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迹颇有风骨,看得出是下过功夫的。
张丽不懂书法,但还是煞有介事地点评道。
“嗯,不错不错,很有气势!”
万秋实被夸得有些不好意思,目光却偷偷瞟向张丽。
林婉清看着他们,不由地笑了。
年轻,真好。
“婉清,你也来写一幅吧!”张丽怂恿道。
林婉清本想推辞,但看着眼前这片朝气蓬勃的景象,心中那份刚刚摆脱枷锁的畅快,也让她有些跃跃欲试。
她走到一张空着的桌前,拿起一支狼毫笔,饱蘸浓墨。
她没有写什么豪言壮语,也没有写古典诗词。
凝神片刻,她提笔在雪白的宣纸上,流畅地写下了八个字。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她的字,不像万秋实那样追求气势,反而带着一种女性特有的清隽与秀逸。
但字里行间,却透着一股挣脱束缚,奔向自由的洒脱与坚定。
周围有同学凑过来看,不由得发出一声低低的赞叹。
“好字!”
“这意境,写得真好!”
林婉清放下笔,看着那八个墨迹未干的字,嘴角微微上扬。
这是写给过去的自己,也是写给未来的自己。
从此以后,她的人生,将是一片海阔天空。
几天后,林婉清正在整理笔记,辅导员突然过来找她。
“林婉清同学,你出来一下。”
林婉清有些疑惑地跟着辅导员走到走廊上。
辅导员脸上带着赞许的笑容,递给她一张盖着红章的通知。
“系里研究决定,推荐你作为优秀学生代表,下周去北京,参加全国部分高校的大学生英语交流会。”
“去…北京?”
林婉清接过通知的手,微微一顿。
她看着通知上“北京”那两个字,心脏猛地跳动了一下。
这个机会,来得如此突然。
她原本以为,去北京的计划,还需要她自己一步步筹谋。
却没想到,命运以这样一种方式,提前为她打开了大门。
这是她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成绩,堂堂正正赢得的机会。
一种难以言喻的兴奋与激动,从心底涌了上来。
她知道,这不仅仅是交流学习。
这是她迈向那个更大舞台的,第一步。
“怎么样?这可是个非常难得的机会,系里就你一个名额。”辅导员笑着说。
“好好准备,不要辜负学校的期望。”
林婉清紧紧攥着那张通知单,用力地点了点头。
“谢谢老师,我一定会的!”
她的眼睛里,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光芒。
北京,我来了。
出发去北京前,林婉清需要先安顿好家里的事。
小店有周大娘夫妇看着,她很放心。
唯一的牵挂,就是儿子林奇。
虽然只是去一周,但这是她第一次离开儿子这么久。
“我下周要去北京出差一周,是学校安排的。”
林婉清言简意赅地说明了情况。
然后,孙明明的声音拔高了八度。
“去北京?”
“去那么远干啥,学校给报销路费不,有补助吗?”
一连串的问题,句句不离钱。
林婉清早已习惯了。
“学校都管,不用我花钱。”
“哦,那就好。”
孙明明的语气立刻缓和下来。
“那可是首都啊,你可得睁大眼睛,看看有啥好东西,给家里捎点回来。别空着手!”
“我知道了。”
林婉清淡淡地应了一声,不想再多说。
火车驶入北京站。
车窗外的景象,与济南截然不同。
站台巨大而空旷,灰色的水泥地面延伸向远方,一眼望不到头。
广播里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带着权威感,在空旷的空间里回荡。
走出车厢,北方干冷空气扑面而来。
这里没有济南那种温吞悠闲的气息。
放眼望去,是涌动的人潮。
穿着各式制服的干部,背着军绿色帆布包的军人,以及来自五湖四海、面带风霜的普通人,汇成一股洪流。
建筑也更加宏伟。
高大的站房,庄严的梁柱,都彰显着首都的气派,与济南站那种亲切的尺度感形成鲜明对比。
济南是熟悉的省城,而北京,是国家的脉搏。
林婉清提着简单的行李,站在人群中,感觉自己像一滴汇入大海的水珠。
她深吸一口气,攥紧了手中的介绍信。
“请问是山东大学的林婉清同学吗?”
一个清脆悦耳的声音在身边响起。
林婉清转过头,看到梳着两条麻花辫,笑容明媚的女孩。
女孩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蓝色卡其布上衣,但领口干净挺括,显得十分精神。
“我是。”
林婉清点了点头。
“太好啦,我可算接着你了。”
女孩笑得眼睛弯弯,露出一口整齐的白牙。
“我叫孙洋洋,是北大外语系大三的,负责这次交流会的接待工作。你叫我洋洋学姐就行。”
孙洋洋热情地接过林婉清手里的行李,动作麻利。
“走,咱们坐公交车回学校,我带你看看咱们北京。”
两人走出火车站,来到公交车站台。
一辆红白相间的“大通道”公交车缓缓驶来,中间连着一个可以转动的圆形铰接盘。
孙洋洋熟练地拉着林婉清挤了上去。
车厢里人头攒动,售票员挂着帆布挎包,中气十足地喊着。
“都往里走,上车的买票啊。”
林婉清被这股热闹劲儿冲击着,紧紧抓着扶手。
孙洋洋在她耳边,叽叽喳喳地介绍起来。
“你看,那就是前门楼子,过去皇帝都从那儿走。”
车窗外,古老雄伟的城楼一闪而过,灰色的砖墙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
“咱们现在上的这条是长安街,是咱们中国最宽的马路。”
宽阔的马路上,自行车洪流与零星的轿车、公交车并行,构成一幅独特的时代画卷。
远处的天安门城楼红墙黄瓦,在阳光下显得无比庄严。
车子继续前行,路边的建筑从古朴的灰色砖墙,逐渐变成了苏式风格的红砖楼房。
“等会儿路过西单,那是咱们北京最热闹的商场之一,回头有空我带你去逛逛。”
孙洋洋的语气里满是作为北京人的自豪。
林婉清静静地听着,看着窗外飞速倒退的街景,心中感慨万千。
这里的一切,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与新时代的朝气。
公交车摇摇晃晃,终于在“北京大学”站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