些没用的。
闲谈之余,宋和臻也没有忘记关注周边。
考生的人数大概有三四百人,既有垂髫幼童,也有青葱少年,还有青年、中年和老年……
总而言之,你能在这里找到任何年龄段的人。
但是无论如何,大家直勾勾盯着贡院大门的期许目光都是一样的。
正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逆袭就在此刻,科举的魅力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