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野站在二楼的办公室窗前,面沉如水地看着这一切。
从德国引进的先进生产线,到了这里,却像是水土不服,生产出来的第一批冰箱,不是制冷有问题,就是外壳有瑕疵。
工人们习惯了吃大锅饭,对所谓的“计件工资”和“质量考核”充满了抵触。
“顾厂长,这不行啊。”
总装工程师郑工,五十多岁的老技术员,愁得头发都快白了。
“这帮老师傅,一个个都倚老卖老,根本不听指挥。让他们学新技术,比要了他们的命还难。”
政治部主任伍子昭也跟着叹气。
“思想工作不好做啊,他们觉得我们是在折腾人,是瞎搞。”
顾野的拳头在身侧悄然握紧。
他把部队那套令行禁止的管理模式带到工厂,却发现完全行不通。
这里不是军营,没有非黑即白的命令与服从。
这里盘根错节,人心复杂。
他就像挥着拳头却打在棉花上的猛将,有力无处使。
顾野把许晓的案子,连同搜集到的所有证据,一并递交了法院。
这不是简单的民事纠纷。
这是蓄意绑架案。
他动用了自己在部队积攒下的人脉,一个电话打给了市局的老前辈。
第二天,整个西城分局都动了起来。
早上的例会,分局局长亲自主持,语气前所未有的严肃。
“市里直接下的命令,尽快找到人。”
办公桌上,许晓那张登记照被放大了数倍,分发到每个片警手里。
照片上的女人,扎着两个麻花辫,脸上带着几分怯生生的笑,看起来人畜无害。
但此刻,在场的每个人都知道,这张脸背后,藏着足以惊动市局高层的能量。
一时间,警笛声在京城的街头巷尾,变得不再是偶尔的点缀。
平日里处理邻里纠纷、抓个小偷小摸的派出所,几乎是全员出动。
他们拿着照片,走访了火车站、汽车站,盘查了所有的小旅馆、招待所。
整个京城仿佛撒开了一张无形的大网,而网的中心,就是那个名叫许晓的女人。
这种阵仗,通常只在追捕重大逃犯时才会出现。
分局里新来的年轻警员,看着这架势,忍不住跟老师傅打听。
“师傅,这女的什么来头啊?抢银行了?”
老师傅弹了弹烟灰,压低声音。
“别瞎问,不该知道的别知道。你只要明白,能让那尊神动怒的人,不是我们能议论的。”
年轻警员倒吸一口凉气,再看照片上那个女人的脸,眼神里只剩下同情。
惹了谁不好,偏偏要去招惹煞神。
然而,就在这张大网收紧的时刻,此刻283厂出了大事。
283厂的总装车间里,郑工的双手在微微颤抖,他戴着老花镜,一遍又一遍地检查着检测报告上的数据。
那一行行刺目的红色数字,扎得他眼睛生疼。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他喃喃自语,额头上的汗珠汇集成流,顺着沟壑纵横的皱纹滑落,滴在图纸上,晕开一小片水渍。
“郑工,怎么了?”
一旁的政治部主任伍子昭,声音里满是压抑不住的焦灼。
郑工猛地抬起头,布满血丝的眼睛里写满了绝望与骇然。
“出大事了!”
他的声音嘶哑得如同被砂纸打磨过。
“这一批次的12套惯性平台,陀螺温漂全部严重超标!”
伍子昭的脸色瞬间煞白。
惯性平台是导弹的“大脑”,陀螺是“大脑”里的核心,温漂超标意味着导弹会彻底失去方向,变成一堆废铁。
顾野闻讯赶来的时候,车间里死一般的寂静。
所有人都看着他,眼神里充满了恐惧和慌乱。
他没有说话,只是接过郑工手里那份薄薄却重如千钧的报告。
目光从那一个个超标的数据上扫过,他的脸色一寸寸地沉了下去。
“追溯。”
顾野的声音很低,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命令。
“查清所有原材料,所有生产环节,我要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彻查的命令一下,整个工厂的神经都绷紧了。
经过两天两夜不眠不休的排查,结果终于出来了。
问题出在一批采购的军品级电阻漆包线上。
供应商,偷梁换柱,用民品级的产品替代了军品级!
当这个结论摆在顾野面前时,他只觉得一阵天旋地转,眼前发黑。
郑工在一旁,嘴唇哆嗦着,老泪纵横。
“已经装弹的三枚弹体……全都要返厂,已经来不及了……”
顾野扶住桌子边缘,指节因为用力而泛出青白色。
“损失多少?”
伍子昭艰难地吐出一个数字。
“直接经济损失,初步估算,四百二十万。”
四百二十万。
这个数字像一颗重磅炸弹,在顾野的脑子里轰然炸开。
这几乎是283厂全年预算的五分之一。
他费尽心力从德国引进的生产线,他试图推行的计件工资和质量考核,他所有的改革雄心,在这一刻,都成了天大的笑话。
他整个人像是被抽走了所有力气,颓然地靠在椅背上,
几天没合眼的双眼深陷下去,下巴上冒出了青黑的胡茬,原本挺直的脊梁,第一次显出了几分弯曲。
整个厂区都笼罩在一片低气压之下。
工人们不再抱怨计件工资,他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窃窃私语,眼神里充满了恐慌。
“听说了吗?四百多万啊!咱们厂一年的利润都赔进去了!”
“这下完了,奖金别想了,工资能不能发出来都难说。”
“都怪那个新来的顾厂长,瞎搞什么改革,要不是他,能出这么大的事?”
流言蜚语像病毒一样扩散开来。
祸不单行。
一周后,一份来自二院的红头文件,直接送到了顾野的办公桌上。
措辞严厉的通报批评,像一记响亮的耳光,狠狠地抽在283厂所有人的脸上。
这是建厂以来,283厂第一次被上级单位点名通报。
那一天,顾野在办公室里枯坐了整整一个下午。
窗外的阳光很好,但他却觉得浑身冰冷。
紧接着,媒体也开始关注此事。
虽然报道中没有直接点名283厂,但《北京晚报》上一篇题为《某航天工厂重大质量事故敲响警钟》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