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招待所门口,江楚停下脚步。
“林同学,好好考虑一下我的建议。”
“我相信,以你的能力,北京才是更适合你的舞台。”
说完,他冲她微微颔首,便转身离去,背影很快融入了夜色之中。
林婉清站在原地,手心里紧紧攥着那张名片。
卡片的边角有些硌人,那触感却异常清晰,像是在提醒她这个选择的分量。
她回到房间,关上门,将自己隔绝于窗外的喧嚣。
她打开网兜,将今天淘来的那些小商品一件件摆在桌子上。
闪亮的发夹,新潮的墨镜,还有几块款式别致的电子表。
这些东西,在济南能让她赚到不少钱,过上比大多数人都要富足的生活。
但这,就是她想要的全部吗?
林婉清走到窗边,推开窗户。
属于南国的,湿热的晚风吹了进来,吹动了她的发梢。
远处,城市的灯火连成一片,像天上的星河落入了凡间。
她知道,在更遥远的北方,那座叫做北京的城市,此刻也同样灯火璀璨。
那里,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那里,也即将成为巨大的经济漩涡,吸引着全国最有野心、最有能力的人。
前世,她从未想过自己会和那座城市有什么交集。
而现在,一个机会,就这么突兀地,被叫做江楚的男人,送到了她的面前。
是陷阱,还是机遇?
林婉清的目光,变得深沉而坚定。
无论是陷阱还是机遇,她都想去闯一闯。
她的人生,不应该仅仅是报复顾野,让他妻离子散。
更重要的,是活出自己的价值。
她将那张名片小心地收进了贴身的口袋里。
这个决定,或许会改变她未来一生的轨迹。
但她不后悔。
因为她知道,只有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才能拥有真正的自由和选择的权利。
从广州回济南的绿皮火车,晃晃悠悠,像是要把人的骨头都摇散架。
林婉清靠在硬邦邦的座椅上,看着窗外飞速倒退的田野,
南方的湿热被一点点甩在身后,齐鲁大地的干爽气息扑面而来。
回到西市租住的小院时,天色已经擦黑。
孙明明看到她,赶忙迎了上来,接过她手里沉甸甸的网兜。
“婉清回来啦,这一路累坏了吧?小奇下午就念叨你好几遍了。”
林婉清笑了笑。“小奇呢?”
“在屋里玩呢。”
她推开房门,混着淡淡奶香与阳光味道的气息包裹了她。
屋子中央的地垫上,林奇正专心致志地摆弄着几个木头积木。
他穿着一件小汗衫,小小的身子坐得笔直,侧脸的轮廓柔和又认真。
听到开门声,他猛地抬起头,那双酷似林婉清的眼睛,瞬间就亮了起来。
“妈妈!”
小家伙奶声奶气地喊了一声,丢下积木,摇摇晃晃地扑了过来。
林婉清立刻蹲下身,稳稳地将他抱进怀里。
儿子柔软的身体,温暖的体温,瞬间就驱散了她满身的疲惫。
她用力地亲了亲儿子肉嘟嘟的脸颊。
“妈妈回来了。”
林奇在她怀里蹭了蹭,小鼻子使劲嗅了嗅,然后仰起小脸,用一种充满期待的眼神望着她。
“妈妈,礼物?”
他的发音还不太标准,两个字说得含含糊糊,但那份渴望却表达得清清楚楚。
林婉清的心一下子就软了。
“当然有我们小奇的礼物。”
她松开儿子,转身打开那个从广州带回来的大网兜。
孙明明好奇地凑过来看。
网兜里,是款式新颖的墨镜,还有一百多块包好的电子表。
林婉清从最底下,掏出了用手帕精心包裹着的小东西。
她一层层打开手帕,露出一个崭新的,红色的铁皮小汽车。
小汽车只有巴掌大小,车身漆得油光锃亮,四个小轮子还能骨碌碌地转动。
在这个孩子们还在玩泥巴,滚铁环的年代,这样精致的铁皮玩具,足以让任何一个孩子疯狂。
“哇……”
林奇的眼睛瞪得圆溜溜的,小嘴巴也微微张开,一眨不眨地盯着那辆小汽车。
他伸出胖乎乎的小手,却又有些不敢碰,似乎怕把这个漂亮的东西弄坏了。
林婉清把小汽车放到他手里。
“喜欢吗?这是妈妈给你买的。”
冰凉坚硬的触感传来,林奇终于确定,这个漂亮的小车车是真实存在的。
他小心翼翼地捧着,用手指轻轻戳了戳车轮。
车轮转动了一下。
他的眼睛更亮了,脸上绽放出大大的笑容,露出了几颗小米牙。
“喜欢!谢谢妈妈!”
他抱着小汽车,献宝似的在林婉清脸上“吧唧”亲了一大口。
林婉清笑着摸了摸他的头。
看着儿子爱不释手的样子,她觉得这一趟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第二天,林婉清照常去山东大学上课。
她刚在座位上坐下,张丽就凑了过来,脸上带着抱怨。
“林大老板,你可算回来了!”
“我感觉好几天没见你了,你现在真是个大忙人,整天往外跑,都快没时间陪我这个同学了。”
张丽的语气虽是抱怨,眼神里却满是关心。
林婉清歉意地笑了笑。
“这不是为了生计嘛。等周末,我请你去吃国营饭店,想吃什么随便点。”
“这还差不多!”
张丽立刻眉开眼笑。
“说定了啊,不许耍赖!”
晚上,等林奇睡熟了,孙明明也回自己屋了,林婉清关上门,拉上窗帘。
她从箱底翻出崭新的,墨绿色硬壳封皮的笔记本。
灯光下,她拧开钢笔盖,在泛黄的纸页上,郑重地写下了几个字。
“未来十年,北京。”
她的笔尖微微停顿,脑海中,前世那座城市翻天覆地的变化,如同一幅幅快进的影片,清晰地闪过。
她开始奋笔疾书。
“1981年,严打开始,社会治安将迎来拐点,初期需谨言慎行。”
“1982年,个体户政策将进一步放开,‘万元户’不再是传说。”
“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北京,中关村电子一条街将会萌芽,这是未来中国的硅谷。”
“……”
她写得很慢,很仔细。
每一条政策,每一个节点,每一个可能抓住的风口,她都用最简洁的语言记录下来。