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拍了拍自己身后的空位,又拍了拍林婉清的肩膀。
“别理他,让他自己想办法!我们走!”
林婉清刚想说这样是不是不太好。
就见万秋实已经无奈地笑了起来,他把手里的行李往地上一放,对着林婉清摆了摆手。
“没事,婉清姐,你们先走。”
“我打车跟在后面就行。”
林婉清只好发动了摩托车。
张丽在后面兴奋地大呼小叫,惹得路人纷纷侧目。
林婉清把张丽带回了自己在海淀的家。
一进屋,张丽就脱了鞋,像在自己家一样自在。
她看到正在客厅里玩积木的林奇,立刻冲过去,捏了捏他肉乎乎的小脸蛋。
“小鬼,不认识我啦?”
“小时候一口一个‘丽丽姐’,叫的可甜了。”
林奇眨巴着大眼睛看着这个热情的阿姨,有些害羞地往后缩了缩。
林婉清给张丽倒了杯水,问起了她工作的事情。
“你分到财政部哪个司了?办公地点在哪儿?”
张丽喝了口水,说道。
“在三里河路三巷,听说是财政部的主楼。”
林婉清闻言,眼睛一亮。
“那太好了!我也在三里河上班,咱们离得不远。”
张丽一听,立刻拍板决定。
“那我也在你们这附近找个房子住!”
“到时候,我天天坐你的摩托车一起上班!多方便!”
她已经开始畅想未来的美好生活了。
没过多久,万秋实就打着车找来了。
他满头大汗地把两个人的行李搬进来,暂时堆放在林婉清家的客厅里。
安顿好行李,林婉清提议先带他们出去吃饭,接风洗尘。
饭桌上,三个人围坐着,点了几样家常菜。
林婉清看着对面的万秋实,主动开口问道。
“秋实,你这次来北京,有什么打算?”
万秋实放下筷子,看了一眼身边的张丽,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我……我主要还是跟着小丽过来的。”
“我想在北京找份工作,陪着她。”
他的话很直白,充满了对张丽的依恋。
张丽却像是没听到,只顾着给林婉清夹菜。
“婉清姐,你不知道我有多想你,在学校的时候我就天天盼着能来北京找你。”
她的话里,刻意忽略了身边男人的存在。
万秋实也不尴尬,继续说道。
“我之前投了几份简历,已经接到一个国营企业的面试通知了,让我去做财会工作。”
“那很好啊,是什么单位?”林婉清问。
“北京第一机床厂,也在三里河附近,离财政部不远。”
万秋实说这话的时候,脸上带着期待。
在他看来,两个人的工作地点离得这么近,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张丽终于有了反应,她放下筷子,哼了一声。
“谁让你跟着我来的。”
她的语气里带着一丝不赞同。
在八十年代,一个男人为了一个女人,
放弃自己家乡的工作机会,追到另一个城市,这在很多人看来,是有些“没出息”的表现。
万秋实只是嘿嘿地笑着,也不反驳。
吃完饭,话题自然而然地转到了找房子的事情上。
张丽兴致勃勃地说。
“婉清姐,我就在你家附近找个房子住,这样我们就能做伴了。”
听到这话,一直沉默的万秋实却开了口。
“不行。”
他的语气很坚决,第一次在林婉清面前,露出了反对的神色。
张丽的眉毛立刻竖了起来。
“怎么不行了?”
万秋实耐心地解释道。
“小丽,你听我说。婉清姐这里是海淀区,咱们上班的地方在西城的三里河。”
“我刚才打车过来的时候问了司机,
从这里到三里河,坐公交车要倒两次车,一个多小时才能到。太不方便了。”
1984年的北京,公共交通远没有后世发达,跨区通勤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
万秋实继续分析。
“咱们最好的选择,就是在三里河附近租个房子。”
“那边是部委机关的聚集区,虽然房子紧张,但肯定能找到合适的。
离单位近,每天能省下大量的时间。”
他的分析有理有据,完全是从实际情况出发。
可张丽不这么想。
她看着万秋实,眼神里带着倔强。
“那是你的打算,不是我的。”
“你可以自己去三里河找房子住。”
这句话一出,饭桌上的气氛瞬间有些凝固。
万秋实的脸色变了变。
“我本来也没想跟你住在一起。”
张丽没有停下的意思,她看着林婉清,像是要寻求支持。
“我们俩现在只是谈对象,又没结婚,住在一起像什么样子,别人会说闲话的。”
在那个思想还相对保守的年代,未婚同居是一件足以让人戳脊梁骨的事情。
张丽的这番话,像一盆冷水,浇在了万秋实火热的心上。
也像一道清晰的界线,划开了她和他的距离。
他规划的,是两个人共同生活的未来。
可这些在张丽看来,还太早了。
而且这次万秋实在明知道张丽反对的情况下,还坚持来北京,张丽很不赞同。
林婉清搁下了筷子。
清脆的响声在凝固的空气里显得格外突兀。
她抬起眼,目光平静地落在万秋实那张涨红又有些无措的脸上。
“秋实。”
“于情于理,我都站在丽丽这一边。”
“她说的没错,你们现在只是谈对象,住在一起不合适。”
林婉清的话毫不留情,精准地剖开了万秋实最后的伪装。
她看着他,继续说道。
“你想让丽丽真正地认同你,首先要做的,是尊重她的想法,而不是把你的想法强加给她。”
万秋实的脸色彻底挂不住了。
那是一种混杂着难堪、委屈与不解的神情。
他张了张嘴,似乎想辩解什么,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张丽像是找到了主心骨,她猛地站起身。
“我们走,婉清姐,我们去找出租的房子。”
她甚至没有再看万秋实一眼,拉起林婉清的手就往外走。
林婉清顺势起身,经过万秋实身边时,脚步顿了一下,但终究什么也没说,跟着张丽走出了饭店。
门外八十年代北京初春的冷风扑面而来。
风里夹杂着街边烤白薯的甜香,还有远处公共汽车驶过时扬起的尘土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